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免疫组化结合共聚焦技术揭示艾灸对阳陵泉穴区皮肤组织五羟色胺(5-HT)、组胺(HA)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剃除双后肢阳陵泉穴区毛发,充分暴露皮肤组织,对左侧阳陵泉穴进行艾灸治疗,灸后即刻灌流,并分别取两侧穴区皮肤组织(1 cm×1.5 cm),经25%高渗糖脱水后用冰冻切片机制成20?m系列组织切片,然后分别用5-HT及HA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艾灸后皮肤组织中5-HT和HA阳性表达明显增强,5-HT分别在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皮下组织层沿血管形成连续的增强带;HA主要集中分布在真皮层深部及皮下组织的血管旁。通过显微镜计数,艾灸后皮肤组织中5-HT和HA阳性标记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能够使阳陵泉穴区皮肤组织中5-HT和HA的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艾灸作用通路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腧穴区域皮肤组织中血管及其神经纤维的显微结构,探讨腧穴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以正常SD大鼠"太冲"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为观察区域,先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对大鼠进行灌流固定,然后取下"太冲"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分别制成20μm或40μm厚的纵向或水平组织切片,再用鬼笔环肽(Phalloidin)对血管结构进行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组织切片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复染,最后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对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太冲"穴区的皮肤组织中,观察到由Phalloidin标记的多种形态的血管样结构,其中真皮浅层以细小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球为主,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以较粗的血管及其细小分支为主,同时观察到CGRP阳性神经纤维与细的血管伴行或环绕在粗的血管周围。从皮下组织到表皮层,血管和神经纤维共存并构成了一个立体网状结构。结论:本研究从微观角度表明在"太冲"穴区皮肤组织中存在由不同形态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虽然这种结构不是穴区所独有,但是这些结果为深入分析腧穴的显微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5只正常实验大鼠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灌流后取下"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制成20μm厚组织切片,经CGR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用鬼笔环肽和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进行组织化学复染,再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以及DAPI标记的细胞核在这3个穴区的分布情况。结果:在"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组织中看到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主要集中在血管样结构周围,其数量和长度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01)。微细血管样结构在这3个穴区的分布也有依次减少的趋势。结论: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是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成分,其数量从肢体远端穴区到近端穴区依次减少。这一形态学结果提示针刺肢体远端的穴位可能获得更强的针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后大鼠皮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肥大细胞(mast cell,MC)分布,探讨电针刺激后穴区血管ICAM-1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MC活性的关系。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25min。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两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ICAM-1mRNA的表达;同时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蓝复染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MC的分布。结果:电针组"足三里"穴区组织ICAM-1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穴区组织MC数和MC脱颗粒率均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正常大鼠穴区组织血管内皮ICAM-1mRNA的表达,ICAM-1对电针促进肥大细胞向穴区迁移、聚集具有一定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清素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特定细胞上的表达,探讨腧穴之间组织学上的差异。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选取其后肢"内庭""足三里"和"伏兔"为代表穴区。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每个穴区局部组织进行染色,所选用的抗体和生物学标记物包括血清素、鬼笔环肽、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的穴区组织进行观察,并分析血清素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血清素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穴区的真皮和皮下组织,在真皮浅层接近表皮的部位呈扁平或不规则形,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而且集中分布在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周围,在CGRP阳性神经纤维周围亦有大量分布。血清素阳性细胞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 01)。结论:皮肤血清素阳性细胞是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成分,而且依穴区所在部位的不同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提示针刺对血清素发挥调节作用的强弱可能与选取腧穴所在部位血清素阳性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脑出血大鼠海马结构中的表达,探讨电针"水沟"穴对脑出血大鼠脑血管神经调节物质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它各组均采用胶原酶Ⅶ诱发大鼠脑区尾壳核出血模型;电针组取"水沟"穴治疗,采用连续波,频率120次/min,强度1mA,留针30min。