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八反”同方配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但一直存在争议。整理历代方剂96 529首,其中含"十八反"同方配伍的方剂共1 406首,占总量的1.46%,附子类尤其是附子与半夏组合应用较多。"十八反"同方配伍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痼疾、险症和急症,反映了某些难治性病证可能从"十八反"中寻找治疗方法。相反药物的应用与病证特点、病机变化及方剂配伍的复杂关系相关,提示宜忌转化应用的决定因素,取决于病证特点和"十八反"同方配伍的方剂具体配伍环境,对此应当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十八反”属于中药配伍禁忌,但在临床应用中出现过反药同方应用的情况。为揭示反药同方应用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古方中记载的反药同方进行分析,发现反药中存在归经相同、性味相反的药性组合,在反药同方应用中,常根据辨证取其中1 味药的非相反药性组合为主用,而相反药性组合相互制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反药的合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十八反”属于中药配伍禁忌。作者对历代96592首方剂中出现含“十八反”的方剂量进行梳理。1、“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金元时期张从正“十八反”歌现今流行最广,历代所载的反药,尤其是金元以后,增改较多,如《珍珠囊药性赋》载有反药54种,《本草蒙筌》23种,《本草纲目》36种,《得配本草》36种。  相似文献   

4.
浅议中药“十八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药“十八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大量临床资料,从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对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问题的研究近况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对中药“十八反”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相反理论的历史衍化和认识、现代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特点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十八反"结构形式上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特点。"十八反"一方面表现出配伍产生毒性和干扰中药效应发挥方向实质效果,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病证条件、一定配伍环境影响下、反与不反的呼应和冲突。"十八反"研究过程反映了中药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十八反"结构形式的研究模式有别于化药等禁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从中药配伍禁忌的认识理念和视角出发,建立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毒性-效应并重的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从而揭示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9.
中药"十八反"是本草配伍禁忌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在明清时期更加趋于统一,这种经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临床用药的安全。通过梳理明清本草和医案著作,发现明清医家对中药"十八反"禁忌理论总体上继承,同时又在临床应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王道和霸道理论、相反相激理论等,进一步丰富了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浅谈“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禁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古书上十八反、十九畏的记载,是中药配伍禁忌的经验总结。现在看来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如何用现代技术与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人们探讨的课题,作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1从生药之科属上来分析平时常见的有毒药用植物分布科属情况大体...  相似文献   

11.
探讨“十八反”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年代、剂型和用药特点.从96 429张方剂中搜集到藜芦类方剂100首,采用关联规则、对应分析的方法分析药物配伍、年代和剂型之间的关联关系.藜芦类方剂在在配伍药物方面,与细辛、附子、雄黄、苦参、川芎、人参、肉桂、桔梗、干姜、当归等配伍较多.用法以外用散剂居多.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以宋代运用频率最高,剂型以外用散剂为主,该类方剂较为重视与温阳益气、燥湿化痰、行气活血等药物的配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瑞峰  蒋松鹤 《针刺研究》2006,31(5):308-310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关于中风的针灸处方的收集整理研究,认为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处方除了急救开窍促醒方之外,还可以分为三大类:综合方、大接经方、培元方。反证了中风的病机为阳虚风邪卒中,而肾间动气不足是阳虚之本,以此指导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此外,预防中风选穴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应局限于足三里、绝骨二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古代中医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录古籍中治疗中风的方剂422首,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对药物的使用频次、类别、使用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提取。结果:纳入方剂涉及中药18个种类,药物221种,使用频次共4 058次;使用比例较高的依次为解表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清热药、活血药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防风、川芎、当归、人参、白芍等;药物的使用以温、平、微温、微寒、寒为主,性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多以脾、肝、肺、心为主;根据Apriori算法,共产生496条规则,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提取了核心药物节点:防风、甘草、当归、川芎、人参和羌活。结论:古代中医治疗中风,重视祛风通络、补气养血治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治疗抑郁症方剂中药对使用和配伍规律,为中医治疗抑郁症提供提供临床指导和研究思路。方法:收集整理386首古方和165首现代方剂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结果:人参、茯苓和远志为主药的药对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对,初步推测抑郁症以本虚为主,益气、健脾、安神、养血为抑郁症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中医药治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以方剂为载体,注重整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中医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机理的科学阐释,成为影响中医药迅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复方丹参方为范例,从方剂的配伍配比、作用机理、药效物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复方丹参方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心血管病假说的科学性,而且为经典处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模式。本项工作将丰富现代药物治疗学,促进方剂配伍的科学诠释,开拓中药新药创制新思路,构建创新中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因腧穴名称繁杂,识记不便,固仅言穴用而隐穴名,重在实用;灸法易于掌握,适于普及,疗效肯定,故书中重视灸法且灸药并用;重视任督,交通阴阳,回阳救逆,以疗急症;急症用穴,多取四末,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促通经脉;首载隔物灸,影响深远;强调“但明次第,莫为乱灸。须有其病,乃随病灸之”,重视辨证,灸以疗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确立通督调神针刺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国际通用的吞咽训练方法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及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分和分级,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VFSS评分差值、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差值、治疗后两组间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而对照组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结论:通督调神法的针刺处方是一种行之有效、安全性高、整体调理作用强、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穴位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以"中风病"为例,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中风病"病因病机语言的隐喻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多样性的认知根源。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是主要基于一系列与"风"相关的概念隐喻建构而成的中医理论。医家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了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对中风病隐喻认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消化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比较多见 ,辛开苦降法是在寒热并治法则指导下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常用具体治法 ,二者的关系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探讨辛开苦降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寒热错杂证及湿热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