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钛网椎管成形植骨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以犬作为实验动物,进行钛合金网为支撑物的脊柱椎管重建及植骨融合情况,并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6只蒙古犬进行静脉全麻,暴露T10~L3椎板,行全椎板减压,用钛丝将“Q”形钛合金网固定并覆盖于减压区,上填自体骨及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逐层闭合伤口。于术后,6周、12周分别摄手术部位X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对比观察骨质愈合情况,钛网位置及椎管成形情况。同时宰杀3只动物,对实验部位行大体观察。结果 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12周X线提示异种骨与钛网融合成片,形成椎板样结构,椎板与异种骨相接处骨质融合。CT扫描示椎管成形良好,硬膜囊未见骨性压迫。结论 应用钛网支撑植骨脊柱后路融合,可以在保护脊髓,神经根免于受压,维持减压效果的同时,有效的进行脊柱后路融合,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椎板减压后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的方法和体会,评价其在椎板减压临床病例中的效果.[方法]26例需椎板减压患者在常规椎管减压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后,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1.5 a进行X线片、CT、MRI检查1次.[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钛网被自体骨固定,位置良好,椎体稳定,硬膜外无明显瘢痕压迫.[结论]椎板减压后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有利于维持手术效果,减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钛网椎管成形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椎体爆裂性骨折椎板减压后脊柱融合的方法。方法 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人 3 4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不稳及硬膜囊或神经根压迫。在进行后路椎板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后 ,采用钛网椎管成形脊柱后路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全部病例经 1 2~ 1 8个月随访 ,内固定物无断裂 ,钛网在位 ,椎管成形良好 ,硬膜囊及神经根无压迫。 3 1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钛网椎管成形脊柱融合术治疗椎体爆裂性骨折效果良好。此方法操作简单 ,安全 ,能够在恢复椎管形状、免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的同时 ,进行植骨融合 ,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减压术后利用钛板+自体骨植骨重建椎板恢复椎板连续性和脊柱后柱稳定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1诊治的胸腰椎骨折48例,行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CT及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较好,钛板稳定,过伸过曲位相邻椎体无失稳表现。结论胸腰椎骨折伴脊髓受压患者大多需要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中小关节突、椎板及棘突、脊上或棘间韧带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和缺失,对脊柱后柱造成影响。利用钛网板结合自体骨植骨融合进行椎板成形,对术后脊柱重建及后柱稳定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行常规椎管减压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后 ,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并脊柱后路融合。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2年进行下腰痛Greenough和Fraser评分。 结果 :33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 3个月复查 ,钛网位置无变化 ,已经被再生的自体骨固定。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2年时 ,评分与术后 1年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椎板减压术后应用钛网椎管成形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治疗效果 ,避免下腰痛复发。钛网应用操作简单 ,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钛网椎管成形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椎体爆裂性骨折椎板减压后脊柱融合的方法。方法: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人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不稳及硬膜囊或神经根压迫。在进行后路椎板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后,采用钛网椎管成形脊柱后路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结果:全部病例经12-18个随访,内固定物无断裂,钛网在位,椎管成形良好,硬膜囊及神经根无压迫,31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钛网椎管成形脊柱融合术治疗体爆裂性骨折效果良好,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能够在恢复椎管形状,免除硬囊及神经根压迫的同时,进行植骨融合,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后采用钛网椎管重建能否减少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形成.[方法]以16只成年家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8只.建立L3椎体全椎板切除模型,A组为对照组,建模后不做特殊处理,彻底止血后闭合切口;B组作为实验组,建模后将“V”形钛合金网固定并覆盖于减压节段之上,完成椎管重建.于术后8周对手术部位行X线片检查,对比观察骨质愈合及钛网位置情况,随后处死实验动物,对椎板切除部位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分别进行硬膜外粘连程度等级评分,结果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实验动物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周X线提示实验组中有6例可见到新生骨组织与钛网融合成片,形成椎板样结构,对照组中亦有4例硬膜外可见到再生的高密度骨组织.两组动物间椎板切除处骨愈合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5).B组的Rydell-Balazs大体粘连度评分,He-Revel组织学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0.5).[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全椎板切除后钛网椎管重建可减少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并且钛网的存在未影响椎板切除处的骨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钛板重建椎管后壁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05-2012-05对27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固定复位,全椎板减压,钛板弯曲重建椎管后部成形,并沿钛板表面将减压的椎板棘突修剪成碎骨粒混合同种异体骨行植骨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30个月,平均17.8个月,未出现钛板移位、变形及椎管容积减小现象,植骨均融合,未见脊柱不稳定。结论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中利用钛板行椎管成形,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切开、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钛板固定、椎板植骨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88例颈、胸、腰椎椎管内肿瘤(长1~11 cm,平均3.2 cm)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沿关节突内侧2~3 mm切开两侧的椎板,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完整取下,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并在椎板切开部位植骨融合。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次全切除7例。切除椎板数1~5个,平均2.5个。未出现因超声骨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12个月,中位数3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未见不稳定或畸形,可见植骨融合。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椎管后路切开钛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辅以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颅骨钛板成形加后路植骨重建椎板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技巧,疗效及适应证。方法:1999年3月至2007年4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同程度神经损伤患者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21~66岁,平均41岁。受伤部位:T--3例,T129例,L1 16例,L23例,L32例。骨折类型:屈曲型12例,伸展型8例,爆裂型13例。除5例行急诊手术,其余病例发病至手术时间5~12d。