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腹膜后肿瘤(恶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2例腹膜后肿瘤(恶性)手术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部手术的6例腹膜后肿瘤(恶性)患者,观察其预防下肢DVT的效果。结果 6例腹膜后肿瘤(恶性)手术患者均无下肢DVT发生。结论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06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髋部骨折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NDVT组(未发生下肢DVT)和DVT组(髋部骨折后发生下肢DVT),每组53例.分析髋部骨折后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DVT发生率和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子宫次全切除术手术,术后仅发生下肢DVT 1例(2.17%),出院时发放护理工作满意率调查表,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100.00%),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系统护理是预防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下肢DVT的重要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DVT,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于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流程,以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检出率。方法:通过检索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最终纳入5条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制定基于此5条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诊断流程。选取2018年1~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病房住院的443例围术期患者采取传统血栓诊断流程(传统方法组),即患者出现DVT临床表现或D-二聚体检测值明显高于其阳性临界值时再采取双下肢B超对患者DVT进行筛查诊断。于2018年7月1日~11月30日对同一病区住院的498例围术期患者行基于循证医学的DVT筛查诊断流程(新方法组)。比较两种方法应用前后,脊柱外科围术期患者DVT的发生率及患者确诊DVT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变紫变暗等DVT临床表现(症状性DVT)的发生情况;通过查看患者双下肢B超检查报告单统计患者DVT临床分型中周围型占比情况。结果:传统方法组与新方法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2.93%、19.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老年髋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手术的72例老年髋骨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6例。常规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预见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预见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骨骨折患者围术期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儿童创伤后经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发生DVT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物理治疗。结果本组儿童创伤后DVT的发生率为1.28%,发生的时间于伤后1~6 d,术前发现9例,术后第2天发生1例。经治疗后随访3~15个月,均未再发生血栓及有症状的肺栓塞。结论儿童DVT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认为16岁以下儿童罕见发生DVT的理论,对于年龄偏大、创伤严重的儿童患者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108例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31)和对照组(n=7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体重指数≥24 kg/m2、C反应蛋白水平>5 mg/L、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是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体重指数≥24 kg/m2、C反应蛋白水平>5 mg/L、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会增加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危险性大.临床上对如何降低其发生率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药物预防方面.笔者就如何预防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从危险因素及术前、术后的预防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80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健康指导、饮食护理、机械护理等综合预防DVT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7.50%,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机械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低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OR=2.98)、混合型(OR=4.13);3天内(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内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最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症状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机械性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提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222例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74)和对照组(n=148).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DVT组患...  相似文献   

13.
正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健康,如果血栓脱落,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2])。目前临床上仍缺少治疗下肢DVT安全性较高的抗栓药物,因此早期发现下肢DVT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对DVT及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内时联合监测C反应蛋白(CRP)以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免疫炎性指标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05例无明显诱因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为DVT组,同期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免疫炎性指标对DVT的诊...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症状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机械性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提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VT和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和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DVT栓子脱落易引起PE,若PE不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死亡。据文献报道,90%的PE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PE的可能性为50%~[1]。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DVT是临床骨科医师必须关注的课题,以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8.45±9.67 vs 13.89±4.33,P=0.001)。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静脉临时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8月行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的49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滤器均成功植入及取出,30例取出滤器可见捕获血栓,无PE发生。结论临时滤器在下肢DVT治疗中预防PE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并制订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对58例DM行双下肢99mTc-MAA深静脉显像(和/或超声检查),同期获取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等实验室资料及年龄、病程、下肢症状(肿胀、静脉曲张和DM足)等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DVT发生的关系.结果 28例(48.3%)DM并发DVT;年龄、病程、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下肢症状与下肢DVT发病率有关(P<0.05,P<0.01),血压、体重指教、糖尿病类型与DVT发病率关系不大(均P>0.05).结论 高龄、长病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等危险因素相互累积易致下肢DVT,应尽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以减少DVT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