造模麻醉清醒后立即针刺1次,以后每隔24h针刺1次,3d后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NPY和CGRP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脑出血后3d,海马组织NPY免疫阳性细胞呈现高于正常组的强阳性反应(P<0.01),胞质和突起浓染呈棕褐色;而CGRP呈弱阳性反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NPY阳性细胞分布较稀疏,阳性反应的平均吸光度值较正常组、模型组明显减小(P<0.01);CGRP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则较正常组和模型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能够抑制大鼠脑内NPY过度表达,上调CGRP的表达,其作用可能会降低NPY的缩血管功能,增强CGRP的扩血管功能,改善脑出血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紊乱,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在脑出血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动态表达,探讨电针水沟穴对脑出血大鼠脑血管神经调节物质NPY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青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3、24、72h组、电针3、24、72h组,每组各10只。采用胶原酶Ⅶ诱发的大鼠尾壳核出血模型;电针组取水沟穴治疗,用连续波,频率120次/min,强度1mA,留针30min。造模麻醉醒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24h再针刺1次。根据Bederson神经体征评分法进行综合等级评分,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皮层组织NPY的动态表达。结果 (1)造模麻醉醒后电针治疗组的神经缺损体征综合评分略高于模型组。3d后,电针治疗组神经缺损体征综合评分与模型组及电针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2)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和内皮细胞有少量的NPY阳性表达;脑出血后3h大鼠大脑皮层NPY的阳性表达开始增高,24h呈最高峰,胞浆和突起浓染呈棕褐色,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质中有棕色颗粒,72h时有所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电针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和内皮细胞的NPY阳性表达,也于3h开始表达,于24h表达较高,72h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电针水沟穴能有效抑制脑出血后3、24、72h时大脑皮质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NPY的表达增强,改善脑出血大鼠的行为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环跳"穴不同组织(神经干与肌肉层)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与c-jun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探讨"环跳"穴深刺或浅刺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跳浅刺组、环跳深刺组,每组12只。采用横断法复制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电针"环跳"穴治疗,深刺组针刺触及神经干,以大鼠下肢出现瞬间抽动为度;浅刺组针刺非神经干肌肉层,以穴区肌肉出现轻微颤动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L4-L5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L4-L5脊髓磷酸化JNK(p-JNK)和磷酸化c-jun(p-c-jun)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出现肿胀、变性凋亡,经电针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减少,环跳深刺组L4-L5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浅刺组。模型组L4-L5脊髓p-JNK和p-c-jun表达升高,经电针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1),且环跳深刺组p-JNK和p-c-jun表达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环跳浅刺组(P0.01)。结论: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电针刺激"环跳"穴不同组织可以不同程度下调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p-JNK和p-c-jun表达水平,抑制JN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保护神经元细胞,这可能是环跳穴深刺触及神经干疗效优于浅刺非神经干肌肉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与天灸对肝纤维化(HF)大鼠肝俞穴区皮肤肥大细胞(MCs)的影响差异。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天灸组,每组7只。腹腔注射CCl4制备HF模型,第3周起,电针组、天灸组分别予肝俞穴电针刺激、斑蝥贴敷,共4周。治疗结束次日,取左侧肝俞穴区备皮,甲苯胺蓝染色,分层次观察MCs及其脱颗粒情况。结果:穴区MCs总数及其脱颗粒数(率):1MCs总数:模型组与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异,电针组和天灸组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电针组与天灸组间无显著差异;2MCs脱颗粒数:模型组与正常组、电针组与模型组间无显著差异,天灸组较模型组、电针组显著增多(P0.01或P0.05);3MCs脱颗粒率:模型组、电针组和天灸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穴区皮肤各层MCs分布:1组内比较:各组皮下组织层、真皮网状层MCs总数,正常组、模型组皮下组织层、真皮网状层MCs脱颗粒数,电针组皮下组织层和天灸组真皮网状层脱颗粒数均显著高于真皮乳头层(P0.05或P0.01);正常组、模型组皮下组织层MCs总数、电针皮下组织层MCs总数和脱颗粒数均显著高于真皮网状层(P0.01),天灸组真皮网状层脱颗粒数显著高于皮下组织层(P0.01)。2组间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各层MCs总数、脱颗粒数分布无明显差异;真皮乳头层与真皮网状层:天灸组此两层MCs总数、脱颗粒数均较模型组、电针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皮下组织层:MCs总数电针组、天灸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电针组与天灸组间无显著差异;MCs脱颗粒数电针组、天灸组较模型组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电针组较正常组、天灸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电针与天灸对穴区MCs均有募集、激活作用,天灸作用更为显著;电针与天灸可引起穴区皮肤MCs的趋向性分布,电针主要集中在皮下组织层,天灸为真皮乳头层和真皮网状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眼针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5-HT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D-IBS模型组和眼针组3组。