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引产和分娩的27 461例孕、产妇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苄星青霉素治疗,非治疗组患者未进行抗梅毒治疗.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检出210例,其中10例为Ⅰ期梅毒,200例为潜伏期梅毒,发病率为0.76%.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5.21%和52.85%,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1).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0.51%和93.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产前治疗情况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将58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以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2个疗程的37例为治疗组,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的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活产率为62.07%,对照组仅为3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1.72%,对照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3.42%;治疗组无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均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72%,对照组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5.18%,两组死胎/流产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对所有孕妇均应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梅毒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及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6)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检测出妊娠梅毒的孕妇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逐年统计2010-2016年医院产前检查检测到的妊娠梅毒孕妇检出率;对妊娠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按照孕妇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apid plasma regain, RPR)首检滴度分类,将孕妇分为<1∶16和≥1∶16的两组;按照治疗程度分为正常治疗组,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分别检测以上几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的概率。结果 2010-2016年总检测出妊娠梅毒患者460例,检出率为0.082%(460/561 039),其梅毒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460例妊娠梅毒患者中足月活产率的新生儿328例,占71.30%;首检RPR滴度<1∶16组患者胎儿足月活产率高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其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低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胎儿的足月活产率均下降(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均升高(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胎儿患有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均增加(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显著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确诊患者进行尽早正规的趋梅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叶海雅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1):1165-1167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0年11月杭州艾玛妇产医院收治的329例妊娠梅毒患者,其中治疗组200例,未治疗组129例,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①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93.5%,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1);治疗组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低体质量儿和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②治疗前和分娩前母血TRUST滴度≥1∶8时,会导致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③孕周小于16周开始接受治疗效果最好,正常新生儿的出生率可达92.9%,显著高于治疗时孕周在16周以后的患者(P<0.01).结论:妊娠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情况,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对47例患者进行孕期及产后24个月的临床随访。方法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根据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的检测结果及是否在孕期接受过治疗分为2组,对其所生婴儿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随访观察至出生后24个月。结果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的孕妇,在孕期未经治疗,死胎、死产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8/22,36.38%)远高于在孕期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的孕妇(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婴儿经过出生后24个月的随访无1例发生先天梅毒;其婴儿的TPPA转阴时间也较未治疗的婴儿明显提前。妊娠合并梅毒但RPR阴性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婴儿TPPA转阴时间无差异,其婴儿无1例发生先天梅毒。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孕妇,应在孕前或孕期经规范驱梅治疗,防止先天梅毒的发生。妊娠合并梅毒RPR阴性的孕产妇无明显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淮安市568例妊娠合并梅毒母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淮安市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趋势,探讨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淮安市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妊娠合并梅毒患者662例,分析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年龄、孕次、梅毒治疗情况与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0 ~18个月随访结果.结果 ①发病率:2011-2016淮安市孕产妇妊娠合并梅毒的6年平均发病率为1.94‰,6年间年发病率分别为0.50‰、1.94‰、2.23‰、2.30‰、2.71‰、2.06‰,经分析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25,P<0.001),呈逐年增高的趋势.②分析568例已有妊娠结局孕妇,结果显示: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未治疗组间足月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6.926,P<0.001),规范治疗组足月产比例最高.孕妇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首检滴度大于1:16者不良妊娠结局较RPR首检滴度小于1:16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36,P<0.001).③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经随访,排除梅毒感染的新生儿中,规范治疗组占98.15%.规范治疗组与未规范治疗组、未治疗组间排除梅毒感染的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19,P<0.001);确诊感染梅毒的新生儿中,规范治疗组占1.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34,P<0.001).结论 淮安市近6年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孕前及孕期梅毒筛查,同时规范抗梅毒治疗将有效改变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梅毒感染,保障母婴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筛查梅毒,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探索降低孕产妇发病率及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105例,占住院分娩总病例的6.66‰;其中潜伏期梅毒70例(66.67%),一期梅毒30例(28.57%),二期梅毒5例(4.76%)。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2.864,P=0.05);外地、无固定职业、文化水平低的孕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本地、有固定职业、文化水平高者(χ2值分别为14.404、25.259、20.662,均P<0.01);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经过比较,足月产、流产、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136、7.613、29.406,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以潜伏期梅毒为主,应加强孕前及孕期的梅毒筛查,早期发现梅毒并进行规范的治疗,可有效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8.
