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视是眼科的常见病 ,因发病机制不明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 ,脉络膜在调控眼球生长中起重要作用。脉络膜的波动具有昼夜节律性 ,视觉信息的变化可引起脉络膜的代偿性改变 ,在近视发展中 ,脉络膜变薄 ,恢复期脉络膜厚度增加。视觉信息通过某些途径引起脉络膜厚度变化 ,调控眼球的生长。1 脉络膜厚度的昼夜节律性波动出生后屈光系统和眼轴的发育协调一致 ,使眼球处于正视状态。实验性近视的屈光改变主要通过玻璃体腔的延长实现 ,伴有眼球的轴性延长和脉络膜厚度的降低。眼球的扩展主要由巩膜的变化引起的 ,脉络膜和巩膜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方法:将204例(348只眼)近视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62眼(屈光度<-3.0D);中度近视组159眼(屈光度-3.0D~-6.0D);高度近视组127眼(屈光度>-6.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与近视程度、角膜屈光力、眼轴的关系。结果:在低度近视组,62只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垂直径屈光力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且随近视度数的增加,与眼轴长的相关系数呈递增趋势,而中、高度组患者眼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及垂直径屈光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低度近视眼患者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眼轴的作用甚微;在中、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轴长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而角膜屈光力几乎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9,(8):1017-1020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黄斑部病变与年龄、眼轴、屈光度等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患者均进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诊断验光确定屈光度及最佳矫正视力,应用IOL-Master测定眼轴长度,并散瞳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FFA)。根据OCT及FFA结果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等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OCT及FFA对患者眼底黄斑病变进行分型,将眼底病变分为豹纹状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局灶性脉络膜萎缩及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其中10~30岁年龄组豹纹状眼底所占比例61.76%,显著高于其余几种类型眼底病变,随年龄增加>50岁年龄组,脉络膜萎缩比例逐渐增多(4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眼轴长度分组,<30 mm组,以豹纹状眼底占比最高48.39%,>32 mm组,以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占比最高(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屈光度分组,屈光度越小,-6~-10 D组,豹纹状眼底改变占比越高(76.92%),屈光度越高,脉络膜萎缩越明显,-20 D以上屈光度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型黄斑病变比例高达6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呈豹纹状眼底改变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类型眼底病变,特别是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型(P<0.05);弥漫性脉络膜萎缩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其他几种类型病变(P<0.05)。结论:眼轴越长、年龄越大、屈光度越大发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几率越高。同时不同年龄、眼轴长度以及屈光度所易发生的黄斑病变类型不尽相同。OCT及FFA检查对明确不同类型黄斑病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量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眼轴和角膜中央厚度 ,分析角膜屈光力、眼轴和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 :在进行PRK治疗的患者中 ,根据屈光度将 2 78例 (538只眼 )患者分成低、中、高和超高度四组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测定角膜屈光力 ,A型超声波测定眼轴及角膜中央厚度 ,数据用Exce 197软件计算处理。结果 :垂直径角膜屈光力 (4 4 0 1± 1 54D)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 (4 3 10± 1 4 0D) ,P <0 .0 1。 (角膜总屈光力与屈光度的大小无关 ) ;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的大小无关 ,各屈光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眼轴随屈光度的增大而延长 ,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在近视眼中 ,眼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度数越高 ,眼轴越长 ,而角膜屈光力不起作用或作用甚微。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665例(1250只眼)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非接触眼压、角膜地形图、检影验光,按等效球镜原则将665例(1250只眼)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对其屈光度与角膜中央厚度、眼压、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高度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角膜中央厚度有统计学差异,3组之间的眼压及水平径角膜屈光力K1值无统计学差异,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垂直径角膜屈光力K2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角膜厚度随屈光度的增高而变薄,眼压与屈光度之间无相关性,散光是近视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近视眼患者多个屈光因子及其临床常见相关因素。方法测量不同屈光度组近视患者的屈光当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眼压等数据,分析其相关关系,并得出回归公式。结果近视患者多项屈光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近视眼自身存在一系列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视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屈光演变的影响。方法:对11-12岁中度近视青少年1%托品卡胺快速散瞳验光,配镜处方根据第二天复验结果,第1、2、3组依次将单眼视力矫正到1.0、1.2、1.5,每组各20例,一年后同样方法测量其屈光度的变化,共计三年。