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创伤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老年粗隆间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入院后经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诊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将有DVT的患者归为病例组,无DVT者归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由住院病历获得,包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受伤相关数据和入院实验室检验结果。采用单因素χ2或Student-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的差异性,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6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5(18.6%)例患者诊断含有DVT;其中75(60.0%)例为远端型,37(29.6%)例为近端型,13(10.4%)例为混合型DVT。74.4%(93/125)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6.8%(11/125)发生于双侧肢体,8.8%(21/125)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D-二聚体升高(>1.73 mg/L)、红细胞(RBC)减少(男,<4*1012/L;女,<3.5*1012/L)、周围血管病史、超重和肥胖(以正常BMI为参考)是DVT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7.4%。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这些流行病学数据有助于预测血栓发生、危险评估及针对性术前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 046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合并症、骨折至确诊DVT时间、入院时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肥胖、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脊髓损伤;入院时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包括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肌酐(creatinine,Cre),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根据患者入院后至手术前下肢静脉超声结果是否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总结我院治疗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162人工假体置换病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122例,全髋置换40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结果3例完全再通,5例有不同程度的再通,无一例发生肺梗死。结论除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凝固性增加是主要原因外,手术时过度内收及内外旋患肢、过度屈曲髋关节及膝关节、手术野牵拉过度、手术后髋部肿胀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中的小心操作及术后引流也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很高,有向近端进展的风险,从而增加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至死亡的风险。目前关于创伤性下肢骨折(traumatic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TLEF)后DVT的研究较少,其预防和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文献报道DVT的发生率差异很大,与多个因素有关,如性别、基础疾病、骨折部位、骨折、软组织和血管等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受伤后干预措施,如受伤后肢体制动时间、预防血栓方案的实施时机和用药量等;另外手术相关因素,如止血带的使用、手术时间的延长和从受伤到手术的延迟也可影响DVT的发生。在临床中,低分子肝素是最常用的预防性药物,关于其用量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华法林、乙酰水杨酸和利伐沙班等也常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但在药物种类的选择方面仍缺乏明确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27-203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概率及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入我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23例,按其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别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骨折类型、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肿瘤、老年痴呆、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脂血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评估患者的内科基础状况。[结果]本研究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概率为10.84%。经单因素对比分析显示DVT组患者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和CCI评分明显高于无DVT组,并且具有更高的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患病率(P<0.05)。进一步对差异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以及CCI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具有较高的下肢DVT发生率,因此在术前均需对下肢DVT进行筛查;并且对术前等待时间较长、合并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CCI较高的患者应特别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8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7)和对照组(n=91)。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情况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合并症情况、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血小板(PLT)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前CRP水平升高、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恶性肿瘤切除术均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术前CRP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手术类型均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  相似文献   

