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经内科抗凝治疗无效的CVST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16例患者均行接触性溶栓和机械碎栓,其中2例联合行颈动脉溶栓、1例于溶栓后行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 14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腰穿压力恢复正常,视乳头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1例患者于2周后复查造影静脉窦主干畅通,3例部分主干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有代偿。无一例症状加重或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CVST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杨左廉,王英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以高颅压为主。现报告12例高颅压住院患者,经CT、核磁共振(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男5例,女...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树群  孙建莉 《山东医药》2001,41(19):27-2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发病年龄早 ,进展快 ,病死率高。本病如能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现对我院 1 986年以来收治的 1 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例 ,女 1 5例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 31 .5岁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 3例 (诱发因素为产后 1 0例、口服避孕药 1例、贫血 2例 ) ,横窦血栓形成 2例(产褥热、化脓性中耳炎各 1例 ) ,海绵窦血栓形成 2例 (面部疖肿、化脓性上颌窦炎各 1例 ) ,上矢状窦合并其它静脉窦血栓形成 1例 (肺…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率虽低,但病因复杂,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故容易误诊;而后期由于颅内压急剧升高,会出现病情急转直下,导致癫痫发作、偏瘫、意识障碍、脑疝形成,甚至引起死亡的严重后果。早期确诊、有效治疗,可大大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现将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严重的、发病率较低的脑血管病,成人发病率为3~4/100万,女性约占75%,主要与妊娠、产褥及口服避孕药物有关[1-2]。此外,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凝血功能异常、感染、肿瘤、血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3]。临床上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因素,但仍有15%~20%的患者病因不明[1,4]。CVS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70%的患者表现为头痛,并可作为唯一表现[5],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IVST)的临床表现和MRA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MRA证实的IVST的临床表现、病因、预后及MRA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 ,7例有明确的病因 ,表现以高颅内压症状为主 ,可伴意识障碍、抽搐、偏瘫。MRA示 7例患者为多静脉窦、1例为单静脉窦血栓形成 ,经保守治疗 ,7例治愈 ,1例死亡。结论 IVST少见 ,常累及多静脉窦 ,临床表现虽复杂 ,但以高颅内压症状为主 ,MRA有助于确诊 ,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静脉窦血栓形成很罕见,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近年随着高分辨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笔者复习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宗标 《山东医药》2002,42(15):50-51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1991年以来我院共收治 2 1例 ,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患者的年龄为 2 0~ 34岁。第 1胎 16例 ,第 2胎 4例 ,第 3胎 1例。产后 1~ 3周发病 2 0例 ,第 4 0天发病 1例。合并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3例 ,胎膜早破致产程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诊断治疗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血管内治疗(包括溶栓、支架置入、碎栓)CVST患者的麻醉资料,纳入接受喉罩全身麻醉(18例)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6例)的患者共44例,对危险因素、术中监测数据、镇痛药物的使用、并发症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4例患者术毕拔管30例,其中气管插管组拔管率为50.0%(13/26),低于喉罩组的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5,P<0.01。①对昏迷(2例)和脑出血(6例)的8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伴有多发性静脉窦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的比率为76.0%(19/25),高于采用喉罩全身麻醉的比率(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局灶症状的患者采用喉罩全身麻醉的比率为69.2%(18/26),高于采用气管插管麻醉的30.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组的平均动脉压(MAP)降低,术中升高,与患者的基础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MAP各时点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两组各阶段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氧饱和度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均出现下降,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麻醉后的体温与基础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体温有下降趋势,但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③气管插管组患者的镇痛药芬太尼用量[(3.49±0.66)μg/kg]高于喉罩组[(2.53±0.50)μ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④气管插管组无肺栓塞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喉罩组有颅内出血1例,咽痛2例,体动反应1例。结论在CVST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中,对伴有高危因素的CVST患者宜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及完善的镇痛,维持血压在基础水平,维持脑灌注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5例经头颅CTA和/或MRA确诊的CVST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好转,2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7例复查CTV或MRV显示吸收好转或完全吸收。15例均未继发颅内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CVST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障碍伴颅内压增高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0.5%~1%。 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对 CVST 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在治疗后3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左心导管术后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患儿进行溶栓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4月,对左心导管术后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16例患儿(男5例,女11例)进行溶栓治疗.首先经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无效后再采用经对侧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溶栓治疗.给予肝素100 U/kg,随后予尿激酶30 000~180 000 U冲击剂量后,以10 000~50 000 U/h静脉泵入维持至足背动脉恢复搏动.结果 16例患儿的年龄为(2.6±1.9)岁,身高(85.3±13.1)cm,体重(11.2 ±3.8)kg.同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5例,明显减弱1例.