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食管和贲门粘膜纤维内镜活检和组织病理诊断,进一步了解纤维内镜检查在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意义和问题。方法:利用纤维内镜诊断、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分析,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1634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纤维内镜诊断为正常食管的563例中,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正常占58%,其余为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纤维内镜诊断为慢性食管炎的193例患者中,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粘膜上皮各种病变占38%,纤维内镜诊断为正常贲门的779例对象中,活检病理诊断正常占65%;纤维内镜诊断为慢性贲门炎的99例患者,粘膜活检病理诊断各种病变占55%。结论:食管和贲门轻度病变在纤维内镜下不能识别而造成的随机取样,是导致纤维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和低发区范县居民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情况。方法:高、低发区人群食管纤维内镜普查,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高发区1802例居民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患病率为5%(83/1802),明显高于低发区的1%(2/296;P<0.001);高发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的检出率为46%(35/76),明显高于无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26%(194/760)。结论:结果提示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贲门闪界部齿状线变化特征及其与食管贲门癌变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作者的假设:即齿状线上移可能是该地区人群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发生的重要早期改变之一。方法: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和获嘉县1217例无症状居民(≥30岁)进行纤维内镜普查,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记录纤维内镜下齿状线的改变(上移,不规则,不清晰)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活检组织均经体积分数为85%酒精固定,常规组织学石蜡包埋和HE染色。结果:齿状线上移(≥3cm),不规则和不清晰的检出率分别为12%,10%和1%。男性各年龄组齿状线上移和不规则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相同年龄组女性患者(P<0.05),并随年龄增长,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女40-49发现匀年龄组齿状线不规则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齿状线不清晰检出率明显低于齿状线上移和不规则的检出率。齿状线上移患者食管下段发生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的频率明显高于无齿状线上移的人群,而中段食管基底细胞过度增生无明显改变,但齿状线上移患者间变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齿状线上移患者贲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较无齿状线上移为高。结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存在明显的齿状线上移改变,并与食管下端贲门部的粘膜上皮改变关系密切,提示齿状线上移可能是该地区人群的一种特征性的改变,并为该地区食管和贲门癌的发生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和贲门上皮癌变过程中C-erbB2和c-myc的表达变化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纤维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4例无症状人群食管和贲门粘膜活检组织以及30例食管鳞癌患者和30例贲门腺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C-erbB2和c-myc的表达变化以及病理学的研究。结果:58例食管粘膜活检组织中,共检出16例正常食管上皮,34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和8例间变(DYS);26例贲门活检组织中,共检出7例正常,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3例DYS。食管正常组织,BCH和DYS组织均未发现C-erbB2阳性反应,但鳞状细胞癌(SCC)组织C-erbB2阳性率为50%;食管上皮各级病变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c-myc免疫阳性率均出现明显的升高,其中间变组织阳性率最高,而卉门癌组织中其阳性率略低于间变组织。结论:c-myc过度表达是食管和贲门癌变过程中频发的分子事件,并与病变进展密切相关。C-erbB2过度表达与贲门上皮癌变密切相关,并可能是食管癌变晚期的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5.
食管粘膜活检取样误差的发生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粘膜活检取样误差的发生机制及对策。方法:对来自河南食管癌高发区28例患者行食管内镜检查和中、下段粘膜活检组织病理检查,10天短期随访后对同一人群作重复检查;并对88位无症状受检者进行碘染与活检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第二次粘膜活检组织中,食管中段24%的患者病变减轻,28%的患者病变加重,48%的患者病变维持不变。食管下段粘膜活检中,48%的患者病变减轻,16%的患者病变加重,32%的患者病变维持不变;碘染受检者的食管粘膜中染色正常和染色异常的粘膜组织在癌前病变各阶段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组织形态学测量显示:各级癌前组织与正常上皮组织的厚度无明显差异。结论:粘膜活检取样误差可严重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随访结果。食管粘膜癌前病变,特别是较轻度病变的厚度与同期正常上皮无明显改变,造成内镜下识别困难,是造成取样误差的重要因素。碘染可明显提高内镜下病变与同期正常组织的识别,但对小范围病变的活检准确度仍需改进。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聚集的重复性检出率较高,可能是食管癌变过程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食管粘膜活检对食管癌前病变诊断的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食管粘膜上皮活检取样对食管癌前病变检出的重复性的影响,对来自河南食管癌高发区28例患者行食管内镜检查和中、下段粘膜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10d后对同一人群作重复检查。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第二次粘膜活检组织中,食管中段24%的患者病变减轻,28%的患者病变加重,48%的患者病变维持不变。食管下段粘膜活检中,48%的患者病变减轻,16%的患者病变加重,32%的患者病变维持不变。结果提示,粘膜活检取样误差是造成以往报道人群癌前病变随访中出现病变“逆转”或“进展”的一个因素。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聚集的重复性检出率较高,可能是食管癌变过程中的有效生物学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胃贲门炎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贲门炎的病因学及其转归。方法:经内镜及活检病理诊断为贲门炎,其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共97例。内镜观察方法:贲门区定为齿状线以下0.5~4cm范围,凡有黏膜片状发红、充血、水肿、出血点、糜烂等炎症表现者,均取局部活检2块以上,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炎症程度、肠上皮化生、H.pylori感染按悉尼系统分类法确定。对伴随的胃部基础病变加以评估。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9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固有层慢性炎伴急性炎反应,其中轻一中度炎症68例(70.1%),重度炎症29例(29.9%)。局部H.pylori感染者36例(37.1%),伴胃其他部位H.pylori感染者65例(67.0%)。肠上皮化生33例(34.0%)。黏膜轻至中度萎缩者14例(14.3%)。所伴随的胃部基础病变有:慢性萎缩性胃炎75例(77.3%),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22.7%),胃食管反流病66例(68.0%)。随访过程中发生贲门息肉27例(27.8%),贲门糜烂伴局部癌变7例(7.2%),局部癌变前半年组织学可有中至重度异型增生。结论: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对贲门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其次为H.pylori感染,组织病理学显示,贲门黏膜炎以浅表性慢性炎为主,反复贲门糜烂有局部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8.
