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栓塞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减少非瓣膜性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措施就是抗栓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10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栓治疗状况,比较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抗栓疗法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通心络胶囊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比较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8.74%,对照组为18.81%,治疗组比对照组低10.07%(P<0.05).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比对照组低3.01%,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组比对照组高, 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心络胶囊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能有效地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同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CHADS2评分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1].相比安慰剂和阿司匹林治疗,抗凝治疗可以使房颤患者年卒中发生率分别减少近2/3和3/5,但抗凝治疗却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2,3],鉴于抗凝的利弊,如何评估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就显得极为重要.CHADS2评分是众多评价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运用最广泛的一种.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对心源性卒中患者药物治疗中也推荐使用这一评分.现将CHADS2评分提出、应用价值、评分缺陷及其相关改良等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CHADS2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分组,抗凝周期均大于6个月,其中40例评分〈2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组),评分≥2的患者中25例口服阿司匹林(2组)抗凝,17例口服华法林抗栓,分别随访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1组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例,口服华法林治疗组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1例胃出血。结论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后,1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而2组抗凝治疗较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不能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关于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房颤对患者的最主要危害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其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 5倍。国外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显示 ,华法林抗凝治疗使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 68% ,总死亡率下降33%。因此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已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现就抗凝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如下 :1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也有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但效果不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抗凝作用主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目前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人群患病率0.5%左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6%,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7%~8%,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0%[1],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而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提出房颤患病率已升高到1%~2%,很多房颤患者因无症状而未获得诊断,使得房颤检出率偏低[2]。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大幅度增加,占所有脑卒中的1/6,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瓣膜性慢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7倍[3]。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佳手段。目前对于房颤抗凝治疗有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新型抗凝药物、房颤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现就房颤抗凝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低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25例低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69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O]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治疗组,56例,阿司匹林100mg 1次/d+双嘧达莫100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严重出血1例,轻微出血3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周围动脉栓塞1例,轻微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具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66)比5.6%(3/54),P=0.220];出血事件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1%(4/66)比3.7%(2/54),P=0.556]。结论无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NVAF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1].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塞等弊端[2].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而房颤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5%~20%缺血性脑卒中由房颤引起[1]。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的预防血栓栓塞的药物包括香豆素类抗凝剂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对于上述抗栓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欧美及国内学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房颤组),收集同期不伴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4例(非房颤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现状。结果房颤组在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下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营养障碍、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脑疝、死亡及出院后90d复发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和预后良好比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房颤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慢性心力衰竭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OR=5.206,95%CI:2.906~9.040,P=0.016)、慢性心力衰竭(OR=15.026,95%CI:7.460~30.020,P=0.003)、冠心病(OR=8.920,95%CI:4.200~12.906,P=0.030)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2.020,95%CI:0.406~1.020,P=0.042)是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抗凝治疗比例明显低于抗血小板治疗(25.3%vs 74.7%,P0.01)。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高龄老年、女性为主,意识障碍为主要首发症状,脑梗死病灶多发、面积偏大且出血转化较多,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为显著的危险因素,抗凝现状有所改善,新型抗凝药物选择较多。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胡大一等在全国18家医院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马长生等对北京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报告,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非抗凝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为5.3%。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1].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2].因此,对房颤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华法令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心房颤动 (房颤 )是心律失常的常见病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增加有关 ,随着年龄增高 ,房颤患者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也随之增加 ,抗凝药物治疗可以预防。国内应用华法令预防房颤血栓的临床报道少见 ,本文作了这方面探讨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30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5 0~ 74(平均 64)岁 ,房颤病史 2~ 6年 ,其中孤立性房颤 1 5例 ,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8例 ,并发冠心病 7例 ,所有患者经体检、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心脏瓣膜病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 <1 4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低剂量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成低剂量利伐沙班组(33例)及华法林组(33例)。低剂量利伐沙班组给予10 mg/d利伐沙班;华法林组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1.25~2.50 mg/d,根据监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目标INR为2.0~3.0。观察治疗1、3、6、9个月后2组Hb、RBC、PLT、凝血酶原时间(PT),并比较2组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评价被动就诊率。结果 2组病人时间主效应和治疗方法主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和方法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低剂量利伐沙班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0,华法林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的被动就诊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选择口服抗凝药时,低剂量利伐沙班具有和华法林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PCI术后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抗凝及院内抗栓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2014年4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3例,其中已行PCI患者88例(支架组),未行PCI患者325例(对照组),对比2组危险因素、合并疾病、CHA_2DS_2-VSc、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入院前抗凝及住院期间抗栓治疗情况。支架组按住院期间是否抗凝治疗又分为抗凝组28例,非抗凝组60例,再对2组进行相同分析。结果支架组CHA_2DS_2-VSc、入院前抗凝(服用华法林)、双联抗血小板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入院后抗凝增加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1.4%vs 24.9%,P=0.006)。抗凝组单抗血小板和双联抗血小板比例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0.7%vs41.7%,P=0.040;0vs 48.3%,P=0.000)。结论 PCI术后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和住院期间总体抗凝治疗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7.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房颤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ACC/AHA/ESC房颤指南从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和建议,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房颤复律的抗凝治疗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对其中的关键点给予简要的解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既往脑卒中、一过性缺血发作(TIA)、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力衰竭及高龄。其中既往脑卒中和TIA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约半数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发生于75岁以上,也…  相似文献   

18.
郭玲  张薇  杨向东  胡昭  黎莉  张运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2):2194-2196
目的统计住院患者心房颤动(AF)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因、年龄构成;掌握住院患者AF的抗凝治疗现状。方法以AF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病因,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栓塞并发症及抗凝治疗情况。结果①AF住院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0.2%,明显高于住院患者中的患病率;65岁以上的患病率高于65岁以下;非风湿性心脏病AF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风湿性心脏病AF。②33.2?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平均剂量(3.0±1.0)mg/d;45%接受阿司匹林及同类药物治疗,平均剂量(75.0±37.0)mg/d。③443例有超声心动图资料的AF患者中,109例检出心腔内血栓。结论①年龄和AF的病因是AF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②与目前观点比较,AF患者的有效抗凝治疗范围偏小;阿司匹林剂量不足。③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检出AF和AF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判断栓子类型和来源,指导制定有效抗凝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的现代观点(4)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与其它心律失常不同的是,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者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得尤为重要。1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临床试验带来的启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国外相继组织了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评价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根据5个主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20.
尽管采用抗凝治疗作为一级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继发卒中危险的可靠性已得到公认,然而关于选用抗血小板治疗预防低危NVAF患者继发卒中风险的效用,因并发出血危险增加而存在争议。本文拟就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NVAF患者继发卒中危险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前瞻随机分析。对象与方法本文为日本房颤相关卒中试验(JAST),共纳入日本国内13所医疗中心和76所附属医院的871例NVAF患者,在先期剔除未控制好的高血压、甲亢、重度心衰、有血栓塞史、出血并发症者,以及使用抗凝剂、禁忌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和既往有卒中史者后纳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