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例,非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4例,其中12例接受介入治疗.所有患儿经抗凝溶栓治疗后下肢缺血症状均恢复,其中3例患儿经对侧股动脉插管溶栓后成功,11例经外周静脉溶栓成功,另2例患儿给予肝素及解痉药物后恢复.术中所用肝素(950 ±682)U,尿激酶(295 357±198 770)U.溶栓起效时间(7.25 ±5.31)h.2例患儿溶栓后髂外动脉存在轻度残余狭窄,余患儿应用股动脉血管超声随访2周均提示管腔通畅.结论 采用尿激酶对左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患儿进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当经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无效时,应尽早采用经对侧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453例分为四组。A组: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140例;B组:脑血管畸形(AVM)100例;C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20例;D组:脑梗塞、脑血管狭窄、脑缺血9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咪哒唑仑+普鲁泊福+异氟烷+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和其他麻醉,同时应用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压宁定用量及给药前,手术开始、术中30min、60min、手术结束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453例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与给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血管畸形患者年龄为(30±14)岁,比其他各组患者年轻(P<0.01)。 结论 气管内插管静脉十吸入复合全麻安全、可控性好。  相似文献   

16.
Stent thrombosis is a severe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strategy of this complication is not well known, although emergency PCI in hospitals with 24 h facilities for urg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still considered the best solution. The present report descibes four cases of subacute and late stent thrombosis treated with systemic thrombolysis due to the unavailability of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All patients had a very short symptom-to-treatment time (median of 50 min) and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tenecteplase. The subsequ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confirmed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thrombosis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without further PCIs performed.  相似文献   

17.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outcome of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 in patients with stent thrombosis. METHODS AND RESULTS: Between 1995 and 2003, 6058 patients underwent bare-metal stent implantation, of which 95 (1.6%) patients suffered from stent thrombosis. The timing of stent thrombosis was acute in 10 (11%), subacute in 61 (64%), and late in 24 (25%) patients. Procedural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emergency PCI for treatment of stent thrombosis were investigated. Emergency PCI was successful in 86 (91%), complicated by death in 2 (2%),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2 (2%) patients.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curred in 77 (81%) patients with a peak creatine kinase level of 1466+/-1570 U/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declined from 0.54+/-0.19 prior to 0.48+/-0.16 (P<0.05) at the time of stent thrombosis after emergency PCI. A 6 month major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comprised death (11%), reinfarction (16%), and recurrent stent thrombosis (12%) after emergency PCI.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achievement of TIMI 3 flow (OR=0.1, CI 95% 0.01-0.54, P<0.001) and diameter stenosis <50% (OR=0.06, CI 95% 0.01-0.32, P<0.001) during emergency PCI to b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cardiac death. Recurrent stent thrombosis was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by the omission of abciximab (OR=4.3, CI 95% 1.1-17.5). CONCLUSION: Emergency PCI for treatment of stent thrombosis effectively restores vessel patency and flow.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ent thrombosis are at risk for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current stent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8.
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认为,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脑血管病.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对儿童CVST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CVST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这些特点使临床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认为,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造影是诊断CVST的最佳手段.抗凝是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经系统的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的患儿,可采取介入溶栓、机械取栓或去骨瓣减压术.如诊断和治疗及时,CVST的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附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1例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的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围手术期的抗血栓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处靶病变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3处为C型病变,4处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1处为支架不完全贴壁,2处支架不能完全覆盖病变,2例为患者抗血栓治疗不充分。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长病变,支架贴壁不好,支架没有完全覆盖病变,使用药物涂层支架;(3)不充分的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60%的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最为常见.CVST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建立稳定和理想的动物模型能为研究其发展、预后和疗效评估提供基础.文章对现有几种CVST模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总结,但各种方法均有自身局限性.因此,建立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全面了解CVST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