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丹参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多种提取工艺(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超声波法、超临界萃取法)的比较,以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为指标成分,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具有较高的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有效成分含量。结论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可以用于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为丹参制剂的前处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没药挥发油成分提取方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β-榄香烯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提取工艺的全面优选。结果确定没药挥发油提取方法为CO2超临界萃取法,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温度35℃,萃取时间2 h。结论该工艺成本低,时间短,提取效率高,适合没药挥发油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柚寄生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柚寄生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水蒸气蒸馏法的提取物中获得97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9个成分,已鉴定出的成分的相对含量之和占流出峰总面积的68.44%,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的提取物中共获得65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6个成分,已鉴定出的成分的相对含量之和占流出峰总面积的79.64%.结论 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性成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香挥发油成分提取方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酸辛脂含量为指标,采用L3(3^4)正交试验进行提取工艺的全面优选。结果确定乳香挥发油提取方法为CO2超临界萃取法。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5MPa,温度55℃,萃取时间3h。结论该工艺成本低,时间短,提取效率高,适合乳香挥发油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决明子降脂保肝胶囊的CO2超临界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O2超临界萃取决明子降脂保肝胶囊中有效成分之一的蒽醌类化学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各工艺参数对蒽醌类化学物质的影响。方法以决明子降脂保肝胶囊中蒽醌类化学物质的含量为主要指标,采用L(3)4正交设计优选CO2超临界萃取的蒽醌类化学物质最佳工艺条件。结果CO2超临界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萃取次数均对蒽醌类化学物质有较大影响,以萃取温度为60℃,萃取压力为60mPa,萃取2次,每次1.5h时,蒽醌类化学物质的萃取最佳。结论CO2超临界萃取可用于决明子降脂保肝胶囊的生产,且工艺条件简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6.
正交设计法优选蛇床子CO2超临界萃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春  梁东升  李晓 《中药材》2008,31(11):1753-1755
目的:优选蛇床子CO2超临界萃取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蛇床子素的含量和总萃取得率为考察指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蛇床子CO2超临界萃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分离釜Ⅰ温度等3种因素对综合评判值有极显著性影响(P<0.001),而分离釜Ⅱ温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优选的萃取条件为A2B3C3D1。结论:蛇床子的CO2超临界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MPa,分离釜Ⅰ温度65℃,分离釜Ⅱ温度40℃。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降低哈蟆油中雌激素含量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雌激素(雌二醇、雌三醇)含量,以哈蟆油中雌激素的平均去除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夹带剂用量对雌激素CO2超临界萃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温度50℃,压力30 MPa,乙醇夹带剂用量35 mL,萃取时间4 h;雌激素平均除去率32.12%,1-甲基海因剩余率88.7%。结论:优选的CO2超临界萃取工艺稳定可行,能有效降低哈蟆油中雌激素含量且基本保留了哈蟆油润肺止咳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张兴德  刘汉清  郁红礼 《中药材》2006,29(8):851-853
目的:优化超临界流体(SFE)萃取鸦胆子油工艺参数。方法:以鸦胆子油中酸含量为指标,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酸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CO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影响因素(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原力),确定其较佳工艺水平。结果:提取效率因素的主次作用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20Mpa、温度40℃、时间1 h。结论: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鸦胆子中鸦胆子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昝日增  胡万杨  黄玉叶  余跃  宋霄宏 《中草药》2011,42(7):1330-1333
目的 探讨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以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的总量-总毒基量为考察指标,采用超高效高压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结论 所优选出的提取工艺方法可行、稳定、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莪术挥发油的工艺参数。方法以莪术挥发油中莪术醇的含量为指标,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醇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CO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影响因素(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夹带剂(95%乙醇)用量),确定其较佳工艺水平。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莪术醇的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25 Mpa,提取时间1 h,夹带剂(95%乙醇)用量10%。结论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莪术中莪术挥发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对大黄总蒽醌提取效果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超声对超临界流体提取的强化作用。方法:参照大黄的超临界流体提取的稳定工艺参数,以总蒽醌含量和提取率为参考指标,比较超声、超临界和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提取效果。结果:超声强化超临界明显优于超声、超临界的提取效果。