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 《国医论坛》2007,22(4):44-45
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来看,麻黄、葛根均为解表类药,不宜先煎.但是查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同用方剂3首,用麻黄方23首,用葛根方4首,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2首方剂外,麻黄、葛根在方中均为先煮,去上沫,再纳诸药,这似乎与解表药的煎煮方法不符.现仅就笔者的理解小议如下.  相似文献   

2.
沈海萍  李凤云 《河北中医》1999,21(2):105-105
麻黄辛温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云:“主中风、伤寒、头疼、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用麻黄配伍的方剂有21首,占全书205方的十分之一,从所治的病证来看,表里寒热虚实均有,现就《金匮要略》中麻黄配伍作初步探讨。1 麻黄配桂枝,温经发汗,祛邪外出桂枝、麻黄同归肺经,皆为辛温发散之品,有温经发汗之功,但桂枝长于温经,麻黄长于发汗,2药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逐邪之力。《金匮要略》中麻黄、桂枝配伍为用的代表方有:葛根汤…  相似文献   

3.
牟新 《光明中医》2005,20(2):3-5
阴阳学说是贯穿中医学的基本哲学理论之一 ,无论是在望闻问切的诊病过程中 ,还是在遣药组方的治疗过程中都会得到相应的体现 ,笔者在学习和临床应用张仲景诸多方剂的时候 ,真切体会到仲景深谙阴阳之道 ,将升降相因 ,寒热平调 ,散中寓收 ,补泻兼施等治法得心应手的运用到诊疗中去 ,给后人启示良多。1 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麻黄为君 ,功在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以桂枝为臣 ,与麻黄相须为用 ,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 ,且发表解肌 ,除身痛 ;以杏仁为佐 ,…  相似文献   

4.
王苗  周铭心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1-1294,1301
选取明代赵开美宋刻本《伤寒论》,从中选取其汤剂方剂88首,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判定各方之君药,测算其君药指数,分析其性味、归经特点,同时对比所判定君药与古代医家所认定君药的符合程度。其中有1味君药者79首,2味君药者9首,共97味君药,去除重复后共得充当君药药物31味。君药指数统计,豆豉(0.80)最大,其次为赤石脂、麻黄、柴胡、半夏等。本文判定君药与文献既定君药符合率为76.9%。君药与非君药特性比较,君药之温药大于非君药,而其寒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辛味药大于非君药,而其甘味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归脾胃膀胱肾经者大于非君药。  相似文献   

5.
<正>地龙散是治疗跌仆、坠堕所致腰部筋肉损伤、经络气血瘀结的腰痛名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伤损腰痛、脊痛之证,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宜地龙散治之。”地龙散主要由地龙、肉桂、苏木、麻黄、黄柏、当归尾、桃仁、甘草等药组成,方中以地龙为君,主入足太阳膀胱经,有散络脉瘀血之功。桃仁、苏木、当归尾等为臣药,加强地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肉桂、黄柏、麻黄共为佐药,其中黄柏既能治血瘀之郁热,又具反佐之力,可牵制麻黄、  相似文献   

6.
方剂由药物组成,是用于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由于方剂以药物为基础,并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因此只有在掌握中药学及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遣药组方的重要意义,才能学好方剂学,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首先,药物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成原则,通过有机配伍而组成方剂,其目的在于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以提高原有疗效,此即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之意。如麻黄汤中麻黄配伍桂枝,可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效。其次,随证合药、全面兼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方剂,浩如烟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很多方剂,名称虽同,而药味则异,主治也不尽相同。现予摘录,以供参考。1.麻黄汤(《伤寒论》):以方中主药而命名,“名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删补名医方论》)。而(《千金要方》)中所载麻黄汤,药为麻黄、茯苓、杏仁、防风,白术,当归、升麻,川芎、白芍、黄芩、桂心、麦冬、大枣、甘草。主治恶风,毒气冲心,脚弱肌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证治准绳》中所载麻黄汤有二:为麻黄、升麻、牛子、蝉壳、甘草;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均治疹子出退。2.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本方去羌活、白芷、桔梗、石膏、生姜、大枣,加知  相似文献   

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发热、咳喘的常用方剂。笔者认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运用有以下3个关键点:一是明确类方,抓住方证与主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属于麻黄类方,其方证为“发热,喘憋,咳嗽,汗出,烦渴,舌红,脉滑数”,主证为“发热,汗出而喘,舌红,脉滑数”,临床符合者,多可选用;二是遵循原方剂量及煎服、调护法,麻黄:石膏为1∶2,二药皆为生用,生麻黄应先煎去上沫,并注意用药安全,为保证疗效,生石膏可用至30 g以上,服药后须适当避风、忌口;三是经方与时方接轨,根据患者不同兼证合用银翘散、升降散、《千金》苇茎汤等其他方剂,以拓展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祥  孙玉信 《中医研究》2005,18(11):46-47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篇,药物由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去风利湿之功,是治疗风湿痹证的代表方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用于治疗风湿咳嗽、哮喘、感冒,以及鼻渊、扁平疣等疾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方,外科阴证治疗的主要方剂。其功犹如阳光普照,阴霾四散,故有“阳和”之名。方中熟地、鹿胶大补阴血,益肾助阳;姜炭温中,破阴回阳,肉桂入营,温通血脉;麻黄协姜、桂达表散寒,宣通气血;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甘草和药解毒。痰凝血滞,既虚且寒,诚如张秉成...  相似文献   