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同时行椎板减压后颅骨钛板成形加后路植骨融合重建椎板。25例应用GSS,8例用AF固定。观察术后伤椎管大小、脊柱稳定性、椎体高度的恢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3例患者经1-3年的随访,平均25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8±21)%恢复至(96±3)%;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14±9)%恢复至(98±2)%;Cobb角由术前平均(26±10)。恢复至术后(2±1)。;伤椎管容积由术前(43±20)%恢复至术后(93±6)%。结论:颅骨钛板成形加后路植骨重建椎板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椎板减压后扩大了椎管,杜绝了继发性椎管狭窄,重建了后柱结构,增加了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4年5月有6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前路减压、结构性植骨及钛板固定治疗。本组男45例,女23例,年龄14~61岁,平均36.7岁。骨折节段:T11 1例、T12 20例、L1 33例、L2 12例,为L1.2 1例和L2.3 1例。神经功能情况:完全性截瘫10例,不全性截瘫58例。固定器材:Z-PLATE钛板43例,PROFILE钛板19例,ALPS钛板6例。植骨材料:自体髂骨块45例和充填自体碎骨的钛网23例。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角)的纠正、减压范围、骨块或钛网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65例随访8~48个月(3例失访),平均15.6个月。61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提高了1.25级,ASIA评分明显提高。Cr及M砒检查示椎管减压彻底。髂骨块和钛网均无松动、移位等变化。三种钛板均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所有随访病例脊柱畸形均获得良好矫正和骨性融合,无畸形矫正的丢失。结论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安全彻底,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钛板内固定和结构性植骨稳定性好,骨性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应用纳米人工骨重建颈椎椎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行颈椎后路减压人工椎板椎管重建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观察轴性症状及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颈椎X线片及CT了解椎管矢状径扩大情况及人工椎板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6 ml。人工椎板植入未见排斥反应,术后12月人工骨骨性融合率为45.5%。手术前后颈椎椎管矢状径差异有显著性,椎管矢状径均超过14 mm。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6分增加至术后1年时平均15.1分,改善率为74.3%。3例出现轴性症状,理疗治疗后好转;未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并发症。结论在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椎板重建颈椎管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减压后在硬脊膜外进行颗粒骨植骨融合的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对35例胸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患者在硬脊膜外及相邻椎板间颗粒骨植骨融合,男24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37岁。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观察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植骨所造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25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CT提示无植骨造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1%恢复至98%;Cobb角由术前平均25.2°恢复至术后1.6°,且内固定拆除后伤椎高度无丢失。按Frankel分级:3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及骨折脱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1~3级。结论:脊柱后路减压患者采用硬脊膜外颗粒骨植骨融合重建了椎管,增加了脊柱稳定性,融合率高,而且不会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是一种简便、可靠、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螺钉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充分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随访10~23个月,平均14个月。JOA计算手术改善率为75%~91%(平均87%),X线复查34例全部达到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彻底减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360°植骨融合术确保了术后腰椎节段的稳定,两者结合为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A posterolateral technique to decompress retropulsed bone from the spinal canal has been employed in nine patients, confirmed with intraoperative canal inspection and pre- and postoperative computed axial tomographic (CAT) evaluation. This technique has allowed reduction of retropulsed bony elements from the spinal canal, assessment of canal decompression and reestablishment of vertebral body alignment. The approach permits posterior fusion at the same operation. If the postoperative CAT scan continues to show spinal cord embarrassment from anterior bony elements, an anterior approach can be performed for addition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rove neurologic function. However, when compared with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lone, it does help ensure canal reduction and alignment, which may aid recovery and hasten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2年3月以后的病例中对17例胸腰段、腰椎结核病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钛质钉-板、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本组患者术前均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体破坏塌陷,椎管内占位,脊柱畸形,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3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畸形被矫正,无病灶复发。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护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疾病应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0年6月~2004年9月,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8~56岁。病程3个月~3年。其中发育性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7例。均伴腰椎间盘突出:L5、S1 6例,L4,5,9例,L3,4 2例,L3~5 1例;伴侧隐窝狭窄13例。应用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治疗,半侧椎板回植3例,全椎板回植14例,2个节段椎板回植1例。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3个月~4年3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9个月后骨性融合。CT随访示无回植椎板移入椎管或移位倾向,无截骨前缘过度增生对硬脊膜产生新的压迫等,无明显椎间退变及椎间不稳;椎管矢状径扩大1.8~5.6mm,平均3.2mm;横径扩大1.3~4.4mm,平均1.8mm,症状无复发。结论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手术应用中安全可靠、疗效好,椎管扩大明显,椎板重建可靠,恢复了局部解剖和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9.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3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至末次复查时,全部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胸腰段脊柱生理弯曲得以维持,无继发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A-SIA脊髓神经损伤分级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感觉(t=2.759,P=0.025)、运动(t=4.616,P<0.05)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内固定植骨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