结论:超声可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对大黄总蒽醌类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总蒽醌工艺优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总蒽醌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蒽醌含量,以大黄萃取物中总蒽醌的含量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选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萃取2.0h.提取物中总蒽醌的质量分数23.4 mg·g-1,总蒽醌转移率达91.4%.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穗花大黄总蒽醌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正交设计优选泻心滴丸中大黄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大黄溶剂提取工艺。方法: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大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以出膏率、大黄素、总蒽醌含量为指标,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大黄素及总蒽醌的提取有显著影响。结论:最佳提取条件为大化大黄用20倍量3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h。相对于药材中大黄素和总蒽醌的含量提取转移率约90%左右。  相似文献   

14.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配伍前后的量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目的:研究大黄分别与甘草、黄芩、赤芍、当归、黄连、木香、栀子配伍前后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 方法: 以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配伍前后游离和结合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结果 :配伍后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总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与黄连配伍降低幅度最大;且大黄经配伍用药后,各蒽醌类成分含量均发生规律性变化。 结论 :大黄经配伍用药后,蒽醌含量发生变化,推测对降低其毒副作用有一定的贡献,该研究为大黄临床合理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黄泻下的大肠靶向给药之我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从药剂学的角度出发阐明大黄作为泻下剂应大肠靶向给药的观点。方法 :根据近 6 0年国内外药理学、药剂学及临床实验研究 ,论述了结合蒽醌、特别是游离蒽醌对大肠蠕动和转运时间的影响和它们的吸收特点 ,以及大黄提取、浓缩、干燥过程中成分的损失情况。结果及结论 :大黄提取物中的游离蒽醌应视为有效泻下成分 ;不仅应注意大黄提取、浓缩、干燥过程中游离蒽醌的损失 ,更应注意游离蒽醌在上消化道转运过程中的损失 ;大肠靶向给药可阻止游离蒽醌在上消化道的吸收 ,将有利于提高疗效和降低用量。  相似文献   

16.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浸渍剂中蒽醌类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君药大黄的主要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探索在不同配伍情况下浸渍剂中5个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谱柱为苯基柱(250min×4.6mm,5μm),柱温为室温,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大黄的5个主要蒽醌类成分中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在3.15~64.00μg/mL范围内、大黄素甲醚在1.70~33.92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5个成分的精密度RSD均小于2%,5个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为102.1%,RSD均小于5%;大黄与黄连或黄芩配伍时可导致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大黄黄连泻心汤配伍研究时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定量分析;大黄与黄连或黄芩配伍时蒽醌类成分变化明显,有无配伍黄芩对蒽醌类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大黄蒽醌类成分体外降脂活性及筛选其药效成分,探讨其在细胞内的成分代谢。方法:采用体外HepG2细胞系脂肪变性模型评价大黄蒽醌类成分降脂活性,采用肝细胞亲和色谱法筛选大黄蒽醌类细胞亲和成分,以HPLC法及HPLC-Q-TOF-MS法检测鉴定亲和成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建立的体外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组细胞内三酰甘油(TG)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的五种大黄蒽醌类成分作用后给药组细胞内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肝细胞亲和色谱法筛选出大黄提取液特异性亲和色谱成分主要有4个,分别为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四个化合物,而大黄酸发生了细胞内代谢。结论:大黄蒽醌类5种成分均具有体外降脂活性,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以原型的形式体外肝细胞降脂,而大黄酸可能以细胞内代谢为芦荟大黄素形式降脂。本研究建立了肝细胞亲和色谱法与体外肝细胞降脂活性评价的联用技术,实现了中药成分体外降脂活性评价,药效成分体外代谢的一体化研究,为大黄蒽醌类调脂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超临界CO2萃取法从银杏外种皮中萃取银杏酚酸的工艺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等条件对银杏酚酸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银杏酚酸的最佳条件,用HPLC法对银杏酚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萃取压力为30MPa,温度45℃,萃取时间6h,CO2流量为2L/min为最佳条件。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比传统方法优越,表现在得率、纯度高,无溶剂残留,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迷迭香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萃取工艺。方法: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结合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和自旋捕集技术检测各萃取物清除羟自由基的性能,以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研究萃取迷迭香抗氧化活性成分的优选工艺条件。结果与结论:迷迭香抗氧化成分的优选萃取工艺为:夹带剂用量0.3 mL.g-1,萃取时间1 h,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75℃。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大黄-栀子配伍比例和提取工艺对大黄蒽醌类成分溶出的影响,从分子角度诠释大黄-栀子药对在不同方剂中的组方依据。方法采用水煎法和超声醇提法提取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中大黄蒽醌类成分,通过HPLC法同时测定总蒽醌和游离蒽醌量,基于总蒽醌为游离蒽醌和结合型蒽醌之和,计算出结合型蒽醌量。结果水煎法中大黄配伍栀子后各类型蒽醌量增加,其中结合型蒽醌量明显增加,说明配伍栀子有助于结合态蒽醌溶出。水煎法中,大黄先下、后下、同时下等提取工艺也会对蒽醌类成分溶出产生影响。超声法中,分提方式利于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溶出;合提方式利于结合性蒽醌的溶出。超声法提取效率明显高于水煎法。结论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因其蒽醌类成分组成与量不同而在不同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而说明了经典组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