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多,人工血管在临床上的需求不断增长。人工聚合材料聚ε-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因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力学性能而成为了组织工程血管材料研究的热点。但是单一PCL血管存在疏水性强、细胞黏附亲和力差等缺陷,限制了PCL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为了增强PCL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者们应用了各种方法对PCL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或共混成复合物。本文从PCL的表面改性、复合物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表面改性后的PCL及其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提高了材料的细胞黏附和组织生长性能,这为进一步构建理想小口径人工血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在聚ε-己内酯共聚物上的附着和增殖能力及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方法 选择材料孔径为60-80 μm(小孔径)和180~200 μm(大孔径),并计算在14 d内的吸水率和降解率.将hADSCs种植在不同孔径的材料上,计算接种率.利用DAPI免疫荧光标记及扫描电镜观察hADSCs的生长及分布情况,用CCK-8法绘制hADSCs增殖曲线.在材料上含有40 ng/mL VEGF和10 ng/mL bFGF的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vWF和VE-cadherin,免疫荧光检测Flk-1.结果 在小及大孔径材料上14 d的吸水率分别为200%和216.7%,降解率为13.3%和21.7%.hADSCs呈长梭形依附于多孔材料表面.小孔径的细胞接种率为98.3%±0.3%,明显大于大孔径的90.3%±1.5%(P<0.05);增殖曲线亦是如此.在小孔径上分化50 d后,vWF和VE-cadherin的阳性率分别为80.9%±0.9%和84.3%±1.1%,大多数细胞表面均表达Flk-1.结论 hADSCs较适合在孔径为60-80 μm聚ε-己内酯共聚物材料上生长和增殖,并可在材料上有效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新型可注射用载紫杉醇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胶束,并评价和比较其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方法以PCL-PEG-PCL为载体材料,通过薄膜-水化-超声法制备出载紫杉醇PCl-PEG-PCL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以市售紫杉醇注射液为对照.采用SD大鼠尾静脉注射后观察载紫杉醇PCL-PEG-PCL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并用DAS2.0药代动力学数据软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载紫杉醇PCL-PEG-PCL胶束呈大小均匀的球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93nm,多分散系数为0.19;载药量为28.98%,药物包封率为94.36%。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载紫杉醇PCL-PEG-PCL胶束具有缓释效果。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两种制剂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和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96±0.27)h和(12.65±1.77)h,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0.93±0.19)h和(11.18±1.41)h,体内总清除率(CL)分别为(0.44±0.05)L·kg/h和(0.10±0.01)L·kg/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7.15±2.35)mg·h/L和(73.82±10.38)mg.h/L。结论成功制备了新型可注射用载紫杉醇PCL-PEG-PCL胶束.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所研制的载紫杉醇PCL-PEG-PCL胶束明显延长紫杉醇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及消除半衰期.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是一种有潜力的紫杉醇缓控释新剂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一种含有活泼环氧基和羟端基的聚己内酯(PCL)/聚醚嵌段共聚物,这个新聚合物具有更理想的亲水性,并可通过与环氧基团的反应进一步衍生化。方法采用双官能团的环氧基化合物作为交联剂,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用1H核磁共振(IH-NMR)、热分析和接触角测定法表征其结构和性能。通过多官能环氧基化合物将肝素偶联到嵌段共聚物的端羟基上,用3H标记的肝素定量测定肝素的结合量和结合稳定性。采用溶液浇注和压膜方法制备含牛血清蛋白(BSA)的共聚物膜,37℃恒温摇床中进行体外模拟释放,用分光光度法(595nm波长)测定BSA的释放量。结果1H-NMR测定证明共聚物中环氧基团(EO)对CL单元的比例与原始配方的计算值相符,热分析曲线表明嵌段共聚物有两个吸热峰,证明它具有微观相分离结构。接触角测定表明,随着共聚物中亲水组分的增加其亲水性增加。选择聚醚的类型和比例可以调控其亲水性,嵌段共聚物上化学偶联肝素的量可达到15%,具有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的结合稳定性和很好的抗凝血活性。共聚物中亲水性聚醚组分的存在促进蛋白质的释放,而且通过改变聚醚片段的组成可以对蛋白质的释放速率进行调控。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合成预设片段长度的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的新方法,并提供了一类新的肝素化的释放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控释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将纯聚己内酯(PCL)、甲壳素短纤维增强PCL复合材料和聚DL-乳酸分别置于生理盐水溶液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研究。于2、4、8、12、16、24周分别取材,测试降解液pH值、试样失重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并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甲壳素短纤维增强PCL初始强度大于纯PCL,在降解过程中,浸泡液pH值呈弱酸性和中性,失重速率快于纯PCL,力学性能先高后低,强度和模量值24周与初始值相差不大。通过以上体外降解实验可以得出结论:PCL树脂复合甲壳素纤维后,加快降解速度,提高力学性能,缓冲材料局部pH值的下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胸壁缺损修补及骨科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6.