梅毒是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妊娠合并梅毒会导致死胎、早产、新生儿先天梅毒及胎儿生长受限。近几年来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004~2005年。我市妊娠合并梅毒66例是上年同期(17例)的3.9倍,现将66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特点及高危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揭示妊娠梅毒流行特征,探索最大限度降低对围产儿危害的有效途径。方法 1997—2002年经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筛查,对本院确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共41例进行回顾流行病学研究。采用于星青霉素全程抗梅毒治疗和追踪。结果妊娠合并梅毒患初中化程度和无业各占85%;丈夫梅毒感染率达100%,其中香港居民占29.3%;妊娠潜伏梅毒达97.5%。在孕20周确诊占65.9%,治疗率58.5%。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0.0)和先天梅毒发生率(8.0%),显低于末治疗组(58.8%和85.7%,P均<0.01)。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是严重造成围产儿死亡及传播先天性梅毒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全程治疗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和防止感染先天性梅毒的重要保证。加强孕期安全性行为是杜绝再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现状与特征,探索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0年珠海市医疗机构检测的梅毒螺旋体阳性孕产妇及新生婴儿信息,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接受梅毒螺旋体检测的产妇共195 414人,筛查率为99.50%;总阳性检出率为0.12%。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共44例(19.38%),其中死胎6例(13.63%)、死产2例(4.55%)、早产22例(50%)、低出生体重19例(43.18%)、新生儿先天梅毒1例(2.27%)。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时期为产后(OR=4.884)与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结论 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的筛查工作,并进行规范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梅毒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对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及驱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121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孕妇,分为治疗组(92例)及未治疗组(2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抗梅毒药物治疗与先天梅毒的关系。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2.4%,未治疗组仅为4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与死胎、死产、流产发生率分别为6.5%和1.1%,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1.0%和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产儿预后: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79.1%,未治疗组仅占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孕周与用药的关系显示,开始治疗的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③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应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者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5.2%,应用头孢曲松治疗者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66.7%,与其他两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梅毒的患者,采取有效地、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关键;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妊娠合并梅毒126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妇产科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126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行驱梅治疗,将90例接受治疗的孕妇作为治疗组,36例未治疗的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孕妇中仅53.97%(68/126)接受了常规产前检查,38例孕早期开始驱梅治疗.治疗组足月产率达93.33%(84/90),对照组足月产率仅55.56%(2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60,P<0.01).孕早期治疗组未出现流产、死胎及新生儿异常.孕中晚期治疗组上述情况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4%:44.44%,x2=12.30,P<0.05);孕中晚期治疗组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3.41%)也低于对照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0,P<0.05).隐性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也优于其他各期梅毒.结论 妊娠早期开展梅毒筛查,并进行规范驱梅治疗可显著减少母婴传播,降低胎儿及新生儿异常的发生率,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76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妊娠期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者治疗组,45例,未治疗组为31例。结果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88.9%和54.8%;死胎、早产及足月低体重儿的治疗组发生率分别为4.4%、6.7%及6.7%,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9.4%、25.8%及22.6%;治疗组新生儿死亡率、血清学试验阳性率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分别为0、74.4%及7.0%,低于未治疗组的12.0%、96.0%及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规范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15.
妊娠合并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笑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5):2-4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性疾病,属性传播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梅毒(一期、二期梅毒)和晚期梅毒。近年来,梅毒的感染率成倍增长,妊娠合并梅毒的患者数量及先天梅毒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妊娠合并梅毒发病率增高与吸毒、卖淫、HIV感染、治疗失败或再感染及因贫困而缺乏产前检查等有关。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妊娠合并梅毒的危害性,防止胎传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汝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6):351-354
梅毒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可导致严重的妊娠不良结局。通过适当的产前检查,识别感染梅毒的高危孕妇和婴儿,给予合理的治疗和足够的随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梅毒的传播。该文重点对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的流行病学现状、筛查和治疗进展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李淑华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8,(4):264-266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不同孕期驱梅治疗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3组,即A组(孕早期)、B组(孕中期)、C组(孕晚期),依据梅毒分期的不同予以驱梅治疗,最后对3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驱梅治疗后,A组和B组的分娩率较比C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从围产儿结局来看,A组和B组同C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结论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不同孕期进行驱梅治疗,治疗时间越早会促进围产儿结局,因此可以在临床上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同期分娩者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胎传梅毒19.5%(8/41);死胎和早产46.3%(19/41),其中死胎12.2%(5/41),早产17.1%(7/41),与同期分娩者死胎和早产11.9%(659/5532),死胎3.5%(194/5532),早产8.4%(465/553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为37.1%(13/35),未治疗组为100.0%(6/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妊娠期规范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45例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观察及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德荣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5):299-300
近几年来梅毒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年轻妇女梅毒患者不断增加,多数为早期梅毒,通过宫内胎传的危险性大,影响优生优育。现将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妇女妊娠结局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临床特征、妊娠结局及围产儿死亡的预后因素,为提高围产期保健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14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根据其发病孕周分为<32周组52例,32~<34周组52例,34~<37周组127例;≥37周组383例。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保健情况和妊娠结局,比较产妇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情况。结果:614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孕妇死亡2例,子宫切除4例,围产儿总数579例,其中围产儿死亡18例。发病在<32周组和32~<34周组的HELLP综合征、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的比例大于其他两组(P<0.05),而分娩孕周则低于其他两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围产儿死亡存在强相关:患者发病孕周<34周的OR值为38.09(1.72~842.86)。结论:34周前发病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容易出现母儿不良预后,且发病越早,母儿预后越差。加强宣教,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和及时就诊意识,有利于重度子痫前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