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超过150种自身抗体,研究发现SLE病人血清有另一种重要的补体成分C1q的抗体,即抗C1q抗体.该抗体普遍存在于SLE病人血清中,并与肾脏受累有关,且抗体滴度增加提示肾炎复发.本文就抗C1q抗体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随访、早期识别狼疮活动以及复发等方面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FEN1基因突变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43例LN患者和26例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柱式试剂盒提取DNA,直接PCR方法扩增FEN1基因片段,扩增后PCR产物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EN1基因序列,并对测序结果与基因数据库中FEN1基因进行比较,搜索可能的突变位点.chi-square检验比较LN患者及健康者FEN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LN患者正向测序中存在946位碱基C缺失突变(p=0.046).结论 LN患者FEN1基因存在946位碱基C缺失突变.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异常免疫调节和自身抗体过量产生引起的自身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T、B细胞异常活化和病理性自身抗体过量产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种或几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引发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导致SLE和肾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5.
狼疮性肾炎中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中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58例LN患者血清进行了AECA和ACA检测,并应用免疫印迹方法对AECA的抗原进行分析。结果 在狼疮性肾炎中AECA与ACA阳性率分别为36.2%和39.7%,在23例ACA阳性患者中,17例AECA阳性,而35例ACA阴性患者中只有4例AECA阳性,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6.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自身抗原参与SLE发生和发展,而且还会引起肾脏受累的一种疾病.本文主要是针对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包括抗dsDNA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以及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1)等致肾炎.抗dsDNA的抗体一般仅限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可知GBM中染色质免疫沉积物...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已经开展了很多临床试验,然而直到现在没有那种药物可以单独成为治疗LN的新标准方案。对这些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注意到这些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更合理的治疗LN研究方案。在临床工作中要根据每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活动水平、病理改变、药物耐受程度、自愿度和前期治疗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异常免疫调节和自身抗体过量产生引起的自身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T、B细胞异常活化和病理性自身抗体过量产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种或几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引发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导致SLE和肾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狼疮方对狼疮性肾炎活动性和血中透明质酸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狼疮方对狼疮性肾炎(LN)活动性和血中透明质酸(HA)的作用.方法:60例L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狼疮方)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狼疮活动度和血中HA(放射免疫法),并设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作对照.结果:两组LN患者治疗前HA明显高于CGN组(P<0.01)且与狼疮活动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三组Scr无明显异常.治疗后两组狼疮活动度、HA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总有效率(91.81%)优于对照组(69.66%).结论:血中HA可作为LN活动的重要指标,狼疮方能降低LN血中HA和减少狼疮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与狼疮肾炎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5例经肾活检确诊为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抗核小体抗体在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中的阳性率(59.3%)较非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27.3%)和非增殖性狼疮肾炎(20.0%)高(P〈0.05)。活动性狼疮肾炎组的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53.8%)较非活动性狼疮‘肾炎组阳性率(23.8%)高(P〈0.05)。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的病理活动性指数(active index,AI)较阴性组高(P〈0.05),两组慢性指数(chronic index.CI)和狼疮肾炎的临床活动性评分(renalactivity score,RAS)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与狼疮肾炎的病理活动性相关,在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中出现较为普遍,是提示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狼疮肾炎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类型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方法对3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肾活检及病理分型,分析各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活动性及肾脏病理活动性。结果病理类型Ⅳ型最多见(占55.9%),Ⅳ型LN肾功能不全及血尿发生率高,肾脏病理活动性明显;Ⅳ型、Ⅴ型、Ⅴ+Ⅳ、Ⅴ+ⅢLN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发生率高。肾脏病理活动指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活动性及抗dsDNA抗体阳性率无相关性。结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一定联系;但二者之间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nti-C1q antibodies (anti-C1q) have been shown to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nephritis. Several clinical studies indicated a high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suggesting that active lupus nephritis is rare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no anti-C1q. However, the true prevalence of anti-C1q at the time of active lupus nephritis has not been well establish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pro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anti-C1q in proven active lupus nephritis at the time of the renal biopsy. 