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2.
目的选择临床常用7种药物进行加药试验,评价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与药物之间的相容性。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情况,分别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玻璃输液瓶装基础输液中,分别加入临床常用7种药物,加药后放置6小时,分别于0、1、2、6小时取样对输液中的药物含量、PH、性状进行测定,以玻璃输液瓶作为对照。结果药物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与用玻璃输液瓶包装的同批药品相比,未发现盛装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的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对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拉定、肌苷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以及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有更明显的吸附作用。结论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与临床常用药物相客性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康医学》2016,(7)
目的:8种药品分别被溶解于5%葡萄糖和0.9%氯化钠溶液后,观察其在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中的吸附性。方法:将8种药品分别定量溶于含有5%葡萄糖250 ml或0.9%氯化钠100 ml中,并置于玻璃输液瓶、PVC输液袋、M312C非PVC输液袋中,于混匀后的0h,1 h,3 h,24 h,48 h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药物含量测定。结果:对比48 h与0 h的药物含量百分数:1PVC输液袋多柔比星、头孢噻肟钠、头孢巯脒的含量下降至80.75%~88.73%;2玻璃输液瓶头孢噻肟钠和头孢巯脒下降至80.75%~87.57%,除水溶液不稳定药物外其它药物含量下降均小于10%;3M312C非PVC输液袋除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外,其他的药物含量下降均小于10%。结论:PVC输液袋和玻璃输液瓶对部分药物均具有明显的吸附性,而非PVC输液袋对药物吸附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15种药物在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PVC输液袋、M312C非PVC输液袋、玻璃输液瓶)中的吸着性.方法 将15种药品溶于上述3种不同材质容器的输液中,分别于混匀后的0,1,3,24,48 h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 当药物于输液中混合48 h后,其中药物的含量与0 h相比:①在PVC输液袋中,胺碘酮、氯丙嗪和表柔比星的含量下降至76.76%~89.84%之间;②在M312C非PVC输液袋及玻璃输液瓶中,除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外,其他药物含量的下降均小于10%.结论 PVC输液袋会对一些药物有吸着,临床应避免这些药物在PVC输液袋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分析国内首家聚丙烯(PP)输液袋是否适合医院制剂大输液生产,为医院制剂室大输液包装材料和设备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比较PP输液袋和玻璃瓶的大输液的生产工艺,并考察其对输液质量的影响。结果:聚丙烯(PP)输液袋在医院制剂大输液生产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作为国内一种新型大输液包装材料,在生产中也 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聚丙烯(PP)输液袋适合医院制剂大输液生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0):172-174+178
目的探讨采用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在提高静脉输液安全性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输液室在运用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前后的的相关考察资料,以2 个月为观察周期,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运用前为对照组,智能化输液系统运用后为研究组,记录两组护士在静脉输液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计算差错率,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医院护士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的差错主要体现在从接单、配液、穿刺、接液、拔针的护理流程上,计算两组的差错率,研究组的差错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按照制订的“静脉输液护理满意评分量表”进行评分,研究组的4 项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的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运用信息技术于输液室的管理系统中,有利于减少护士在静脉输液护理各环节的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静脉输液消毒方法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不同消毒方法临床实验研究,统一静脉输液消毒及无菌操作规范化。方法 ①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皮肤消毒患儿6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用0.1%安多福消毒,对照组28例用75%酒精消毒,分别做局部皮肤细菌培养。②将配药瓶口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0.5%安多福与2%碘酒、75%酒精消毒,比较其消毒效果;③比较无菌持物镊和无菌罐开启2、4、6、8h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①0.1%安多福消毒皮肤优于75%酒精消毒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0.5%安多福与2%碘酒75%酒精消毒瓶口无论何种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③无菌持物镊、罐保存最长6h,仍可无菌。结论 以循证为基础的无菌操作临床研究表明0.1%安多福消毒皮肤效果好;使用1根棉签无论用0.5%安多福或2%碘酒75%酒精消毒1个瓶口均是安全的,无菌持物镊、罐保存最长6h,以此统一全院静脉输液时的无菌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用输液瓶口贴封存不同包装的加药输液瓶口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门诊输液中心所加药物分别为头孢硫脒、注射用川芎嗪、维生素C和山莨菪碱的玻瓶输液200瓶(A组)和直立式聚丙烯袋(可立袋)装输液200瓶(B组),A、B组分别按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A、对照组A及观察组B、对照组B,每组各100瓶,观察组加药后用卷装医用输液瓶口贴封存瓶口;对照组则用消毒棉球蘸安多福(PVP-I)覆盖。分别在10、20和40 min于瓶口开启处取样菌培,比较二组菌培阳性率,续接后观察并记录二组输液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不同消毒方法的护士操作耗时及耗材。