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探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对高位复杂肛瘘的治疗效果。选取高位复杂肛瘘患者10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前后患者肛门功能指数评分、肛门失禁功能评分、肛管直肠压力变化。研究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指数、Wexner评分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肛门功能指数、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肛管直肠收缩压、静息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肛管直收缩压、静息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无患者复发,对照组有5例复发,研究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263,P0.05)。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对高位复杂肛瘘的治疗效果优于切开挂线术,术后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方法:选取94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低位切开高位常规挂线术治疗。进行3个月的随访,分别于出院时、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测定肛门直肠压力,包括: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记录治愈时间(d)、治愈率及复发情况。结果:出院时,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P和AMC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与对照组RRP、ARP、ALCT和AM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P和AMC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后,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分别为(3.53±0.72)kPa、(19.87±3.82)kPa、(35.16±5.12)min和(25.36±5.93)kPa,对照组RRP、ARP、ALCT和AMCP分别为(3.23±0.68)kPa、(17.24±3.61)kPa、(36.25±4.83)min和(22.65±5.12)kPa,治疗组RRP、ARP和AMCP高于对照组(P0.05),AL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91.49%vs 89.36%,P=0.537),且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28.43±2.78)d vs(33.62±3.27)d,P=0.003];对照组复发1例。结论: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能显著保护高位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六神丸药线挂线与橡皮筋挂线疗法对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临床疗效、肛管直肠压力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8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低位瘘道切开高位挂线手术,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橡皮筋挂线治疗,观察组采用六神丸药线挂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主要症状(疼痛、肿胀、渗液)、创面愈合时间,并评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肛门括约肌功能变化,并评价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9.63±2.43) 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3.0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疼痛、肿胀、渗液积分为(1.54±0.51)分、(0.92±0.28)分、(0.89±0.31)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2±0.67)分、(1.43±0.50)分、(1.38±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肛管直肠收缩压为(21.89±3.44) 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08±2.6...  相似文献   

4.
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肛门功能评估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根据行肛瘘手术次数分别纳入0组、1组、2组、3组和4组。回顾性分析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所得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抑制反射和排便弛缓反射、直肠初始阈值及最大耐受量等指标,其中43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7.5)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远期肛门失禁评分(Wexner法)。结果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需要综合分析。四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提示上述指标的降低及差异与手术次数有关。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和弛缓反射异常率及直肠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Wexner评分入院时0~6分,平均(2.4±0.2)分;随访时0~10分,平均(4.9±1.2)分(P<0.005)。结论应重视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评估,尤其是术前肛管直肠测压评估应得到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肛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肛瘘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组52例、高位肛瘘组56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均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比较其各项测压指标。结果 108例患者术前肛门功能均正常,术后12例出现肛门失禁,发生率11.11%;其中低位肛瘘组肛门失禁率7.69%,高位肛瘘组发生率14.29%,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低位肛瘘、高位肛瘘患者术前及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组术前肛管收缩压与低位肛瘘术前结果差异不显著,此外高位肛瘘术前及术后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明显低于低位肛瘘组(P0.05)。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可提供客观依据,在肛瘘患者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情况。选取9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根据部位分为高位瘘组(41例)和低位瘘组(56例),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或肛瘘瘘管切除术治疗。另选取50例无直肠肛门疾病者为对照组。比较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肠相关反射指标的变化。高位瘘组术后直肠肛门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静息压(ARP)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低位瘘组术后RRP、AMCP、肛管最大收缩时间(ALCT)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ARP显著增高(P0.05)。术前低位瘘组和高位瘘组RRP、AMCP、ALCT、AR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位瘘组RRP、ALCT显著低于高位瘘组(P0.05),AMCP、ARP均显著高于高位瘘组(P0.05)。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后直肠肛门反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高位瘘手术患者尤为严重,是造成患者术后失禁与排便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3 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90 例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 例。治疗组采用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疼痛评分(VAS)、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功能评估(Wexner 评分)、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 P=0.026) ;术后第1 天,治疗组的疼痛VAS 评分为(5.47±0.51)分,与对照组(5.53±0.5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26, P =0.600);第7、10、14 天,治疗组的疼痛VAS 评分分别为(5.28±0.52、4.47±0.67、2.94±0.50)分,优于对照组(5.81±1.53、4.81±0.69、3.22±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2.389、3.164,P=0.032、0.019、0.002);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28.33±2.09 )d,优于对照组的(46.19±1.9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715, P < 0.001);治疗组的术后肛门功能Wexner 评分(0.76±0.6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83±0.42)分(t =17.19, P < 0.001);治疗前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治疗组(7.08±0.14、21.39±1.89) kPa,对照组(7.11±0.28、21.65±1.55)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23、0.714, P =0.523、0.478),治疗后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治疗组(6.93±0.50、20.96±1.36) kPa,对照组(6.60±0.29、20.10±0.57)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85、3.821, P =0.007,P < 0.001)。