7.
冯泉  李杰  薛汉中  孙亮  杨娜  田丁  何晓  张堃 《骨科》2020,11(6):541-546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35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2例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的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术后都常规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嘱咐病人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至术后35 d,记录术后35 d复查时双下肢DVT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5 d门诊复查双下肢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身体质量指数、合并其他骨折、合并内科疾病、术后的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对上诉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病人出院后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402例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发生DVT的有56例(13.9%),其中2例(0.50%)发生肺栓塞,2例均合并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在术后3周,1例在术后4周发生致死性肺栓塞。周围型52例,单纯中央型0例,混合型4例。膝关节以近的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5.5%(36/232),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3.8%(8/58),膝关节以远骨折病人DVT发生率10.7%(12/112)。两组间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出院时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207,95% CI(2.007,8.553),P=0.009]、合并其他骨折[OR=7.111,95% CI(2.297,22.011),P<0.001]、术后住院时间<7 d[OR=1.448,95% CI(1.225,1.718),P=0.020]、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OR=1.355,95% CI(0.892,12.626),P=0.027]是出院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出院前常规使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出院后嘱咐病人口服利伐沙班35 d,但是出院时没有DVT的下肢骨折病人术后35 d仍有发生DVT的可能(13.9%),严重者还会发生肺栓塞,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时D-二聚体是出院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216例,依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29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33例,占15.3%,其中有症状者3例,均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占全部患者数的1.4%,非DVT组183例。单因素x~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是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的患者脊椎融合术后早期更容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56例患者作为DVT组,根据DVT组患者1:2的性别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112例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偏高、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偏高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241.145 ml、术后D-D水平≥495.370μg/L、术后FIB水平≥4.580 g/L、术后卧床时间≥3.175 d、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35.495 g/L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D水平偏高、术后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对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平均年龄70岁以上,X线平片Singh指数在Ⅱ~Ⅳ度),均给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8个月,深静脉血栓症状全部缓解,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1.4分,术后提高到88.4分,其中优2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2%(37/41).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确保股骨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锻炼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8月~2006年8月收治的350例骨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LDVT者38例,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项单因素相关分析中有9项有显著性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4周内有手术史以及有外伤史。结论对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骨科住院患者,应警惕LDVT发生,如有D-二聚体测定阳性等危险因素应予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影响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02髋臼骨折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并对11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髋臼骨折术后发生DVT有18例,DVT发生率为17.65%(18/102).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6个,其中年龄、肥胖、静脉曲张及手术方式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4.075、7.803、46.176和4.251倍(P<0.05);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减少到0.121和0.114倍(P<0.01).结论 年龄和肥胖是人工关节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则是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髋臼骨折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恶性肿瘤行保肢治疗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因素、预防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各类下肢恶性肿瘤行保肢治疗手术的病例资料,研究该类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的风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结果本组下肢恶性肿瘤病例行保肢治疗手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为20.2%,经治疗DVT患者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肢恶性肿瘤行保肢治疗手术后有较多发生深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与治疗以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减轻其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唐帅  王冰一  范磊  李晓彬  高强  彭强  曹志明  刘涛 《骨科》2022,13(6):511-515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我院采用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5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机器人导航下FNS治疗(机器人组),30例采用常规人工FNS治疗(人工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81.0±9.2) min,少于人工组(86.7±12.0) 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分别为(25.5±7.5) mL、(16.4±2.8)次,均少于人工组的(37.3±11.3) mL、(20.1±3.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为100%,人工组为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7,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下FNS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精准、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4170例,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4170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03例(4.87%),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500μg/L、全身麻醉、手术时间〉3 h和术后5 d内没有下床活动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分析(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85例(67.5%),良好34例(27.0%),进步5例(4.0%),无效2例(1.6%),总有效率为98.4%(124/12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手术过程中创伤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记录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麻醉手术室实施手术的创伤骨折患者106例,其中男68例,女38例;年龄18~83岁,平均(43.11±17.97)岁。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慢性疾病、骨折部位、术前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术中麻醉方式、手术时间、输入红细胞量、输入血浆量、血液回收量、止血带使用时间、止血带压力、手术体位、内植物类型、出血量、补液量、抗生素使用、手术切口类型,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部位、术前红细胞计数、术中麻醉方式、出血量、补液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下肢骨折(P=0.044,OR=6.552,95%CI为1.051~40.857)、术前红细胞计数偏高(P=0.006,OR=14.259,95%CI为2.118~96.018)、椎管内麻醉(P=0.010,OR=7.292,95%CI为1.612~32.989)、全身麻醉(P=0.006,OR=8.034,95%CI为1.799~35.875)进入回归模型。结论创伤骨折患者下肢骨折、术前红细胞计数偏高、术中采取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是导致深静脉血栓风险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经股静脉切开行下肢深静脉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易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易行性。方法2003年6月~2006年8月对43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急诊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行股静脉切开下肢深静脉取栓术,术后辅以抗凝、区域性溶栓。结果手术时间55~115 min,平均92.6 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84.6 ml,仅4例接受输血。术中5例发生一过性血压波动,很快恢复。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术后5例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均1周内愈合;1例老年患者卧床性肺炎,治疗后痊愈;无其他片发症发生。术后患肢肿痛缓解迅速,双下肢周径差值分别由术前的5.5 cm(中位数,膝上)、4.0 cm(中位数,小腿)降为1.5 cm(Z=-5.345,P=0.000)、1.0 cm(Z=-5.461,P=0.000)。32例随访6个月,未见血栓复发。结论经股静脉切开深静脉取栓术操作易行,安全,术后早期症状缓解明显。对于急性期累及髂股静脉的较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考虑手术取栓。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pre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fter hip fractures in Korea.

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e enrolled 152 Korean geriatric patients who had suffered hip fractures due to a simple fall and were hospitalized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December 2013. There were 52 male and 100 female patients, and their mean age was 78.2 years. There were 96 trochanteric fractures and 56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for DVT: 26 by ultrasonography and 126 by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 The patients having DVT underwent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nsertion before the surgical intervention.

Results

Preoperatively,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any signs or symptoms of DVT; however, 4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as having asymptomatic DVT.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DVT was 2.6% (4/152). The mean time to arrival at emergency room after injury was 32.6 hours. Mean time elapsed to undergo surgery after hospitalization was 24.9 hours. The average time to hospitalization after injury was 237 hours for patients with DVT versus 27.5 hours for patients without DVT. DVT developed within 72 hours in two of the 137 patients (1.4%) and after 72 hours in two of the remaining 15 patients (13.3%) hospitalized.

Conclusions

While the preoperative incidence of DVT after hip fractures was relatively low (2.6%) in the Korean geriatric population, we confirmed that getting no treatment within 72 hours after injury in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DVT. Thus, we conclude from this study that a workup for DV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cases where admission or surgery has been delayed for more than 72 hours after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