11.
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2 60首 ,因组方严谨 ,疗效确切 ,被后世尊为“经方”。经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多有报道 ,而关于其命名规律则较少论述 ,今不揣浅陋 ,初探如下。1 以药名命名仲景方剂用药名来命名者占绝大多数 ,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1 .1 以单味药名称命方 如麻黄汤、乌梅丸、附子汤、泽漆汤、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王不留行散、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 ,这些单味药 ,往往是该方的主药 ,提示该方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候。如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药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主治外感风寒、无汗而喘之证。附子汤以附子为君 ,温肾阳 ,…  相似文献   

12.
<正> “大方”考其意义有五:药味多;药力雄猛;药量多;药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下焦重病等,此议“大方”乃指药味众多的方剂。《素问·至真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之说,以此推之,超过“中方”(九味药)的方剂即属“大方”。“大方”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追溯历史,最初的方剂都是比较简单的,《内经》载方13首,最大的处方由四味药组成。医圣张仲景所  相似文献   

13.
经方"药对"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华 《国医论坛》2003,18(4):1-3
经方〔1〕〔7〕 ,一般指东汉·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之方。药对〔8〕〔13〕,也称对药 ,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 ,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它构成简单 ,却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 ,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点之一。后世方剂尽管浩如烟海 〔11〕,但细究起来 ,常能从中看出经方“药对”的影子 ,如桂枝配芍药、芍药配甘草、桂枝配附子、麻黄配石膏、干姜配黄连等。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 ,对提高临床疗效 ,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以及挖掘和提高中医药理论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为复方配伍…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麻黄-附子药对麻黄的有效成分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及附子的有效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结果:药对及2种汤剂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附子药对主要药效成分在不同方剂中含量的差异与其临床应用相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有6方,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表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皆以石膏清热释之,认为在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扭转麻黄的药性,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从两药的用量比例不同,细绎仲景组方原意。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利水方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中具有利水作用的方剂甚多,治疗病证颇广,许多方剂至今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根据不同利水作用的方剂,归纳为八个方面:1 发汗利水 《金匮要略》载发汗利水作用的方剂较多,其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溢饮之方;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均主治里水。《医宗金鉴》谓:“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麻黄附子汤主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等。综观上述六方中,均有麻黄发汗,通过发汗使肌肤之水随汗出而解,符合《内经》“开鬼门”之法的治疗原则。临床多治疗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见有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敦煌《辅行诀》方剂君药,以明确组方配伍思路,为敦煌《辅行诀》方剂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敦煌石窟秘方与针灸图》所载敦煌《辅行诀》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计算有效相对药量,识别各方剂君药,计算君药指数,分析药物性味归经特点,及所判定君药与古代医家认定君药的符合程度。结果纳入方剂61首,涉及药物64味,其中1味君药者57首、2味君药者4首。去重后得到作为君药的药物26味。君药指数最大的药物为附子,其次为栀子、黄连、石膏、半夏等。研究判定君药与文献既定君药符合率为83.87%。君药与非君药特性比较,君药中寒性,苦味,归胆、膀胱、肾经者多于非君药,而君药中温性,甘味,归肺、肾、脾、肝经者少于非君药。结论君臣药配伍分析表明,敦煌《辅行诀》方剂主要治疗寒热天行病。本研究判定君药准确率较高,可为敦煌《辅行诀》方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肝脂驱颗粒由泽泻、白术、半夏、山楂、甘草等药物结合现代制药工艺精制提取而成。调肝降脂丸方中君药泽泻,味甘淡,性寒,利水渗湿,消痰饮脂浊,有“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之能(《神农本草经》)。二药相配,利湿从小便去,使湿去而中焦运化有序,脂浊难存,是为臣药,以增强君药利湿以泄浊之功:半夏燥湿化痰,“宽中行滞,健运肠胃,畅利脏腑,为脾胃之圣药也”:用白术“主补中益气,和脾胃”(《本草从新》)之职,振奋运化,运化健则痰湿难生,亦含祛邪并有顾正气之意,合而为臣;  相似文献   

19.
麻黄药性骁勇,被称为"虎狼之药",有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临床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哮喘咳嗽及水肿。医圣张仲景临床使用麻黄精当准确,配伍灵活严谨。通过剖析《伤寒论》中运用麻黄的方剂,发现麻黄还可疏通郁阳、疏达肺金、破癥坚积聚、祛伏邪旧寒,这些功效和作用机制还可做进一步研究,以使麻黄能在临床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君臣佐使,是组织方剂的法度。源于《内经》。这个法则的确立距今已两千多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其中的君药,是方中针对病情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是协同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佐药是协助君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药物,使药含义有:可谓引经药,可作方剂诸药物的调和药。《内经》又云:“君一臣二。”是指以一味作君药,针对主攻方向,以两味作臣药支援君药,成为奇方,如此才有力攻破敌阵。“君二臣四”。是指以两味作君药,针对主要目标,以四味作臣药协助君药制胜主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