卢戈氏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安来  江荣 《中原医刊》1999,26(6):27-27
对168例早期食管癌可疑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氏染色,结果食管粘膜出现不染色区16例,活检、病理诊断鳞癌10例,腺癌1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提示内镜下食管粘膜卢戈氏染色可以更确切地获得形态学的判断,而且指导准确活检,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该院30年间食管腺癌及贲门腺癌的内镜检出情况,探讨食管腺癌及贲门腺癌发病趋势。方法收集该院1983年1月至2012年12月食管腺癌和贲门腺癌患者的胃镜诊疗及病理诊断记录,统计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性别等相关数据,分析30年间食管腺癌和贲门腺癌患者检出率的变化。结果30年来该院行胃镜检查435829例,检出食管鳞癌10301例(2.4%),食管腺癌352例(0.08%),贲门腺癌3058例(0.70%),非贲门胃癌5543例(1.3%)。食管腺癌检出率无论在男性还是在女性均无明显上升趋势,但食管癌构成比例[食管腺癌/(食管鳞癌+食管腺癌)]从1.90%上升至3.20%,提示食管腺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贲门腺癌检出率从0.70%上升并稳定在0.81%,其中男性的检出率从0.90%上升至1.30%。贲门腺癌构成比例[贲门腺癌/(贲门腺癌+非本门腺胃癌)]从25.30%上升至38.30%。结论30年来食管腺癌的内镜检出率无明显变化,但其构成比例呈上升趋势。贲门腺癌的内镜检出率及构成比例均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尤以男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食管粘膜上皮活检取样对食管癌前病变检出的重复性的影响,对来自河南食管癌高发区28例患者行食管内镜检查和中、下段粘膜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10d后对同一人群作重复检查。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第二次粘膜活检组织中,食管中段24%的患者病变减轻,28%的患者病变加重,48%的患者病变维持不变。食管下段粘膜活检中,48%的患者病变减轻,16%的患者病变加重,32%的患者病变维持不变。结果提示,粘膜活检取  相似文献   

11.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粘膜活检和外科病理活检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胃镜活检并经外科切除的69例胃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探讨活检对胃癌的确诊率及其与胃镜下粘膜形态、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比较其与外科病理诊断在肿瘤的分化程度上的差别。结果胃镜活检确诊率80.7%,疑诊11.6%,未能诊断者占7.7%。以进展期胃癌的BorrmannⅠ型(肿块型)病变确诊率最高,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次之,BorrmannⅣ型病变胃镜活检确诊率最低。就组织学类型而言,以腺癌检出率较高,达88.1%。对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检出率较低。结论内镜活检虽能在术前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快速诊断,但是由于取材所限,反映病变性质不够全面,对恶性肿瘤诊断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12.