结果:各组患者近视屈光度均逐年增加,但第一组的平均每年增加度数明显低于第二组和第三组(P〈0.01);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近视青少年屈光度演变过程有影响。过度矫正会加快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眼底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以及与屈光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拟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1449例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2879只眼)的眼底情况及其与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之间的临床关系。结果2879只眼中发生眼底病变的有413只眼(14.35%),其中后极部病变22只眼(0.76%),周边部眼底病变396只眼(13.75%)。轻度、中度、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18%、8.72%、19.18%和37.44%,4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8.594,P<0.001);不同年龄段的3个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11%、15.34%和24.59%,3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76.090,P<0.001)。近视患者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与屈光度及年龄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男性与女性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32%和16.0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886,P<0.001)。后极部眼底病变仅发生于Ⅱ、Ⅲ组及高度、超高度近视组。Ⅱ、Ⅲ组的后极部病变发生率分别为0.55%和3.5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2.523,P<0.001);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86%和6.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1.898,P<0.001)。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的眼底病变发生率较高,并具有其临床特征。周边部眼底病变随年龄及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发生部位以颞侧为多。后极部病变多发生于年龄≥25岁及屈光度>-6.00D的患者。对于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详查眼底对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及时给予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n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疗效及长期的稳定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且有术后1-3年完整随访资料的110例(193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屈光参差均≥2.5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着重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结果:LASIK术后1年,这110例(193眼)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显著提高。屈光度改变与视力改变呈正相关,屈光参差降低4.1D且术后3年无明显变化。弱视眼平均矫正视力有所提高。结论:应用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具有操作安全、效果显著、稳定性高和预测性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视屈光度与中心静态视野改变间的相关程度.方法应用Humphrey全自动视野分析仪对60例(120只眼)近视患者进行定量视野测定,并分析其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静态中心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平均缺失敏感度,标准缺失敏感度三者在高度和中低度近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度和正常时照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但正常和中低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近视屈光度与中心静态视野的分析有助于早期判断近视性屈光不正的病变程度及有无合并其他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11.
近视屈光度与眼压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近视病人的屈光度与眼压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选取门诊近视病人204例(380眼),年龄5~72岁,屈光度-0.50~-23.00D,对其眼压与屈光度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非近视组对照。结果:近视病人的眼压水平随屈光度增加而升高;近视组平均眼压较非近视组高约1.1mmHg,高度近视组较非近视组高约2.04mmHg。结论:近视病人平均眼压随屈光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田荣华  杨丽 《医学综述》2012,18(1):116-118
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对近视眼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视眼可导致眼球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眼轴、角膜厚度、眼前房、晶状体及玻璃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眼轴延长可直接导致屈光度的近视化。近视眼的平均眼压较正常人眼压增高,影响眼压的主要因素为眼轴长度、屈光度及角膜厚度。近视眼、眼轴延长、眼压增高三者关系密切,现就近视眼眼球形态的改变及其对眼压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视是一个正视化失代偿后眼球壁重构、眼轴不断增长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眼底结构特征性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脉络膜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在与近视相关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在近视眼中的作用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动物实验发现,形觉剥夺引起的脉络膜厚度变化可能与其血管灌注情况有关,但近视化过程中引起脉络膜的血管灌注发生改变的启动机制仍需探讨。布鲁赫膜(Bruch’s membrane)是一种位于脉络膜前的具有良好舒缩能力的弹性膜组织。在近视化过程中,布鲁赫膜的合成或生物力学发生区域性的变化,可能是最早引起脉络膜厚度与血流变化的结构基础。本文以脉络膜厚度作为切入点做一综述,着重探讨布鲁赫膜在近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化对脉络膜厚度变化机制的理解,为开发新的近视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低龄化趋势,减少近视发生、控制近视度数增长一直是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热点。