探讨聚左旋乳酸己内酯-胶原蛋白构建的可降解人工血管材料的降解规律以及生物相容性。聚左旋乳酸己内酯-胶原蛋白混合溶液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成静电纺人工血管材料作为实验组(n=40),市售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材料作为对照组(n=40),分别植入兔背部脊柱两侧肌肉,于术后10、30、90、180 d取材,行形态学、组织学观察;并在400 倍光学显微镜视野下进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结果镜下聚左旋乳酸己内酯胶原蛋白组材料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术后90 d材料碎裂,纤维组织长入材料网孔间隙内,逐步取代材料部位,形成囊状纤维膜;术后180 d材料基本降解殆尽,植入区域组织重塑后形态接近正常组织。聚四氟乙烯组材料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术后180 d仍基本保持原有结构,材料周围有薄层纤维组织膜包绕。细胞计数结果提示植入后不同时期两组材料引起的细胞反应类型和反应趋势相同;仅术后10 d时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多(2244±372 vs 1922±181 个/025 mm2, P<005),其余两组各期各类细胞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材料降解时间为3~6月,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解规律适宜的良好生物学性能,有作为血管替代物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合适实验条件将两亲性超枝状大分子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制备成纳米粒子,以进一步应用于靶向药物传递载体。方法称取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通过H^1NMR和GPC定性)30mg,溶于3mL丙酮和2mL乙醇混合溶剂中,在搅拌速度为250r/min的条件下。将上述溶液按250uL·min^-1速度注入30mL的蒸馏水中,搅拌过夜,减压挥发除掉溶剂,冷冻干燥得到纳米粒子。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所得纳米粒子为球形,形状均匀,粒径约在50—100nm之间。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首先合成分子量2×10^4U左右的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聚合物,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得到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纳米粒子。该方法操作简易,环境友好,易于后处理,所得纳米粒子大小均匀,通过后修饰,这种纳米粒子将有望被应用于体内靶向传递。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一种含有活泼环氧基和羟端基的聚己内酯(PCL)/聚醚嵌段共聚物,这个新聚合物具有更理想的亲水性,并可通过与环氧基团的反应进一步衍生化。方法采用双官能团的环氧基化合物作为交联剂,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用^1H核磁共振(^1H—NMR)、热分析和接触角测定法表征其结构和性能。通过多官能环氧基化合物将肝素偶联到嵌段共聚物的端羟基上,用讯标记的肝素定量测定肝素的结合量和结合稳定性。采用溶液浇注和压膜方法制备含牛血清蛋白(BSA)的共聚物膜,37℃恒温摇床中进行体外模拟释放,用分光光度法(595nm波长)测定BSA的释放量。结果^1H—NMR测定证明共聚物中环氧基团(EO)对CL单元的比例与原始配方的计算值相符,热分析曲线表明嵌段共聚物有两个吸热峰,证明它具有微观相分离结构。接触角测定表明,随着共聚物中亲水组分的增加其亲水性增加。选择聚醚的类型和比例可以调控其亲水性,嵌段共聚物上化学偶联肝素的量可达到15%,具有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的结合稳定性和很好的抗凝血活性。共聚物中亲水性聚醚组分的存在促进蛋白质的释放,而且通过改变聚醚片段的组成可以对蛋白质的释放速率进行调控。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合成预设片段长度的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的新方法,并提供了一类新的肝素化的释放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控释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型载多西紫杉醇聚己内酯-吐温80共聚物(PCL-Tween 80)纳米粒在神经胶质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以PCL-Tween 80和聚己内酯为材料,利用改良的溶剂萃取/挥发方法制备载多西紫杉醇纳米粒并进行性质表征.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情况,并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纳米粒对C6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载药纳米粒呈球形,粒径约为200 nm.PCL-Tween 80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0%,28 d内可以释放包裹药物的34.90%.与同浓度的泰素帝(Taxotere(R))比较,载多西紫杉醇PCL-Tween 80纳米粒对C6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更强.结论 载多西紫杉醇PCL-Tween 80纳米粒用于神经胶质瘤的化疗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后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运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实现人工血管的内皮化有助于改善血管移植后的远期通畅率。