2%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的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进行经内镜2%Lugol液染色。结果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经染色后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37例,其中鳞癌31例,腺癌6例;内镜下诊断为粘膜癌13例,粘膜下层癌24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粘膜癌20例,粘膜下层癌17例,内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75.68%。同时对5例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治疗。结论经内镜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河南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贲门与胃窦部粘膜感染及与贲门和食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184例,分别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粘膜活检组织中Hp感染和ELISA法检测血中Hp抗体。结果:Giemsa染色结果表明贲门Hp感染率明显低于胃窦部(34% vs 62%)。血清Hp抗体阳性率为65%,与组织中Hp感染率较为一致,慢性浅表性贲门炎组织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贲门上皮(62% vs 13%),胃窦部与上述结果相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0例食管粘膜上皮为间变的患者,贲门Hp均为阴性.结论:结果提示,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Hp感染率很高,并与贲门和胃窦慢性炎症有关,贲门部Hp感染可能对食管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75年8月至1989年4月应用纤维食管镜检查了1800例食管、贲门部疾病患者,其中诊断食管癌、贲门癌703例,占39.06%,食管炎,贲门炎674例,占37.45%,其他疾患321例,占17.83%,其他102例正常。本文对食管炎、贲门炎的临床症状,内窥镜直视下局部改变,及炎症和癌肿的相互关系作了重点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色素镜(纤维内镜下行粘膜碘染)对提高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食管癌各级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意义以及碘染对获取手术切除大体标本癌旁各级病变组织的影响。方法:常规食管纤维内镜观察后,在食管表面喷洒体积分数为2%的卢戈液染色,根据染色情况分别取活检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取同样的卢戈溶液对手术切除的食管标本作碘染色,并根据染色结果,分别取材作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纤维内镜下碘染后,可观察到清晰的片状不染区,以及花斑状,点状和条状不染区。手术切除标本碘染后也出现相似的变化。对染色区和不染区分别取材,发现手术切除标本碘染区的各级癌前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不染区(P<0.05),特别是间变和原位癌病灶。235例无症状人群色素镜检查组(碘染组)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的检出率分别为64%(114/179)和74%(14/19),均明显高于非碘染组36%(65/179)和26%(5/19)(P<0.05)。但无症状人群碘染组染色区取材仍发现4%的间变检出率。结论:色素镜(碘染色)能明显提高无症状人群食管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手术切除标本行碘染色是获取各级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利用色素镜检查将有助于减少食管粘膜活检取样误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对吞咽困难病因的认识,对68例吡类患者内镜检查,发现良性疾患者61.8%,食管炎较多,占良性组21.4%,余38.2%为食管贲门癌,食管癌居多且多发于食管中下段,鳞癌多于腺癌,恶性组仅26.9%有明显的管腔狭窄,提示,吞咽困难除可因机械性阻梗所致外,肿瘤生长的刺激,食管局部炎症及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对食管炎者应定期复查内镜,对吞咽困难才应常规作为食管中下段活检组织检查。  相似文献   

17.
河南贲门癌高、低发区人群贲门粘膜组织活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贲门癌高、低发区1975例无症状居民普查,进一步了解贲门上皮病变的特征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加深对贲门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形态学变化特征的了解。方法:对食管癌高发区1006无症状居民,低发区208无症状居民进行纷纷内镜检查、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高发区1006例活检标本中,共发现9例早期贲门腺癌患者(GCA,0.9%),33例间变患者(DYS,3.3%),102例慢性萎缩性贲门炎患者(CAG,10.1%)和269例慢性浅表性贲门炎患者(CSG,26.7%),以及593例正常贲门上皮(NOR,58.9%)。9例早期GCA均发生在男性,间变患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低发区:208例普查对象中,未发现早期GCA,但发现2例DYS(1.0%),7例CAG(3.4%),118例CSG(56.7%)和81例正常贲门上皮(38.9%)。男性CAG较女性常见,2例DYS中,男女各1例。结论:贲门癌高发区居民GCA、DYS、CAG的发现率明显高于低发区,进一步证实贲门癌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提示DYS和CAG是贲门癌重要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年来霉菌性食管炎检出率上升的原因。方法;对331例经内镜确诊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发病诱因进行分析。结果:Ⅰ级171例(占51.7%),食管壁见少数隆起白斑,直径小于2mm,粘膜充血,无溃疡;Ⅱ级117例(占35.3%),食管壁见多个隆起白斑,直径大于2mm,伴充血水肿,但无溃疡;Ⅲ级37例(占11.2%),融合的或结节样白色斑块凸起,粘膜充血水肿,可见溃疡;4级6例(占1.8%)。结论: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广谱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的滥用是主要原因,严格掌握适应症,规范使用此类药物是防治关键。不良生活习惯、食品污染与无诱因患者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00年河南省共获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59项,摘要介绍如下。一、基础医学研究 1.食管粘膜活检对食管癌前病变重复性诊断的研究:食管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是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进一步了解食管上皮癌变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内镜下粘膜活检组织较小,内镜和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的不一致性提示由于活检取样误差,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检出率和对干预阻断防治效果的正确评价。河南医科大学通过高发区一般人群进行短期内镜粘膜的随访检查,利用临床病理学,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检查(附2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峰  徐芸 《中原医刊》1996,23(8):43-44
在过去5年的结肠镜检查中,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者246例,占结肠镜检查总数的2.73%,粘液脓血便和腹泻分别占73.1%和49.6%。内镜所见:全部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粘膜充血、水肿伴颗粒者最多见,占82.4%;伴糜烂及浅表演疡者占78.8%;其它病变为假息肉,粘膜桥和粘膜萎缩性病变。分布范围:以直、乙状结肠炎型最多,有133例,占54%,左侧结肠炎型40例,占16.2%;全结肠炎型73例,占30%临床型以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多见,有210例,占85%;静止期41例,2例癌变,发生率为0.8%;3例伴多发性憩室;并发中毒性巨结肠2例,经活检和随访证实结肠镜确诊率为96.4%,总结认为:结肠镜对溃疡性结肠炎不但有很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并可确定分布范围、严重程度、有无恶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