有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发现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近视度数加深;基础实验也证实光照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对光照与近视的研究进展、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从光照性质来看,增加光照强度能够减缓近视进展,减少实验性诱导近视的产生,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光照的明/暗周期节律性变化会造成褪黑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异常,眼压以及脉络膜厚度昼夜节律性的改变,从而对近视造成影响。此外,波长较长的红光成像在视网膜后,更易诱导近视产生,而中短波长的蓝光成像在视网膜之前,能够延缓近视进展。但不同物种对于不同波长光的反应不同,光波长与近视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将来的研究可深入探索光照改变近视进展的作用机制,包括光照如何改变多巴胺的水平,引起下游信号通路的改变,从而控制眼轴长度的生长,以及视网膜感光细胞如何接收到不同波长光的信号,从而调节眼部屈光度,以设计合理的人工照明光照强度、组成成分和性质,并将其用于近视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不同空间频率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检测,并与眼轴及屈光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助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诊断和全面评价其视功能。方法:将近视眼患者分为低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检测其不同空间频率b波振幅,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高度近视组P-ERGb波振幅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潜时也延长(P<0.05),而这些改变以高空间频率明显。低中度近视P-ERGb波振幅与潜时间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有助于高度近视的临床诊断,而作为评价其视功能的一项措施,可为判断预后、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豚鼠近视模型中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及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纤维的变化.方法 取出生1周的豚鼠75只,利用6号半透明乳胶气球作为头套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形觉剥夺(FDM)组和自身对照组.分别测量记录实验豚鼠不同时空点的双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形觉剥夺实验组分为遮盖2周、遮盖4周、遮盖4周去遮盖1周及遮盖6周4个亚组,左眼为遮盖眼(FDM组),采用半透明面罩遮盖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右眼不予处理(自身对照组).对遮盖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并对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FDM组由遮盖前远视(+2.09 ±0.31)D 逐渐变成遮盖6周时近视(-7.07 ±0.56)D,眼轴也由遮盖前(5.93 ±0.39)mm 到6周时(7.99 ± 0.32)mm,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 形觉剥夺法可成功制造豚鼠实验性近视模型,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眼球近视度数逐渐增加和眼轴长度不断增长,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随着近视度数加深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葛明  马占强 《当代医学》2014,(18):53-54
目的:评价Lasik术后10年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在焦作市第91中心医院接受Lasik术后10年的患者45例85眼进行裸眼视力、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厚度的检查。随机按术前屈光度数分为2组:≤-6.0 D组和>6.0 D组,同时采用本院近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的术前检查资料设为对照组。结果术后10年组裸眼视力≥1.0的低、高度数组分别为84%,73%;<1.0分别为16%,27%;最佳矫正视力≥1.0的分别为98%,71%(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0年角膜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0年组平均角膜厚度高于计算的理论值。结论 Lasik术治疗近视安全性好,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病理性近视通过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行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的病理性近视未成年患者中选取20例(共30眼)作为实验组,于同期本院收治的非手术的病理性近视未成年患者中选取20例(共30眼)作为对照组,随访1年,对比两组视力、眼轴、屈光度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屈光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屈光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眼轴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眼轴长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未成年人病理性近视通过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视力、屈光度,延缓眼轴增长,且不会对眼压造成明显影响,并发症少,值得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Sirius系统对准分子术前患者的前房参数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检测,探讨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性,以及性别、年龄对其的影响.方法 分组:对210例近视眼患者(420只眼)根据屈光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采用Sirius系统对三组检测眼进行角膜中央厚度、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颞侧及鼻侧房角宽度进行测量,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屈光度数绝对值与颞侧房角呈正相关,中央前房深度与前房容积呈正相关、与颞侧及鼻侧房角宽度均呈正相关.颞侧与鼻侧房角宽度亦呈正相关.年龄与中央前房深度呈负相关.不同屈光度度数组别之间颞侧房角宽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男性中央前房深度及颞侧房角宽度明显大于女性.结论 Sirius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便捷、准确且无创的角膜厚度及前房参数的测量工具.近视眼患者的前房参数与屈光度数、中央角膜厚度、年龄、性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