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分化为中胚层组织细胞,实验予进一步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是否能继续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7-02/09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进行.①动物:选择5只普通级SD大鼠,由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胃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大鼠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取双侧胫骨和股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骨髓腔.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胰蛋白酶与EDTA联合消化,传至第4代,用含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 g/L表皮生长因子、N2辅助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榆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形态观察:原代细胞接种l d后开始贴壁增殖,3 d后多数贴壁,贴壁细胞呈梭形或扁平形;10 d后90%细胞融合,以长梭形为主,突起粗大,形成网状、片状;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加快,增殖能力更强,7 d左右达到融合.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第4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7 d,成球的细胞脱离瓶底,悬浮在细胞液中.将细胞离心弃上清,换成血清分化液后,细胞球逐渐贴壁,球周围很快发出突起,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骨髓源性细胞球表达巢蛋白,呈棕黄色,为神经干细胞:从细胞球分化的细胞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及半乳糖脑苷脂均呈阳性.结论:骨髓基质细胞能在体外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进一步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已广泛应用于病理性瘢痕、心肌缺血等的实验性治疗.目的:鉴于重组腺病毒的宿主范围广,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脂肪细胞转染效率、日的蛋白表达及细胞活性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2006-08/2007-07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完成的细胞对比实验.材料:清洁级2月龄Wistar大鼠25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毒株、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由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哈小琴博士惠赠.方法:向体外培养至第3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含地塞米松、IBMX、牛胰岛素、吲哚美辛、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成脂诱导.以不同感染强度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诱导后的脂肪细胞.重组腺病毒介导人肝细胞生长因子以最佳感染强度转染诱导后的脂肪细胞.主要观察指标: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情况.流式细胞仪计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计算转染效率.EUSA法检测转染上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脂肪细胞的活性.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后胞质内富含橙红色的脂滴,成脂率(97.31±0.46)%.②以100 pfu/cell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脂肪细胞72 h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达高峰,此时转染效率为65.39%.③以100 pfu/cell作为最佳感染强度转染脂肪绌胞72 h后,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为峰值.与未转染空白对照比较,转染后24,48,72,96,168 h脂肪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变化(t=0.024~0.092,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可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脂肪细胞,有效表达目的蛋白,且转染该基因对脂肪细胞的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持续稳定地向软骨细胞转化一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诸多因素均发挥着作用,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会更有利于细胞的转化,而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均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目的:拟验证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体外联合诱导犬骨髓基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于2006-05/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12月龄雄性成年杂种犬1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方法:自犬髂后嵴处抽取骨髓10mL,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传至第3代,调整细胞密度为2×109L-1.诱导组向细胞内加入含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5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囚了I、50mg/L维生素C、10-7mol/L地塞米松、1%ITS-A、100U/m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仪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进行常规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细胞形态学变化.诱导后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成软骨诱导48 h后能明显促进细胞集落生长,细胞增殖加快,但细胞形态无变化,仍为长梭形;诱导14 d后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折光性增强.诱导后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体外联合诱导可获得骨髓基质细胞源性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瘤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后,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这些因子在促进肿瘤生长、浸润中起到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索6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于2005-04/2007-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实验室完成.对象:所有骨髓标本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8例的骨髓为正常对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R&D公司产品.方法:上述对象每例抽取骨髓5 mL,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当细胞贴满瓶壁后传代,取2~3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向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的悬液中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按1×109 L-1密度接种,48 h后收集上清液待测.此外,分别以10,50,10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48h,另以10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别作用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24,48,72 h,收集上清液待测.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ELISA 法检测两种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浓度.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对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结果:26例骨髓标奉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贴壁生长,平均4周融合为单层,传代后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形态,其表型为CD54 ,CD33-,CD31-.②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t=6.17,P<0.05).