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方法建立D-IBS模型并进行眼针治疗。采用ELISA测定血清和结肠5-HT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5-HT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5-HT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D-IBS模型组比较,眼针组血清和结肠5-HT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5-HT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眼针能够调控D-IBS模型大鼠结肠5-HT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P物质(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心包经五输穴中井、荥、输、经、合每个腧穴局部皮肤中的显微结构特征,揭示不同腧穴之间神经支配的差异。方法:将6只正常大鼠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灌流后取下"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制成20μm厚的矢状切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其中SP标记神经纤维,鬼笔环肽用于标记皮肤的各层组织以及血管样结构,然后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对所标记的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从整体显微结构上看,SP主要标记的是皮肤组织中的细神经纤维。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浅层的表皮和真皮层以游离的单纤维方式存在,在深层的皮下组织中则以神经纤维束的方式存在。通过计数大鼠心包经五输穴各穴区浅层中游离神经纤维的数量和长度,观察到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中冲"和"劳宫"穴区之间的分布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陵""间使""曲泽"各穴区之间的分布密度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前面2个穴中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它们在后面3个穴中的分布密度(P0.01)。同时,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多与血管样结构伴行。结论:本研究表明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大鼠心包经五输穴各穴区皮肤中的分布密度从肢体远端到近端呈减少的趋势,从神经纤维的数量上反映出了不同穴区神经支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头皮丛刺对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证明头皮丛刺对焦虑症的治疗作用,并且通过分析头皮丛刺对焦虑模型大鼠的血浆和下丘脑中CRH、ACTH、CORT水平表达的影响,讨论头皮丛刺对焦虑模型小鼠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头皮丛刺组。采用不可预知的应激性刺激法进行焦虑症大鼠模型复制。分组后头皮丛刺组针刺大鼠百会穴、神庭穴、四神聪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14天。行为学测定: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大鼠的焦虑行为轻重;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测下丘脑CRH、ACTH、CORT、NPY含量; RT-PCR法检测NPY受体Y1 mRNA、Y5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开臂次数(OE)占进入两臂区停留总次数的百分比(OE%)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头皮丛刺组的OE%值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浆和下丘脑中CRH、ACTH、CORT浓度以及下丘脑NPY浓度明显变化;与模型组对比,头皮丛刺组大鼠血浆和下丘脑中CRH、ACTH、CORT的浓度以及下丘脑NPN浓度明显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内的NPY受体Y1mRNA、Y5mRNA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对比,头皮丛刺组大鼠下丘脑中NPY受体Y1 mRNA、Y5 mRNA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头皮丛刺对焦虑症有治疗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作用于HPA轴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顺铂注射引起的恶心呕吐大鼠脑干5-HT含量的影响,探索针刺缓解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及针刺组大鼠腹腔注射顺铂(6 mg/kg),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等比例生理盐水。针刺组在顺铂注射前3 d,注射当日及注射后2 d(共6次)选取中脘穴及单侧内关穴进行电针。对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予以假电针治疗。末次干预后取材,分别用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脑干5-HT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法显示,模型组大鼠脑内5-HT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针刺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高效液相法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脑内5-H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中脘"及"内关"穴可以抑制"恶心呕吐"模型大鼠中枢5-HT的过度释放,这可能是针刺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大鼠后三里穴施灸局部的温通效应及生物学基础。方法:以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后三里穴为观察对象,运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温和灸热刺激下,后三里穴局部皮肤形态结构以及皮肤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变化。结果:温和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后三里穴局部皮肤组织形态结构明显发生变化,角化层极薄或消失,表皮层断裂不完整,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施灸后穴位局部皮肤CGRP较多表达在真皮层结缔组织,SP较多表达在毛囊,VIP较多表达在真皮层结缔组织以及表皮中。结论:温和灸热刺激可以改变后三里穴局部形态结构、影响后三里穴局部皮肤中CGRP、SP、VIP的分布表达,这些效应可能与艾灸以温促通的生物学基础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肾排毒合剂改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作用机理.方法: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肾衰竭组和肾衰竭补肾排毒合剂治疗组,并取大鼠脂肪、肾、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瘦素(Leptin)、瘦素受体(Ob-R)和神经肽Y(NPY)的蛋白表达.