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喜芳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5):403-40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于妊娠28周起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肌内注射。观察组于妊娠28周起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d,直至分娩后4周。比较2组宫内感染率、肝功能复常率、HBVDNA下降率、HBVDNA转阴率、孕妇对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淆疗有效率达90.0%,肝功能复常率100%。对照组宫内感染率(50.0%)明显高于观察组(15.0%)。两组用药期间及分娩前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所有婴儿生长发育未见异常。结论妊娠晚期使用拉米夫定可显著降低乙肝宫内感染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30%~5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由母婴传播造成,年龄越小,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概率越高。因此母婴阻断是控制我国乙型肝炎流行,改善国民素质的关键。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及母婴阻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将6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分别检测孕妇和新生儿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孕妇分娩前HBV-DNA显著降低(P<0.05),新生儿出生24h内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和1岁时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显著降低孕妇HBV-DNA载量,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乙肝“大三阳”孕妇宫内感染阻断中的作用,从而寻求一种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治疗组24例HBSAg+、HBeAg+、HBVDNA+、转氨酶大于正常2-10倍的孕妇,自26周开始,应用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直至分娩,对照组25例HBSAg+、HBeAg+、HBVDNA+、转氨酶大于正常2-10倍的孕妇,两组病例自26周开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每月1次,臀部肌肉注射,两组病例选择无明显差异。结果:婴儿7个月静脉血化验,治疗组HBsAg、HBeAg 及HBVDNA均阴性,对照组HBSAg 阳性4例, HBeAg 阳性2例, HBVDNA阳性2例。以HBsAg、HBeAg、HBVDNA分别作为宫内感染的标志,治疗组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16.7%、8.3%、8.3%。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治疗组孕产妇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拉米夫定在妊娠晚期应用能够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HIV母婴传播及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孕妇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儿童HIV感染中,90%以上来自母婴传播,因此母婴阻断是预防儿童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感染、分娩时经产道感染、经母乳感染。针对母婴传播的方式,母婴阻断的措施有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人工喂养。随着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展,母婴传播率可降至2%~4%。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母婴传播是HBV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重视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成为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加强围生期孕妇的保健及筛检,联合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以及抗病毒治疗阻断围生期HBV母婴传播,已取得一定的疗效,HBV感染率明显下降。本文就HBV母婴传播途径及阻断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阻断HBsAg阳性母亲母婴传播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3月~2008年12月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门诊产前检查并在该院分娩的经HBV血清标志物检测HBsAg阳性的孕妇328例为对象,随机分甲、乙、丙、丁4组,观察各组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率甲乙组明显低于丙、丁组(P〈0.01),而抗-HBs转阳率均明显高于丙、丁组(P〈0.01);12月龄婴儿血清HBsAg阳性率甲、乙组均明显低于丙、丁组(P〈0.01),抗-HBs转阳率均明显高于丙、丁组(P〈0.01)。结论孕期多次注射HBIG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出生后及联合免疫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提高接种率,降低乙肝病毒传播率。 相似文献
8.
母婴传播(MTCT)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最主要途径,婴儿和儿童HIV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中,通过HIV咨询检测、抗病毒治疗、安全分娩、人工喂养等系列措施可阻断HIV母婴传播。随着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可降至2%。 相似文献
9.
