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痿证琐谈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内经》中有专篇讨论,后世医家沿袭经旨,阐隐发微,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步完善,辨证论治的方法渐臻完备。病因病机 1.肺热叶焦《素问·瘘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肺朝百脉,主宣发而输于五脏,若肺受热邪,使肺叶焦而不举,宣发失职,五脏之精不得输布,故五痿作矣。  相似文献   

2.
采用针刺耳穴(肝、肾、肺、脾等),配以推拿法治疗痿证31例,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法具有调理内脏功能,补益后天,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痿证指肢体筋脉弛纵不收 ,手足痿软无力 ,不能随意运动 ,日久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素问玄机原病式》曰 :“痿 ,谓手足痿弱 ,无力以运行也。”痿证可发于任何年龄 ,且以下肢多见。笔者采用针灸疗法 ,必要时加服中药治疗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 2 0例 ,其中最大 63岁 ,最小 9岁 ;病程最短 1 d,最长 1年 ;发于上肢者 3例 ,下肢 1 4例 ,全身3例。均有不同程度手足痿软 ,不能随意运动 ,伴有麻木酸痛等感觉 ,部分出现肌萎缩。治疗方法1 .取穴肩、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阴陵泉、商丘、内庭、中脘、胃俞…  相似文献   

4.
疑难痿证治验四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软不能步行较为多见 ,故有“痿”之称。《素问·痿论》对本病早有较详细的论述 ,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为“肺热叶焦” ,因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 ,而出现痿症状 ,并指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有所阐发 ,如《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明确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了肝、肾、肺、胃气血津液的不足 ,是形成痿证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痿”一证不仅是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与脾脏的病理和功…  相似文献   

5.
孟宏  图娅 《中医药信息》2001,18(5):49-52
从古代文献记载及近十年的文献报道,论述针灸及中医药治疗痿证的规律,并列举痿证相应的西医病名及治疗方案,从而说明痿证的治疗现状和研究的情况,提出今后的研究应从实验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机结合,寻找针灸治疗痿或针药结合治疗痿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符为民教授立足经典,认为痿证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不足。符教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动态辨证,分证治之,据古而不泥古。一方面治痿当取阳明,重视脾胃、气血在痿证发病的关键地位;另一方面治痿非独取阳明,重视湿热、肝肾亏损在痿证发病的重要地位。治疗上主张补中益气为主线,在辨证的基础上重视清热化湿、补益肝肾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动态观察了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瘫肢功能活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旨在揭示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结果表明:针刺能明显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能明显减轻坐骨神经损伤后时间--强度曲线右移和程度;明显减轻诱发电位波电压降低程度;并能明显促进组织兴奋性和波电压的恢复。从而说明针刺是治疗周围神经的员伤的重要手段,而且针刺有其电生理学基础,这可能与电针所形成  相似文献   

8.
“肺热叶焦”——痿证主要病机的地位不容动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读范华昌君《〈痿论〉质疑》[1]一文颇多启迪。范君针对《痿论》“治痿独取阳明”治则,提出“《痿论》以肺热叶焦概括痿证(这里似漏‘病机’两字)既不全面,又悖于临床主要治则,不如取‘阳明虚,故足痿不用’作为痿的主要病机”。此言固然令病机与“证治一致”,...  相似文献   

9.
在中医古典医籍中论述痹、痿证的定义、病位、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法等散在可见。从现代医学的学科角度来看 ,不仅限于骨伤科 ,涉及到内科、神经科、外科、妇科等 ;从涵盖现代医学“病”的分布也较广。探讨清楚这些关系 ,对审因求治很有帮助。1 关于痹、痿证的定义《中藏经》曰 :“痹者闭也 ,五脏六腑感于邪气 ,乱于真气 ,闭而不仁 ,故曰痹也”。从此可以看出 ,痹证的定义是从病因病机入手的 ,是五脏六腑由外因导致气机不畅 ,血脉不和所致。《寿世保元》中所述 :“痿者 ,手足不能举动是也 ,又名软风。……此症属血虚。血虚属阴虚 ,阴虚…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痿证的认识源远流长,唐代之前,对痿证论述最多的当属《黄帝内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就提出了"痿"的概念,对痿的病因、临床症候、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还设立专篇讨论痿证,并提出了五痿分型。《难经》进一步指出了痿证的预后发展。汉代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对痿证论述有所发展。晋、南北朝时期,对痿证较少有专题论述,多是沿用《内经》理论或是仅收录治痿验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化护理措施对针灸配合西药治疗肠易激惹综合征效果。[方法]将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口服谷维素、整肠生;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并配合健康宣教、避免诱因影响、调节排便习惯等强化护理措施。[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4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措施对针灸配合西药治疗肠易激惹综合征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及降低复发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痿症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尤其在针灸临床中更为多见。针灸治疗痿症应遵循三个原则:治痿独取阳明;以上带下,以主带次;辨麻痹经,施用补法。临证时辨证施治,灵活运用三个原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因机体多种物质代谢紊乱而产生的证候群,以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变,M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患病人群亦趋于年轻化,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肝硬化及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被公认的重要致病因素,目前关于MS及其各个组分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充分认识。代谢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适宜、情志失调、过逸少动、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者从痰瘀等病理因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气血作用、情志因素等多角度研究了MS的发病机制。而气作为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化作用与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密切相关。MS的发生与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及伴随而发生的形气转化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气归于五脏分别称之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五脏之气"与参与机体水谷精微的生成、输布及排泄的全过程。该文从"五脏之气"出发,以产生的痰浊、瘀血、水饮等为病理因素探讨MS的发病机制,以冀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抑郁症不同证候电针治疗疗效。方法: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患者12例和心脾两虚证患者8例。对两组分别选取不同穴位进行电针干预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D评分以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结果:临床疗效评价发现,治疗后抑郁症肝郁脾虚组HAMD和中医症状量表两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心脾两虚组两项评分无明显改善。结论:电针治疗抑郁症应该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并分别总结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春期以及孕龄期的妇女常见的生殖功能障碍合并代谢障碍的内分泌失调类疾病,亦属常见难治性妇科疾病,在青春期及育龄妇女中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本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并从肾虚证、痰湿证、血瘀证、肝郁证等证及其兼证方面,对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中医常用治法有中药内服、针灸中药结合等。以期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洪涛  袁涛 《西部中医药》2013,(11):100-101
目的:观察密集型针刺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枕下三角区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手法治疗,治疗组以密集型针刺联合手法治疗。2组连续治疗1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经ridit检验,2组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集型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针药结合治疗癫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癫痫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督脉相关腧穴和有关头针刺激区为主 ,辅以服用自拟方剂白金桃核承气汤 ;结果 :治疗 2 2例 ,总有效率为 86 5 %。提示此法是治疗癫痫病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和治疗思路。方法:在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为血脂异常中医病机的总结提供证据,并根据病机提出治疗思路。结果: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确立治则以补肾健脾为主且尤以补肾为先,化痰活血为辅。讨论: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而总结的中医病机和治疗思路更具有科学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在中医学里属于"经断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诸症"、"百合病"、"郁证"、"脏躁"等范畴。传统中医对经断前后诸证的认识多根据"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理论,认为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易引起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本病发生。笔者根据导师李云波老师临床经验及文献研究整理从调和五脏的观点出发围绕机、证、法、药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路径选择。依据五脏阴阳不调的病机,提出通过五行制化理论来调理五脏的治法,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药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二仙汤加味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48例.并设逍遥丸加知柏地黄丸治疗2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u=2.3650,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