目的:总结干细胞在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 Med和万方数据库2013-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vascular graft,tissue-engineered blood vessel/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endothelialization,stem cells,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embryonicstemcells”,中文检索词为“人工血管,组织工程血管/血管组织工程,内皮化,干细胞,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检索近10年国内外关于干细胞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相关文献,初检文献552篇,根据纳排标准最终选取8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远期通畅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聚(L-丙交酯-ε-己内酯)管:以辛酸亚锡作为催化剂催化L-丙交酯和ε-己内酯的本体开环共聚合制得的生物医用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力学性能及生物安全性,作为支架构建的基础材料已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其疏水性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一种亲水性聚合物,具有优良的生理惰性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具备很强的吸水能力,制备成输尿管支架后能降低支架表面的湿态摩擦,更重要的是利用自身非常好的吸水膨胀性,可在输尿管支架内部造成很高的压力,提高支架管的降解速率,并促使可降解组分聚(L-丙交酯-ε-己内酯)共聚物崩解成小碎片。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学、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发展,研制新型可生物降解输尿管支架管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前期研究制备了聚(L-丙交酯-ε-己内酯)/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输尿管支架。 目的:探索聚(L-丙交酯-ε-己内酯)输尿管支架植入SD大鼠膀胱内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取雄性SD大鼠(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在膀胱外侧开一小口后直接缝合,未植入任何材料;其余3组在膀胱外侧开一小口后分别植入聚氨酯输尿管支架(对照组)、聚(L-丙交酯-ε-己内酯)/8%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输尿管支架(实验1组)、聚(L-丙交酯-ε-己内酯)/5%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输尿管支架(实验2组),随后缝合切口。术后4,8,16周,大体观察膀胱局部解剖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埋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实验经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术后4,8,16周时,对照组、实验1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刺激反应,实验2组仅术后4周时出现慢性炎症刺激反应,对照组、实验1组术后4,16周的材料结石生成率高于假手术组(P < 0.05),3组术后8周的材料结石生成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2组仅术后4周的材料结石生成率高于假手术组,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病理观察: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外膜异物、炎症反应及黏膜弥漫增生,3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黏膜弥漫增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高于假手术组(P < 0.05);③结果表明:聚(L-丙交酯-ε-己内酯)/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输尿管支架的结石生成情况和膀胱组织学反应与商品聚氨酯输尿管支架管相当,尤以加入5%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配比的组织相容性较优。 ORCID: 0000-0003-3251-0657(唐萌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较低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olycaprolactone-Poly(ethylene glycol),PEG-PCL—PEG)三嵌段共聚物。分别采用FTIR和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PEG-PCL-PEG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当水溶液浓度高于临界凝胶浓度(Critical gel concentration,CGC)时,随着温度的变化聚合物水溶液会呈现特有的凝胶-溶胶转变。研究了共聚物亲水疏水链段的比例和长度,以及热历史等对凝胶-溶胶转变行为的影响。通过调节上述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凝胶-溶胶转变温度范围,有助于PEG—PCL-PEG水凝胶在可注射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血管化问题使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制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促进骨细胞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骨组织中血管的形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利用3D快速成形机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支架(记为PCL/β-TCP支架),将支架浸渍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溶液中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记为PCL/β-TCP/PDGF BB支架)。(2)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血管基因表达。(3)体内实验:取21只成年大鼠,建立双侧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PCL/β-TCP/PDGF BB支架,对照组植入PCL/β-TCP支架,空白组不植入支架,每组7只。术后12周,进行Micro-CT扫描、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成骨与成血管基因检测。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与PCL/β-...