结果:慢性肾衰后脂肪组织Leptin蛋白表达增强;肾脏Ob-R的表达降低;下丘脑组织Ob-R表达增强,NPY的表达降低.慢性肾衰大鼠用补肾排毒合剂灌胃后,对脂肪组织Leptin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肾组织Ob-R表达明显增强;下丘脑组织Ob-R表达减弱,NPY的表达增强.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存在瘦素-神经内分泌轴异常,补肾排毒合剂可能通过调节Leptin、Ob-R及NPY的活性而改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长春瑞滨外渗性皮肤损伤的理想实验模型,在此动物模型上研究复脉膏外敷对外渗性损伤皮肤中EGFR的影响,以探讨复脉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复脉膏组、50%硫酸镁组,21只/组,建立实验模型。两组大鼠左侧损伤处分别予复脉膏外敷、50%硫酸镁湿敷;右侧予生理盐水外敷作为对照组。在损伤后第1、4、7、11、14、18天,分别随机取3只大鼠,切除损伤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固定标本,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标记及图像分析方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胞膜及胞浆中。复脉膏外敷较硫酸镁湿敷及生理盐水外涂能更早更强刺激长春瑞滨外渗性损伤皮肤中EGFR的阳性表达(P0.05)。结论:复脉膏外敷于损伤皮肤后能显著促进EGFR的快速增加来促进肉芽组织及鳞状上皮的生成,进而促进损伤皮肤的愈合。因此,复脉膏可以用于防治化疗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表穴区贴敷青鹏膏剂后,大鼠穴区内肥大细胞(MCs)的分布以及数量和脱颗粒的变化,了解穴位贴敷对皮肤组织的影响,研究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机理。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电针组(B组)和青鹏膏剂贴敷组(C组),每组10只。干预组动物给予青鹏膏剂贴敷或电针刺激7 d后,分别取3组动物的"大椎"穴区皮肤组织块做冰冻切片,经亚铁氯化铜法示乙酰胆碱酯酶并甲苯胺兰复染,比较3组"大椎"穴区组织MCs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的差异,研究穴区内MCs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各组"大椎"穴区真皮、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中都分布着大小、数量不等的MCs,以皮下组织层分布最为广泛,多沿神经或血管分布。与A组比较,青鹏膏剂贴敷组穴区组织局部MCs数量及脱颗粒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鹏膏剂穴位贴敷能够明显引起皮肤组织内MCs数量增多及脱颗粒,有促聚集作用,是穴位贴敷与经络、药物协同增效的可能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施灸赫依三穴对PCPA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干组织中5-H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正常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安定组、顶会穴组、赫依穴组和黑白际穴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1 mL/100 g),连续注射2 d制造大鼠失眠模型。成功造模后进行干预:正常组常规喂养;模型组每天抓取固定1次,常规喂养;安定组灌胃安定(地西泮)注射液(0.92mg/kg),1次/d,连续灌胃7 d;顶会穴组施灸顶会穴、赫依穴组施灸赫依穴、黑白际穴组施灸黑白际穴,每日施灸1次,每次5 min,连续施灸7 d。通过转棒平衡实验观察对比各组大鼠棒上停留时间,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LC-MS/MS)检测大鼠脑干5-HT的含量。结果 1)转棒平衡实验:模型组大鼠在转棒上维持时间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与模型组比较,安定组、赫依穴组、顶会穴组、黑白际穴组大鼠在转棒上维持的时间大于模型组(P 0.05)。2)大鼠脑干中5-HT的含量:模型组大鼠脑干中5-HT的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安定组、赫依穴组、顶会穴组大鼠脑干中5-HT含量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5),黑白际穴组脑干5-H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施灸赫依穴和顶会穴可通过提高脑干组织5-HT的含量,从而使大脑兴奋性降低,起到改善睡眠作用。施灸黑白际穴对大鼠脑干中5-HT含量无影响,其原因可能与不同穴位所分布的5-HT含量与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神经肽Y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测针刺对STZ所导致的糖尿病大鼠下丘脑NPY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 3只,1 3只为正常对照,另30只行链脲左菌素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胰俞”“足三里”“关元”) ,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取脑,运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下丘脑NPY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STZ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NPY阳性纤维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多,下丘脑外侧区NPYmRNA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多(P <0 .0 5 ) ,针刺治疗后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NPY阳性纤维及下丘脑外侧区NPYmRNA表达明显减少(P <0 .0 5 )。结论:针刺可以降低STZ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增多的NPY的合成及其含量,这可能是针刺改善糖尿病能量代谢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大鼠血清、下丘脑中5 - HT含量以及胃、肠、脑组织5-HT表达的影响,研究足三里穴与胃特异性机制.方法:按随机原则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三阴交1、2组,足三里1、2组,共5组,每组8只.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液及下丘脑中5 - HT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5 - HT在胃、肠、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足三里1、2组5- H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足三里1、2组分别高于三阴交1、2组(P<0.05).胃、肠、脑组织中5- HT阳性表达IOD,足三里1、2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足三里组高于三阴交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正常大鼠血清及组织中5 - HT的变化,具有穴位特异性,提示足三里穴与胃之间存在相关性,为穴位脏腑相关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