结果观察组A、B消毒均确切有效,与对照组A、B菌培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续接后A、B组输液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A、B护士操作耗时明显缩短(P〈0.01),耗材也有大幅度下降(P〈0.05)。结论医用输液瓶口贴对当前两种主流包装输液加药后封存瓶口消毒效果均有效可靠,且能降低护士劳动强度,节约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静脉持续输注较大剂量万古霉时血清药物浓度变化规律,并初步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开颅术后保留脑室引流管,主管医生决定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开始以万古霉素1.0g泵入1h,后以3g/24h匀速持续泵入,顺序采静脉血标本,测定万古霉素浓度。结果共有24例患者入选,万古霉素负荷量1.0g泵入结束即刻血药浓度为(34.27±19.50)mg/L,16h浓度最低[(14.82±12.23)mg/L],24h后相对稳定[(18.53±13-30)~(25.72±19.09)mg/L]。万古霉素血清稳态药物浓度可以达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折点(2mg/L)10倍以上,以最低抑菌浓度为1mg/L计算,血清AUC/MIC〉400。所有入组患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较大剂量万古霉素(3g/d)与既往常规剂量(2g/d)相比。静脉持续输注时.血浆药物浓度可以达到良好的药代/药效动力学指标,且初步观察该治疗是安全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段硬膜外阻滞对丙泊酚-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行全子宫切除术及要求术后硬膜外镇痛患者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GE组)及单纯全身麻醉组(GS组),各20例。L1~L2或L2~L3硬膜外穿刺置管后,GE组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8~10mL,GS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全身麻醉深度通过调节内泊酚和舒芳太尼效应室浓度(Ce)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60范围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记录麻醉诱导、维持及恢复期相应时间点BIS和Ce值,并计算各药用量。结果丙泊酚Ce及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S组相比,GE组麻醉维持和恢复期舒芬太尼Ce均低(P〈0.05)。GE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GS组(P〈0.01)。结论腰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时,对全身麻醉镇静成分影响较轻,但明显减少对镇痛成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HFMEA)模式在儿科门诊留观输液室患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预防静脉输液渗漏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门诊留观输液室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3680例患儿开展回顾性分析,按照就诊时间,2021年1月至6月HFMEA干预前的患儿为对照组(n=1835),2021年7月至12月HFMEA干预后的患儿为研究组(n=1845)。对比开展HFMEA前后的患儿失效模式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评分、统计开展HFMEA前后的患儿静脉输液渗漏发生率和家属投诉率,并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开展HFMEA模式后,儿童静脉输液渗漏主要影响因素RPN评分均低于开展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HFMEA模式后,患儿静脉输液渗漏率(1.68%)、家属投诉率(0)分别低于开展前(2.67%、0.33%),而家属护理满意度(89.27%)则高于开展前(8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MEA模式干预在儿科门诊留观输液室护理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儿童静脉输液渗漏发生风险,继而减少患者家属投诉情况,家属认可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定人定岗的排班方式对连续多日多次输液患儿静脉穿刺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门诊连续补液患儿100例共补液689次作为观察组,补液穿刺护士每日定人定岗;同期连续补液患儿100例共补液702次作为对照组,患儿每次补液穿刺的护士轮换不固定.比较两组患儿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依从性、补液舒适度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依从性明显、补液舒适度及家长满意度(90.13%、89.98%、89.55%、90.13%)均高于对照组(82.47%、84.47%、82.76%、84.7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护理人员定人定岗后,连续多日多次补液患儿的静脉穿刺质量有显著提升,对提高患儿及家长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及减少护患矛盾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门急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根据医嘱实施对症护理),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输液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静脉输液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明显低于对照组(38%)(P〈0.05)。干预组静脉穿刺例次及巡视中发现输液管内残余液体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干预组静脉穿刺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在输液室环境及管理、护理操作技术、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方面评分也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门急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一次性静脉输液针胸穿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层随机、对照设计,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呼吸科及急诊科收治的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按是否伴有基础肺疾病分入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两个亚层,再将每个亚层的患者随机分入一次性静脉输液针胸穿抽气治疗组和常规胸穿针胸穿抽气对照组,对两组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率、穿刺准备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穿刺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一次性静脉输液针胸穿抽气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手段,操作简单、快速、安全、经济,患者易接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