结论:采用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 具有肛门功能保护好,痛苦小,恢复快,术式简单,操作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采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47例,治疗组)与肛瘘切开引流术(21例,对照组)治疗的68例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68例肛瘘患者术后RRP和ARP较术前明显降低;治疗组ARP和AMC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LC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果表明,肛瘘手术对肛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优于肛瘘切开引流术,对肛管直肠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高位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在肛门功能保护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将高位肛瘘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中分别以实挂线法和虚挂线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的变化、术后肛管锁眼畸形、肛门漏气漏液、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术后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肛管锁眼畸形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方面,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降低(P〈0.05);治疗组未见术后肛门漏气漏液,对照组为20例(P〈0.05);两组各有1例复发。结果表明,高位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疼痛方面优于传统的实挂线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周围脓肿)Ⅰ期切开引流挂线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07固始县李店镇中心卫生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15例肛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Ⅰ期脓肿切开引流挂线术组(观察组,59例)和Ⅰ期脓肿切开引流、Ⅱ期挂线术组(对照组,56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统计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和随访6个月期间的肛瘘形成率和脓肿复发率。末次随访采用Wexner肛门功能量表评价肛门功能。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的肛瘘形成率和脓肿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肛门功能Wexner总评分均<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期脓肿切开引流挂线术和Ⅰ期脓肿切开引流、Ⅱ期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均可改善患者的肛门功能。但Ⅰ期脓肿切开引流挂线术具有创面愈合时间短,肛瘘形成率和脓肿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患者50例.对照组为同期切开挂线术治疗患者42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创面出血情况、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瘢痕大小、肛门畸形、肛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渗血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皆缩短;肛门瘢痕小;肛门畸形发生率低;肛门部分失禁发生率低;术后复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较切开挂线术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期多侧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同期多侧挂线术。对照组40例,采用单侧分期挂线术。术后均随访0.5~4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随访过程中,治疗组无复发、肛门失禁、肛门移位等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结论:同期多侧挂线术能明显缩短疗程,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合理、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于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肛裂埘肛门功能的影响。将120例肛裂患者分别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试验组60例)和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60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和肛管静息压(ARP)等指标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肛管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均取得良好效果,无明显的并发症;试验组ARP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ALCT、RRP和AM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手术后可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基本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14.
捧要为探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采用虚实结合挂线配合对口切除旷置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30例(治疗组),并与传统的切开挂线术治疗的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在愈合时间和术后肛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改变以及术后肛门功能改变(肛门不完全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6.5d,对照组为33.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虚实结合挂线配合对口切除旷置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在缩短愈合时间、保护肛门功能及舡周皮肤完整性方面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治疗高位肛瘘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采用改良探针挂线结合过氧化氢灌洗治疗高位肛瘘46例,并与传统挂线手术治疗的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挂线组与改良组术后均获近期治愈,改良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0.3±0.3)d,对照组为(28.4±0.5)d(P〈0.05);对照组肛瘘复发2例,改良组无复发(P〈0.05)。结果表明,改良探针挂线结合过氧化氢灌洗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优于传统挂线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为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肌裂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60例,术前术后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测毓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夫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艇(AR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示,本组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ARP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CP、ALCT、RRP与术前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患者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町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肛门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之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切开挂线术组)和试验组(括约肌间切开术组),各36例。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临床疗效、肛门功能、创面面积、局部疼痛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8.22±2.10)d,短于对照组的(14.17±2.83)d;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35.75±11.15)d,短于对照组的(55.69±13.42)d;术后3个月试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分别为(58.39±6.72)mmHg、(143.72±8.24)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1.25±4.33)mmHg、(126.75±11.49)mmHg;术后3个月试验组Wexner大便失禁评分(0.56±0.61)分,低于对照组的(3.25±0.81)分;在手术当天、术后第7天换药时、术后第14天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创面面积分别为(10.70±1.67)cm^2、(8.34±1.18)cm^2、(6.25±1.13)cm^2,均小于对照组的(20.52±1.58)cm^2、(16.26±2.37)cm^2、(13.98±2.24)cm^2;在术后第7 h、术后首次排便时、术后第7天排便时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疼痛指数分别为(3.44±0.91)分、(4.17±0.77)分、(2.64±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5±0.73)分、(7.22±1.20)分、(5.28±1.49)分;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低于对照组的53%(均P<0.05)。两组手术在复发率、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相比于切开挂线术,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具有更好地维护肛门功能、创伤小、康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虚挂线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法在高位肛瘘术中的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行挂线术治疗的46例高位肛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4例采用虚挂线法治疗(治疗组),22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全部治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创面愈合快,术后肛门漏气漏液、肛门畸形等发生率低。随访1年,两组均无复发病例,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结果表明,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安全易行,并发症少,疼痛轻,患者痛苦小,创面愈合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