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影响。方法:将212例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6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验组于产后6h定时给予乳房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泌乳始动率、血清泌乳素水平、泌乳量以及乳房肿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提前、血清泌乳素水平增高、泌乳量增多、乳房肿胀的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可使乳房肿胀发生率降低,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乳房护理干预用于母婴分离产妇促进泌乳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房护理干预用于母婴分离产妇促进泌乳的效果。方法将新生儿因各种原因转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的1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产后第1天采用热敷、按摩和挤奶进行乳房干预;对照组产后第1天仅行健康教育,待乳房肿胀再给予乳房护理。观察2组产妇产后第2天乳房肿胀、第4天泌乳及第1,2,3,4天泌乳量等情况。结果试验组产妇产后第4天乳房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2天泌乳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2,3,4天泌乳量均较对照组多(均P〈0.05)。结论对母婴分离产妇进行乳房干预可促进乳腺管通畅,减少乳房肿胀,增加泌乳量。 相似文献
3.
促泌乳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婴分离的产妇由于产后乳房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吸吮,乳房肿胀发生率较高且泌乳时间后延,回乳时间提前;加之母婴分离产妇情绪受到一定影响,担心新生儿健康等,导致过分紧张和焦虑,这些对产妇健康和母乳喂养都有影响[1].对于新生儿而言,不能得到母乳喂养,易导致黄疸、低体重和脱水等,且母乳有利于早产儿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2].为减少母婴分离产妇产后发生乳胀,增加喂养早产儿的母乳量,建立母婴联系,我科主动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促泌乳乳房护理干预,研究可行的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六步法乳房按摩促进母婴分离产妇泌乳Ⅱ期启动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产科符合入组条件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n=65)和观察组(n=63)。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的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母乳喂养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六步法乳房按摩。观察两组产妇的泌乳Ⅱ期启动时间、产后1周泌乳量及乳房胀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Ⅱ期启动时间较对照组更早,产后1周内泌乳量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总体乳房胀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时间点之间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步法乳房按摩能加快母婴分离产妇泌乳Ⅱ期的启动,有效减轻产妇乳房胀痛的疼痛程度,提高泌乳量,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房护理干预对产后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2月我科母婴分离产妇180例纳入本研究,按照开展乳房护理干预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90例。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1月)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2012年2月~2013年2月)给予乳房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量、泌乳开始时间和乳房硬度。结果干预后实验组产妇产后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泌乳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乳房硬度I°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给予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干预,对于产妇产后正常泌乳和母乳喂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母婴分离的产妇由于产后乳房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吸吮,乳房肿胀发生率较高且泌乳时间后延,回乳时间提前;加之母婴分离产妇情绪受到一定影响,担心新生儿健康等,导致过分紧张和焦虑,这些对产妇健康和母乳喂养都有影响。对于新生儿而言,不能得到母乳喂养.易导致黄疸、低体重和脱水等,且母乳有利于早产儿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为减少母婴分离产妇产后发生乳胀,增加喂养早产儿的母乳量,建立母婴联系,我科主动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促泌乳乳房护理干预,研究可行的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母婴分离的产妇实施乳房护理干预促进泌乳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母婴分离的产妇行乳房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新生儿转至NICU的剖宫产产妇1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在产后第1d通过热敷、按摩和挤奶进行乳房干预;对照组仅行健康教育,待乳房肿胀再给予乳房护理。观察对比两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泌乳及泌乳量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2d的泌乳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也说明了泌乳时间提前了。实验组产妇产后4d内乳房肿胀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产妇产后第1d泌乳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第2、3、4d的泌乳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对母婴分离的产妇进行乳房干预可促进乳腺管通畅,减少乳房肿胀,使泌乳时间提前及泌乳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促进母要分离产妇持续泌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 2012年1月在我院分娩且因各种原因新生儿转入儿科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115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模拟早吸吮,热敷、按摩乳房,模拟按需哺乳,每隔2~3h用吸奶器吸奶或用手挤奶,适时送到病房喂哺婴儿.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1,2,3,4d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产后4d内,观察组产妇乳房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42d时随访,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乳房肿胀率,增加产妇喂奶的信心,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减轻产后乳房腹痛及促进泌乳的效果。方法将128例产妇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分娩后6h开始接受早期定时乳房护理。比较两组产后乳房胀痛程度、硬度及乳汁分泌情况的差别。结果观察组产后乳房胀痛分级0~Ⅰ级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硬度Ⅰ°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4~72h乳汁分泌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可减轻产妇产后乳房胀痛、促进乳汁分泌,满足婴儿哺乳需要。 相似文献
11.
