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是根治某些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术中、术后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时有报道 ,对RFCA的安全性带来负面影响。本组观察了RFCA前后不同时间内血小板活性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 ,探讨RFCA并发血栓栓塞的可能机制。资料和方法  3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行RFCA治疗的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38 6± 12 3)岁。术前检查均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病史。所有患者在RFCA插管前、插入电极导管完成心内电生理检查放电前 (放电前 )、放电消融成功后即刻、消融成功后 3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术后瘘口再通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CF术后瘘口再通的原因、类型及相对应的治疗方法,随访时间为6个月~2 a。结果12例瘘口再通均在术后1周内发生,3例为球囊早泄,5例为球囊破裂,4例为球囊移位。10例再次用球囊栓塞治愈,2例行3次球囊栓塞成功。其中闭塞颈内动脉5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CCF的复发与有无颅底骨折片、球囊大小的选择、球囊的充盈状态、放置位置及瘘口大小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29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的动脉栓塞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相同的适应症选择及术前术后抗凝处理的294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A组,法国人双球囊法131例;B组,法国人Inoue球囊法131例;C组,中国人Inoue球囊法32例)中,A组球囊破裂12例,发生气栓8例,导致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颤2例;凝块栓塞腋血管1例。3组凝块栓塞脑血管及冠状动脉各1例。C组脑血管意外1例。作者认为:①双球囊法由于操作复杂、囊内空气不易排净而发生气栓等原因,已很少采用。②左房血栓脱落是体循环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经食道超声比经胸超声对左房血栓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增高,有条件者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③尽管术前食道超声左房血栓阴性及/或是窦性心律,仍不能绝对保证术中不会发生栓塞。④Inotie球囊不可重复多次使用,以免外膜破裂及/或夹层中小血栓脱落引致栓塞。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与球囊栓塞治疗(附9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血管造影特点及用可脱球囊栓塞的效果。方法 9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瘘口部位及大小后行可脱球囊栓塞治疗。结果 96例中,89例1次栓塞成功;7例术后复发,瘘口再通,第2次栓塞成功。13例闭塞颈内动脉。结论 CCF球囊栓塞为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应尽量保留颈内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种血管内栓塞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88例颅内动脉瘤中,56例给予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2例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例行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4例行机械可脱式微弹簧圈(MDS)栓塞治疗,3例行球囊辅助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88例全部治愈。1例在GDC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及肢体瘫痪,经内科治疗后,24小时恢复正常。1例微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1-2级,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GDC是目前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宽颈口或梭形动脉瘤,可应用球囊结合GDC或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6.
朱军  李国新 《山东医药》2006,46(23):50-51
对8例颅脑损伤后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手术经右侧股动脉入路,用球囊、弹簧圈闭塞瘘口或颈内动脉栓塞,结果3例可脱球囊一次栓塞成功,保留颈内动脉通畅;1例颈内动脉放置2枚球囊,连同颈内动脉闭塞;3例应用游离弹簧圈连同颈内动脉闭塞;1例因反复球囊被骨片刺破而改行孤立手术。随访1~5a未复发。认为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一海绵窦瘘(TCCF)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避免引起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方法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8例TCCF患者,共进行栓塞术75次。1例经颈部切开穿刺,以球囊栓塞;2例经眼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其余则经股动脉入路栓塞。结果颈内动脉通畅率为66.2%,有3例在瘘口近端闭塞颈内动脉,有5例在栓塞术后3d内球囊过早泄漏,再次行栓塞术,1例栓塞瘘口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眼静脉的动静脉瘘。结论以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是可靠的方法,但目前球囊的性能有待提高,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可提高颈内动脉通畅率.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祈福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球囊导管微创取栓术治疗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60例,治愈率为89.6%,患肢血供恢复。好转7例(10.4%),肢体缺血症状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无截肢。死亡1例(2.6%)。结论球囊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取栓,有利于提高其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道内球囊压迫与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老年患者大咯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6 8例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的老年大咯血患者 ,分为气道内球囊压迫组 (球囊组 )和支气管动脉栓塞组 (栓塞组 ) ,其中球囊组 33例 ,栓塞组 35例 ,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费用、复发率及并发症进行对比。 结果 止血率 :球囊组为 90 9% ,栓塞组为 82 9% ,球囊组稍高于栓塞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止血时间 :球囊组为 (2 7± 1 7)h ,栓塞组为 (6 3± 2 8)h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手术费用 :球囊组为 (4 32 6± 90 7)元 ,与栓塞组 (6 80 3± 16 5 3)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6个月复发情况 :球囊组为 2 3 3% ,栓塞组为 13 8% ,球囊组稍高于栓塞组 ,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并发症 :球囊组为 2 1 2 % ,栓塞组为 2 5 7%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5例单一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联合另一种方法 ,结果 3例治疗有效。 结论 气道内球囊压迫与支气管动脉栓塞均为治疗常规内科处理无效的老年患者大咯血的理想方法 ,但前者更优 ,两种治疗方法结合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射频导管消融术中的抗凝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射频导管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 CA)自 198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 ,目前已成为快速心律失常有效、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对一些心律失常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1 4] 。虽然RFCA具有创伤小、安全、根治、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5,6] ,如心脏穿孔、房室阻滞、气胸、和血管并发症等。左心消融操作所致的血栓栓塞也是受关注的问题[7,8] 。一、射频导管消融术血栓栓塞并发症RFCA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报道并不多 ,欧洲多中心RF CA注册资料报道了 80 2 9例患者 ,4 …  相似文献   