10.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有近 3亿 HBV携带者 ,其中我国占 45 % [1 ] 。而母婴垂直传播是 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估计约有 30 %的 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 ,亦是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阻断母婴 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 [2 ] 。近年来 ,国内外对母婴 HBV垂直传播途径及其阻断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率 一般认为 ,母婴传播的决定的因素是母亲 HBs Ag的滴度及 HB…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肝母婴阻断中婴幼儿隐匿性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深圳市疫苗监测和接种网络,收集223对乙肝母婴阻断人群的血清样本,进行HBV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隐匿性感染对传统HBV母婴阻断效果评价标准的影响;并分析母婴阻断中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的因素。结果血清学结果显示223例婴幼儿接受乙肝母婴阻断后,212例HBbAg (+),传统血清学结果计算HBV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1%(212/223);分子生物学筛查显示,183例HBV-DNA(-),40例HBV-DNA(+),该方法计算HBV母婴阻断成功率为82.1%(183/2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血清HBV-DNA水平与所产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相关性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清HBV-DNA水平与婴幼儿隐匿性感染呈正相关;31例隐匿性感染的婴幼儿中有12例病毒S区“a”抗原决定簇出现点突变;而6例血清型HBsAg(+)的病例S区“a”抗原决定簇没有发生突变,病毒突变对血清学漏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7.025,P=0.020)。结论隐匿性感染在HBV母婴阻断婴幼儿群体中存在一定的流行趋势,并对HBV母婴阻断成功构成了威胁;病毒突变和孕产妇血清HBV-DNA水平与婴幼儿隐匿性感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复制随访6个月-1年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近远期效果。方法 对干扰素治疗的14项及拉米夫定治疗的5项文献研究的血清学指标。应用MeTa分析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估计。结果 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组血清学指标改变的同质性检验P均大于0.05,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式合并结果。ALT复常、HBeAg阴转、HBV—DNA阴转95%可信区间:干扰素组分别为1.13—2.79、0.96—1.61、1.11—1.88;拉米夫定组分别为0.84—2.56、0.62—1.84、1.01—2.98。结论 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后随访6个月-1年结果,HBV—DNA的阴转效果均比治疗结束时有所下降。HBeAg的阴转效果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多重PCR和反向线性杂交原理,建立乙肝病毒(HBV)耐药突变检测的新方法,探讨HBV与药物应答的关系。方法:通过序列分析,设计生物素标记的引物,扩增HBV聚合酶逆转录区基因。同时设计能检测出拉米夫定(LAM)常见耐药突变位点的特异性探针。样本经PCR扩增后与固定至尼龙膜条上的探针杂交,用BCIP/NBT系统显色,观察结果。结果:实验建立的反向线性杂交法显色后斑点出现的耐药位点与测序结果相一致。结论: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具备良好一致性,用反向线性杂交法建立的测定HBV耐药位点的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敏感、高通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职业中学学生中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开展学校乙肝防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广州市内3家职业中学二、三年级学生HBsAg进行检测。结果共调查学生9 620名,HBsAg阳性513名,总阳性率为5.33%,男生阳性率为5.88%,女生阳性率为4.74%。结论 2006-2008年间,HBsAg阳性呈下降趋势,但仍应进一步加强对HBsAg阳性者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降低HBV的感染率和乙型肝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U的80例孕妇设为预防组,另外未注射HBIG的82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孕期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两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分为Ⅰ、Ⅱ组。Ⅰ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ug和HBIG 100U,Ⅱ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10ug。结果Ⅰ组较Ⅱ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两组婴儿6月龄时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克林霉素对口腔致病微生物的抑菌作用,为预防口腔癌术后感染提供合理抗生素及用药方案,方法 收集100例口腔癌临床病例,采用细菌培养、药敏实验,检测口腔癌致病微生物及克林霉 素最低抑菌浓度;通过临床用药,记录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指标,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口腔癌常见致病菌为套氧菌,约占80%,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用克林霉素预防治疗后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发生率在2%以下。总有效率达98%,联合用药有效率达100%,细菌清除率达100%。结论 克林霉素抗菌范围广、活性强,覆盖了绝大多数口腔癌感染致病菌,无明显毒副作用,罕见耐药现象。联合用药疗效确切、稳定,是口腔颌面外科术后预防感染上的佳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乙肝免疫球蛋白产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目前常规剂量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产前阻断效果。方法选取358例HBsAg阳性孕妇,同意注射HBIG者193例,为干预组,未注射者165例,为对照组。并根据血HBV-DNA含量又分别将两组孕妇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其新生儿于0,1,6月龄检测外周血乙肝标志物(HBV-M)。结果仅HBV-DNA阳性者婴儿1,6月龄时的HBV感染率在干预组较对照组低,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新生儿血Anti-HBs的阳性率比较,出生24 h内差异无显著性,而1,6月龄干预组均较对照组高。结论常规剂量HBIG可能对阻断HBV-DNA阳性者的母婴传播有效,但对HBV-DNA阴性者的效果不确定;孕期使用HBIG可提高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观察不同配伍臂丛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臂丛阻滞下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上及锁骨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成4组:M组(吗啡组n=12):吗啡1 mg+0.25%布比卡因。Q组(曲马朵组n=12):曲马朵50 mg+0.25%布比卡因。X组(新斯的明组n=12):新斯的明0.1 mg+0.25%布比卡因。D组(对照组n=12):0.25%布比卡因。均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并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同时记录药物副作用。结果M组、Q组、X组与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依次为(10.5±3.6)h、(11.7±4.5) h、(21.5±5.6)h与(7.6±1.9)h。与D组比较,其他3组的臂丛阻滞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新斯的明组最为明显,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吗啡、曲马朵、新斯的明与布比卡因配伍用于臂丛阻滞术后镇痛均有效,尤以新斯的明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