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加速新生血管形成及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是判断肿瘤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重要的血管生成正性调节因子。作为毛乳头细胞的一种自分泌生长因子,其对毛囊的生长亦有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不仅能促进毛囊的生长,还参与毛囊生长周期的调控。在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与其受体的结合,诱导受体二聚体化和自身磷酸化,从而激活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但在毛囊细胞中是否如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旋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和纤维蛋白原共混静电纺盆底修复材料应用于盆底脏器脱垂治疗中的体内降解和生物再生特性的研究。方法在30只SD大鼠左右两侧腹壁建立腹壁缺损区,利用静电纺盆底修复材料对缺损进行修补,一组为补片平铺修补,另一组补片褶皱后修补。术后1、4、8、12、16周各处死6只大鼠,取出修补区域及其周围组织,通过测定聚合物分子量、抗拉强度及电镜观察分析补片在体内的降解、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再生情况。结果降解16周后,两组机械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褶皱组相对分子量大于平铺组(P0.05);电镜扫描结果显示两组有明显差异,平铺组补片降解速度快,但无法维持一定的力学强度,褶皱组降解速度慢,但其可保持一定的力学强度;HE染色、电镜扫描结果都证实两组具有差异性。结论通过两种实验方法对比后发现,平铺组降解虽快,但却不能维持一定的力学强度,因此褶皱植入法优于平铺植入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在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淋巴管转移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和VEGFR3在人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和非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均可见到VEGF-C和VEGFR3阳性表达,但在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VEGF-C (x2=4.738,P=0.030)和VEGFR3(x2=11.951,P=0.010)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高于非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 VEGF-C和VEGFR3在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可能与此肿瘤的侵袭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聚L-丙交酯-己内酯电纺纤维(PLCL)负载二甲基草酰甘氨酸(DMOG),研究其在低氧和常氧成骨诱导过程中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血管化和体外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经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CL电纺纤维(P)和负载DMOG的PLCL电纺纤维(PD),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电纺纤维形貌;通过细胞骨架染色观察BMSC在不同电纺纤维上的黏附和生长状态;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在不同电纺纤维上的BMSC经常氧和低氧成骨诱导7 d后的碱性磷酸酶表达和14 d时的钙沉积情况;通过RT-PCR检测在不同电纺纤维上的BMSC经常氧和低氧成骨诱导7 d和14 d时的成骨相关基因(ALP、Runx2、Col1和OCN)和促血管化相关基因(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表明,P和PD具有纤维状形态并呈现为多孔结构。细胞实验表明,BMSC可在P和PD表面黏附生长,且低氧条件下在PD上表现出更好的形态。与常氧条件相比,在低氧条件下,P和PD在7 d时的碱性磷酸酶表达减少。但低氧条件成骨诱导14 d时PD仍能促进钙的沉积。在常氧条件下,电纺纤维P可上调ALP、Runx2、Col1、OCN和VEGF的表达,但低氧条件下其对上述基因的上调作用不明显。而电纺纤维PD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均可促进ALP、Runx2、Col1、OCN和VEGF的表达。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负载DMOG的PLCL电纺纤维在低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体外促血管化和促成骨分化性能,预期可作为一种较好的成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及可降解性,对细胞的黏附、增殖及血管生成极为有利。目的:观察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对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细胞,接种在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3,7,14,24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1)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强;(2)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3)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加(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逐渐增强;(4)结果表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秀兰  俞耀辉  陈世法  马陆军 《中国微循环》2005,9(4):271-272,i0004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VEGF-C与环氧化酶-2的表达以及微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VEGF-C的表达与COX-2的表达相关(r=0.236,P=0.032),新生微血管数量随VEGF-C表达的增强而增多。结论食管癌中VEGF-C与环氧化酶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对新生微血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