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促进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乳房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记录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 ;产后24h、48h、72h的泌乳量 ;产后2d、3d、4d的乳房肿胀硬度以及产后第5天纯母乳喂养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 P<0 .05 );观察组产后24 h、48 h、72 h的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产后第5天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基于常规乳房护理的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可增加乳汁分泌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对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正常泌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母婴分离的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收治的产妇纳入对照组,2021年收治的产妇纳入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母婴喂养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两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和认知程度、初次泌乳时间和平均泌乳量、产褥期并发症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认知程度(包括采乳知识、技能、舒适度)评分均明显增加,初次泌乳时间提前,平均泌乳量增加,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护理质量满意度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对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正常泌乳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改善母乳喂养观念,提升泌乳认知,降低产褥期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基于新生儿吸吮特点的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模式,评价其临床实践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00例,观察其吸吮母乳的特点,统计吸吮的时间、频次、间隔时间、24 h母乳喂养次数等,构建新型护理模式.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人工按摩、吸奶器及乳房修护治疗仪在产后乳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306例发生泌乳困难的产妇随机分为A、B、C 三组各102例,A组产妇应用人工按摩对产后乳房进行护理,B组产妇应用吸奶器对产后乳房进行护理,C组产妇应用便携式乳房修护治疗仪对产后乳房进行护理.观察三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乳腺炎发病率、母乳喂养率等指标.结果:出院时A组发生乳房胀痛率为23.53%,B组为21.57%,C组为8.82%,C组乳房胀痛率明显低于A、B组(P<0.05);C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显著早于A、B组(P<0.05);C组产妇复诊时乳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便携式乳房修护治疗仪操作简单、安全舒适,便于长期护理,可作为产后乳房护理方式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光离叠波治疗仪按摩对产妇泌乳的效果。方法将4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0例,两组产妇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光离叠波治疗仪对产妇双侧乳房及腰骶部进行按摩。比较两组产妇泌乳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泌乳量较对照组充足、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均P 〈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光离叠波治疗仪按摩可明显促进产妇泌乳,可增加乳汁分泌量,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7.
全自动乳腺容积扫描鉴别诊断乳腺肿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自动乳腺容积扫描(ABVS)鉴别诊断乳腺肿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乳腺肿块患者共174个病灶的术前ABVS和传统手持探头超声(HHUS)图像特征,将肿块分为良性、可能良性、不能确定、可能恶性和恶性5级,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二者的诊断效果,并对乳腺肿块ABVS冠状面“汇聚征”和“高回声边界”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ABVS分级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0.927)大于HHUS(0.903)(Z=2.256,P =0.024).ABVS冠状面“汇聚征”诊断乳腺肿块恶性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阴性预测值为0;“高回声边界”诊断乳腺肿块良性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和94.51%.结论 ABVS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冠状面乳腺肿块“汇聚征”和“高回声边界”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ABVS)测量乳腺肿块大小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东阳市人民医院行常规超声及ABVS检查,并经乳腺外科手术获得最终病理诊断的59例患者62个乳腺肿块,比较分析常规超声,ABVS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62个乳腺肿块中恶性肿块21个,良性肿块41个。ABVS测量良性与恶性肿块大小,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61、0.262,P =0.078、0.794)。常规超声测量良性肿块大小,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35,P =0.053);但常规超声对恶性肿块的测量值明显小于病理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43,P=0.000)。常规超声及ABVS对良性与恶性肿块的测量值均与术后病理测量值呈正相关(r=0.935、0.964,r=0.870、0.964),但ABVS的相关系数均高于常规超声的相关系数。 结论ABVS较常规超声可准确评估乳腺肿块的大小,尤其对乳腺恶性肿块的测量值更接近病理测量值。 相似文献
19.
采集母乳在NICU中的实施及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集母乳对无法获得直接母乳喂养的早产儿的喂养效果。方法将2013年1-12月入住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分为早产儿配方乳组;2014年1-12月入住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分为母乳喂养组,通过采集母乳的方式对早产儿进行喂养。同时对两种喂养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采集母乳的实施,使早产儿的产妇在母婴分离时的母乳喂养率从原来的58%提高到94%;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由原来的35%降低到16%;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由原来的11%降低到1%;产妇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提高到96%。结论采集母乳提高了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降低了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