11.
陈强  厉艳娟 《山东医药》2012,52(2):44-45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1个颅内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8个,球囊辅助栓塞1个,支架辅助栓塞2个。结果本组9例康复出院,1例遗留中度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6个月~3 a,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评价多种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术、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术等)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0年9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有2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接受外科矫治外还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有15例采用体肺侧支栓塞术(栓塞组),5例采用房间隔造口术(造口组),4例采用瓣膜或血管内成形术(球囊成形组)。介入治疗大多数在外科手术前进行,少数在外科手术后择期进行。结果 所有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栓塞组:共对肺动脉闭锁或重症Fallot四联症患儿的33支侧支血管进行了选择性栓塞治疗(13例于外科手术前、2例于术后),完全栓塞率82%。栓塞术后的外科矫治术均获成功,除2例术后监护中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外,其余均恢复。造口组: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经造口术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76.2%上升到87.5%,缺氧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均于即刻或择期成功行外科矫治术,术后顺利出院。球囊成形组:2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Fallot三联症)因缺氧发作,急诊行瓣膜球囊扩张术后择期行外科矫治术成功;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单心室、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及永存左上腔的患儿行缩窄部球囊扩张术后成功行外科矫治术。结论 介入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与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中,12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78例采用球囊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3个月对预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术后6~12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以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78例动脉瘤中,完全栓塞114例,次全栓塞12例,部分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完全栓塞69例,次全栓塞9例。Neuroform支架辅助组、球囊辅助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7.2%(98/129)、78.2%(61/78);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2.8%(29/129)、20.5%(16/78);病死率分别为:1.6%(2/129)、1.3%(1/78)。术后46例患者接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Neuroform支架辅助组32例,球囊辅助组14例。影像学随访46例患者中,13例再通,7例影像学好转,26例稳定。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瘤颈重塑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栓塞。  相似文献   

14.
穿间隔法同时进行球囊扩张和射频消蚀术马长生,刘旭,董建增,杨新春,高丽华,胡大一我们从1993年5月至1994年11月间共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同时进行了二尖瓣球囊扩张(PBMV)和射频消蚀术(RFCA),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中,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使用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瘘口位于乙状窦区3例、横窦区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大部分栓塞2例,球囊保护静脉窦均保持通畅。临床随访7例,随访时间为术后6~43个月,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7例患者均获全脑DSA复查,随访时间为术后6~11个月,提示5例完全治愈,其中4例静脉窦通畅,1例闭塞;1例瘘口稳定且静脉窦通畅,1例瘘口新发合并静脉窦闭塞。结论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在栓塞瘘口的同时,可长期维持静脉窦通畅,有利于维持栓塞效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联合多种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19例脑动脉瘤患者,11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采用双导管、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及高血容量、高血压、高血液稀释度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 19例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4例,近致密栓塞4例,不全栓塞1例。结论多种介入治疗方法可提高脑动脉瘤栓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 ,对于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动脉瘤栓塞不全的缺点。这种情况 ,即使是急性期部分栓塞瘤囊也能降低再破裂的危险性 ,更有利地择期行动脉瘤颈夹闭术。但有人报道 ,不完全栓塞术后行动脉瘤颈夹闭术时 ,在手术技术上存在困难。作者就1例交锁可脱式弹簧圈 (IDC)栓塞不全后再行瘤颈夹闭术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困难、手术处理技巧及治疗方案进行了探讨。患者 ,女性 ,4 3岁 ,突发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入院。入院时头部CT示侧脑室、第三、四脑室内积血并扩大 ,Fisher分级为Ⅳ级。急行双侧脑…  相似文献   

18.
用声学定量技术(AQ)对38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左房、右室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的左房射血分数(EF)、面积变化率(FAC)及高峰充盈率(PFR)显著增加.收缩及舒张末期面积(ESA、EDA)和容积(ESV、EDV)明显减小,而高峰射血率(PER)及高峰充盈时间(TPFR)则无显著性改变;术后患者的右室EF、FAC、PER、PFE均明显升高,ESA、ESV明显减小,但EDA、EDV及TPFR却无显著变化。表明:PBMV术后患者的左房、右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53例(75条腿)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球囊导管取栓木的治疗结果。全组疗效优良率(肢体存活率)82.7%,死亡率17%,对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球囊导管取检术适应证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基底动脉不同形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1月-2006年11月59例患者的59个动脉瘤,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8例、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动脉瘤5例。将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3例,单纯支架植入11例,手术失败3例,未治疗动脉瘤15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近全栓塞19个,部分栓塞17个。结论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动脉瘤或大动脉瘤但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单纯弹簧圈栓塞即可达到动脉瘤完全栓塞;对于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最好采用其他辅助技术如球囊再塑型技术及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