③分别以10,50,10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48 h后,其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逐渐升高,3种浓度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18.19~1970.90,P<0.05).以10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别作用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24,48,72 h后,其上清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逐渐升高,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2.86~1026.30,P<0.05).结论: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在生长形态卜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基本相似,但前者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却显著高于后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的白细胞介素6分泌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众多研究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有效的,但移植时间点的选择尚无定论.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通过对其远期行为学及组织学检测,探讨最佳的移植时间窗.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动物:选取清洁级7 d龄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10只/组.另取4周龄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在脑立体定位仪下,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分别于造模后对应时间点,将体外培养3~5代且经Hochest33324标记24 h的鼠骨髓基质细胞2 μL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约105个细胞.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40 d日龄时进行迷宫觅水测试,记录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行为学测试后取脑组织片行尼氏染色,计数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存活、增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率.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臂迷宫实验检测:模型对照组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各细胞移植组(P < 0.01),24 h细胞移植组上述3项指标均低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5).②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神经元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1),且排列紊乱,丢失明显;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1),排列整齐;24 h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较72 h,7 d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P < 0.05).③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增殖和神经分化情况: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30~40 d仍可在移植部位及左侧皮质区存活、增殖.24 h细胞移植组左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1).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24 h接受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最大程度改善脑损伤所导致的远期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早期移植可有效减轻神经元的坏死、凋亡,且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有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促血管和促肌肉生长的研究较多,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成骨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重组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pLXS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全骨髓中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纯化后分为4组:①retroviruspLXS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培养液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②retroviruspLXSN组:培养液中加入反转录病毒空载体。③阳性对照组:培养液中添加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④空白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处理。结果与结论:经多次换液传代,人骨髓基质细胞呈均一梭形形态。处理后retroviruspLXS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与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逐渐趋于扁平,突起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retroviruspLXS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强于其他3组。retroviruspLXS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阳性对照组可引起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和矿化结节及骨胶原形成。提示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脐血贴壁层细胞和骨髓的基质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2/07在吉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完成.①对象:正常足月顺产儿脐带由长春市妇产医院提供;肋骨取自吉林省肿瘤医院外科手术患者,排除血液疾患.产妇及外科手术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法制备有核细胞,以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层液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去除悬浮细胞,收集脐血贴壁层细胞,加入到24孔板中,2×106 L-1/孔,再加入含12.5%马血清、12.5%胎牛血清、1×10-7 mol/L氢化考地松的IMDM培养体系1 mL.将肋骨剪成3 cm小块,冲洗髓腔收集细胞悬液,用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同法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分别将两种细胞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培养3周后,各自加入到24孔板,2×106 L-1/孔,同时每孔再加入1×106 L-1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以未添加脐血贴壁层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周期分布.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情况. 结果:①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培养2周时,多数脐血贴壁层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少部分呈不规则形;骨髓基质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排列成漩涡状、辐射状或相互缠绕成束状.②细胞周期:与空白对照相比,经脐血贴壁层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干预的脐血单个核细胞S G2 M期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P < 0.05).③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经脐血贴壁层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干预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其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 < 0.05).结论:①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但均能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能力.②脐血贴壁层细胞可替代骨髓基质细胞作为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辅助条件.