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 we investigated adult SLE patients undergoing renal biopsy for suspected active lupus nephritis. Serum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time of the biopsy and analysed for the presence of anti-C1q in a standardized way. The activity of lupus nephritis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nal histology. Biopsies were also analysed for the presence of glomerular IgG, C1q and C3 deposition. RESULTS: A total of 38 patients fulfilling at least 4/11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SLE were included. Out of this, 36 patients had proliferative (class II, III or IV) and two had class V lupus nephritis. All but one patient with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 were positive for anti-C1q (97.2%) compared with the 35% of control SLE patients with inactive lupus nephritis and 25% of SLE patients without lupus nephritis ever. All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glomerular C1q (36/36) and 37/38 patients had glomerular IgG deposits. Anti-C1q strongly decreased during successful treatment. CONCLUSIONS: Anti-C1q have a very high prevalence in biopsy-proven active lupus nephritis, thus a negative test result almost excludes active nephritis. The data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a pathogenic role of anti-C1q in lupus nephritis.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尿足细胞与狼疮肾炎( LN)的关系,探讨尿足细胞评估 LN 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例行肾活检的LN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足细胞蛋白 Nephrin 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odocalyxin 表达来计数尿足细胞数量。结果20例LN病理显示Ⅲ型2例、Ⅳ型12例、Ⅳ型+Ⅴ型4例、Ⅴ型2例,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 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减低,且Ⅳ型、Ⅴ型降低更明显。尿足细胞阳性检出率约80%,尿足细胞数量与肾
  足细胞相关蛋白 Nephrin 的表达呈负相关(r=-0.627, P <0.01),与狼疮活动性呈正相关(r=0.571, P <0.05),与24h蛋白定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5, P >0.05)。结论尿足细胞数量可监测狼疮活动及肾小球损伤程度,为LN病理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霉酚酸酯(MMF)对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40例LN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霉酚酸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肾功能指标及肾脏病理指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纤维新月体、白金耳和微血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疾病活动度指数、BUN、Scr、24 h尿蛋白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纤维新月体、白金耳和微血栓均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达到与环磷酰胺相当的临床疗效,霉酚酸酯相比于环磷酰胺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其安全性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狼疮肾炎(LN)小鼠补充维生素D,观察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维生素D在调节LN的免疫方面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 将64只狼疮肾炎小鼠随机平分为A、B两组,两组均以标准饲料正常光照喂养,另外B组小鼠每天给予维生素D注射液肌注.分别于饲养2周、4周后检测小鼠血清维生素D水平、24 h尿蛋白含量、CRP、抗ds-DNA抗体及C3、C4水平.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小鼠于饲养2周、4周时,B组小鼠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较A组小鼠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小鼠于饲养2周、4周时,B两组小鼠24 h尿蛋白含量、CRP、ds-DNA抗体均较A组小鼠低,而C3、C4水平较A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D的补充可使LN小鼠24 h尿蛋白减少,CRP水平降低,C3、C4水平升高,以及减少抗ds-DNA抗体的产生,维生素D在LN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初发狼疮性肾炎(LN)患者狼疮活动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收集了40例初发LN患者的血清标本及其临床资料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标本.用化学发光法测量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LN患者血清25(OH)D水平[(14.71±6.90) ng/mL]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25.30±2.82) ng/mL]明显偏低,P<0.05;LN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61,P<0.05;与抗ds-DNA抗体呈负相关,β=-0.25,P <0.05;与补体3(C3)呈正相关,β=0.22,P<0.05;与补体4(C4)呈正相关,β=0.27,P<0.05;与SLEDAI呈负相关,β=-0.29,P<0.05,且随着患者疾病活动度加重,其25(OH)D水平逐渐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的升高无相关性,P>0.05.结论 维生素D可能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动态监测LN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测狼疮活动,判断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血浆吸附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血清趋化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血浆吸附治疗的狼疮肾炎患者32例为研究组,均随访至少2年,检测统计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及其2年复发率.另选取3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趋化因子5(CCL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oα)、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等趋化因子水平并分析狼疮肾炎血浆吸附患者血清趋化因子水平与其24h尿蛋白定量水平的关系.比较复发和无复发患者的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并分析其血清趋化因子水平与其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其复发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的血清CCL5、MIP-1α、MIP-1β等趋化因子水平和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研究组随访2年复发率为68.75%(22/32),且复发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期间的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均高于无复发患者(P<0.05).狼疮肾炎血浆吸附患者血清CCL5、MIP-1 α、MIP-1β与其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及其复发均相关(P<0.05).且狼疮肾炎血浆吸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其复发的价值良好,其中以治疗后血清趋化因子水平联合预测其复发的价值最佳.结论 血清趋化因子水平与狼疮肾炎血浆吸附远期疗效明显相关且对其复发的预测价值良好,可能作为其远期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