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是进入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与宿主大脑相互作用导致其自分泌或旁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这些因子可能有助于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3-10/2004-09在中国医科大学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2月龄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5只/组.另取Wistar大鼠1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贴壁 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取传至第8代前的细胞用于移植,接种前1d进行BrdU标记,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3×109L-1.各组大鼠均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造模后24h,细胞移植组每只大鼠股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1mL,盐水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造模后3,7,14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损伤程度越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BrdU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各时间点,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低于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至造模后14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造模后各时间点,细胞移植组梗死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明显强于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在梗死半球可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对侧半球BrdU阳性细胞数量较少.结论: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可能与其促进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大量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有研究表明,在诱导剂β-巯基乙醇或二甲基亚砜与丁羟茴醚的作用下,80%骨髓基质细胞可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一些神经营养因子也能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实验拟以三磷酸胞苷二钠为诱导剂,验证其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实验室完成.[1]实验材料:SD大鼠,体质量50~60g,雌雄不限,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2]实验方法:分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至第3代时实验组加入三磷酸胞苷二钠诱导剂诱导,对照组不加诱导剂.[3]实验评估:观察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刚分离的骨髓基质细胞呈圆形,胞体透亮.接种24h后,少量细胞贴壁,72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形态为梭形、圆形、多角形,8~10d细胞达到90%融合,细胞呈长梭形排列呈栅栏状,传代后的细胞约24h完全贴壁,3~7d基本铺满瓶底.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胞体变圆,突起逐渐伸长,并互相连接成网状,10d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实验组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三磷酸胞苷二钠在体外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促进软骨的再生和重建.实验拟证实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促进兔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pAdTrack-CMV,pAdEasy-1 及pGEM-T-BMP-7质粒均由许国华博士惠赠;大肠杆菌TG1、DH5a、BJ5183及包装细胞株293为本实验室保存: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只购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②实验过程及评估:构建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CMV-BMP-7:首先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序列插入到穿梭载体pAdTrack中,得到重组腺病毒pAdCMV-BMP-7;传代培养至第3代兔骨髓基质细胞,加入不同滴度值的AdCMV-BMP-7培养7 d,以感染腺病毒空载体和未感染AdCMV-BMP-7的兔骨髓基质细胞作为阴性对照,观察碱性磷酸酶含量与时间及剂量的关系.结果:①重组AdCMV-BMP-7的构建:采用的AdEasyTM-1载体系统含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筛选时间大为缩短,得到大约34 kb大小的AdCMV-BMP-7.②AdCMV-BMP-7促进兔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结果:感染AdCMV-BMP-7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合成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且旱时间及剂量依赖性,而骨髓基质细胞感染腺病毒空载体对碱性磷酸酶合成无影响,提示骨髓基质细胞在单一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作用下即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CMV-BMP-7能够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且成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JWA核酶基因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JWA核酶基因并构建于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上,转染体外培养的人BMSC(BMSC-JWARZ组),应用半定量RT-PCR法(sqRT-PCR)测定细胞内JWA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并检测共培养条件下BMSC对Jurkat细胞的黏附率及Jurkat细胞增殖变化。以pLXSN空载体转染的BMSC(BMSC-pLXSN组)及未转染细胞(BMSC组)为对照。结果BMSC-JWARZ组JWA mRNA表达量[吸光度(A)值]为0.187±0.045,较BMSC-pLXSN组(0.382±0.039)及BMSC组(0.366±0.048)显著降低;BMSC-JWARZ组细胞表面ICAM-1阳性细胞率为(16.11±3.93)%,较B-pLXSN组[(38.24±5.37)%]及BMSC组[(36.27±6.19)%]显著降低;BMSC-JWARZ组细胞表面VCAM-1阳性细胞率为(12.08±3.34)%,较BMSC- pLXSN组[(26.88±5.17)%]及BMSC组[(24.55±3.68)%]显著降低;B-JWARZ组细胞对Jurkat细胞的黏附率为(23.65±5.27)%,较BMSC-pLXSN组[(35.14±8.11)%]及BMSC组[(33.72±6.29)%]显著降低,与BMSC-JWARZ组细胞共培养的Jurkat细胞倍增时间为58.7 h,明显长于与BMSC-pLXSN组(44.1 h)及BMSC组(43.7 h)细胞共培养时。结论JWA核酶基凶转染可抑制人BMSC内JWA基因的表达,抑制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腺病毒表达载体 (Ad BMP 2 )转染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 ,种植BCB(去抗原牛松质骨 )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方法 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BMP 2的表达 ,ALP活性检测分析基因转染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然后将转染后细胞接种到BCB支架上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贴附、生长状况。结果 转染后 ,BMSC表达BMP 2 ,ALP活性明显增高。扫描电镜见转染细胞分布均匀 ,伸展良好。结论 Ad BMP 2可高效转染BM SC ,且促进细胞分化。转染后细胞在BCB上生长良好 ,BMP 2基因治疗的组织工程骨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3.
IL-6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系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转染的骨位基质细胞系QXMSC, IL6对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作用。方法:将骨髓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系一起经尾静脉注射给同系小鼠,建立骨髓移植(BMT)模型。小鼠的造血功能用脾结节(CFU-S)、粒-单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CFU-E、BFU-E)测定及外周血各项血液学指标来确定。结果:QXMSC_1 IL-6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可明显增强BMT小鼠形成的CFU-S、CFU-GM、CFU-E和BFU-E数,促进外周血象的恢复。结论:QXMSC_1 IL-6细胞可明显促进小鼠骨髓移植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4.
IL—6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系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IL-6对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作用。方法:将骨髓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系一起经尾静脉注射给同系小鼠,建立骨髓移植(BMT)模型。小鼠的造血功能用脾结节(CFU-S)、粒-单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CFU-E、BFU-E)测定及外周血各项血液学指标来确定。结果:WXMSC1IL-6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可明显增强B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BMSC,实验组以400ng/ml重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为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照组用1640培养液培养。8d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特异性内皮细胞标志物鉴定。结果分化后的细胞在光镜下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实验组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结论BMSC在高浓度rhGM-CSF作用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如何有效地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诱导模式,研究诱导条件的作用机制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目的:建立一种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体外培养体系,观察其成骨过程.设计:对比观察.材料:4~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方法:将兔股骨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铺满瓶底近80%后,加入2.5 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培养.取生长良好的对数期第2代细胞,以1×108 L-1的细胞浓度接种于预置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内.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使用条件诱导培养基(RPMI1640标准培养基加入地塞米松10-8 mol/L,β甘汕磷酸钠10 mmol/L,维生素C 50 μg/L),对照组继续使用标准培养基.两组细胞持续培养(常规两三天换液1次)进行细胞成骨分化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钙结节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结果:经诱导培养的细胞,在体外逐渐转化,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最终形成了矿化基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传代细胞在接近融合为单层时形态多为梭形,多角形等.胞浆内可见颗粒: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实验组传代细胞染色呈强阳性,阳性率达83.2%,并能大量分泌Ⅰ型胶原:对照组仅有个别细胞染色呈阳性.四环素染色观察实验组骨髓基质细胞形成金黄色钙结节,甚至是骨样组织,与典型成骨细胞的牛物学特性相似.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培养的传代细胞已接近融合为单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表现,细胞表面及细胞间可见钙盐结晶沉积.结论:实验所建立的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成骨转化体系,能够培养出生长活跃,增殖迅速,稳定、多量向成骨细胞转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模式,所培养的细胞可作为成骨细胞的一种来源,为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可溶性分子促进神经元存活。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改良的Longa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1h后再灌注,24h后治疗组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注射。结果与结论:在梗死后第7,14天治疗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缺血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可溶性分子促进神经元存活。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改良的Longa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1h后再灌注,24h后治疗组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注射。结果与结论:在梗死后第7,14天治疗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缺血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千细胞的定向分化需要合适生长因子的调控,利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促进其生长,定向分化和加速骨缺损修复是近年来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含人pcDNA3.1-bFGF真核表达载体DH-5α菌扩增,用EndoFree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抽提质粒,并对所提取的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利用脂质体将pcDNA3.1-bFGF质粒转染到生长良好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41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m-blot检测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及其产物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结果与结论:脂质体介导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转染细胞确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且表达部位丰要位干胞浆.转染细胞增殖活力加强,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比例更高(P<0.05).提示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能将pcDNA3.1-bFGF成功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可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状态,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为明确细胞移植后症状改善是否由移植所致,既往多采用侵袭性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动态追踪及人体研究.如果能够在合适示踪剂的帮助下,采用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在活体识别、跟踪移植后细胞的存活状态,将显著提高细胞移植疗法的学术价值.目的:初步探讨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体外磁性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8在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菲立磁为Advanced Magnetic公司产品,多聚赖氨酸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取兔股骨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收集第2代细胞,加入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胎牛血清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摹诱导5 d.将50 mg/L菲立磁和1.5 mg/L多聚赖氨酸混合,振荡30 min后,将复合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进行标记,孵育细胞24 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情况,细胞内铁的鉴定,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对细胞增殖或分化的影响.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后可见少量细胞的胞体变圆变大,突起缩短,随时间延长,圆形细胞逐渐增多,部分聚集成簇、成球,FITC荧光染色示巢蛋白呈阳性表达.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99%以上骨髓基质细胞的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在含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的培养基中,骨髓摹质细胞可继续增殖和分化,但增殖分裂后细胞质内铁颗粒数量较增殖前有所减少,经鉴定部分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结论: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可在体外高效标记骨髓基质细胞,且标记后细胞的活性、增殖和分化能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