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右桡动脉应用Tiger I导管和左、右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①对象:选择2007-04/1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00例,男123例,女77例,平均年龄(58±8)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②方法:两组均采用经右桡动脉径路,一组用6F Judkins L (JL) 3.5、Judkins R (JR) 3.5造影导管(美国Cordis公司生产)作为首选导管,如大小不适合可换用6FJL4.0、JR4.0或别的造影导管;另一组用Tiger I导管(日本Terumo公司生产),如左冠状动脉或右冠状动脉插管不能成功或不能满意到位均视为Tiger I导管插管失败,需换用左或右Judkins导管或别的造影导管。每例患者导管均必须满意到达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并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否则计为插管失败。③评估:观察各组中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造影时间、曝光时间、造影剂的用量、造影术中和导管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费用。 结果:①经右桡动脉用Tiger I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是94%,Judkins导管成功率100%(P < 0.05)。②造影时间:Judkins导管(318.3±47.9)s、Tiger I导管(318.5±49.0)s(P > 0.05)。③曝光时间:Judkins导管(1.8±0.9)min、Tiger I导管(1.9±0.6)min(P > 0.05)。④造影剂的用量:Judkins导管(42.6±6.4)mL、Tiger I导管(34.2±5.0)mL(P < 0.05)。⑤造影术中和导管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0。⑥Judkins导管费用(530.4±51.2)元、Tiger I导管费用(260±0)元。⑦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采用Tiger I导管与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未出现血小板异常、局部炎症、全身不适等反应。 结论:Tiger I导管在经右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未发现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在造影成功率方面Judkins导管优于Tiger I导管;在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导管费用方面Tiger I导管优于Judkins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Staple钉技术能对脊柱骨骼生长方向进行三维调控从而矫正脊柱畸形。通过观察镍钛合金记忆加压钉置入山羊胸椎实验节段的Cobb角变化,探讨加压钉对脊柱生长调控的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7-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骨科研究所完成。幼年雌性山羊19只随机分为3组,长钉组7只,短钉组7只,空白对照组5只。长钉组和短钉组通过前路手术在胸椎置入记忆加压长钉(7 mm齿深)、短钉(4 mm齿深),空白对照组不实施干预。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X射线平片检查,使用量角器测量山羊侧位平片上脊柱的Cobb角。 结果:①实验过程中长钉组1只发生上呼吸系统感染,死于术后痰液窒息,短钉组1只死于术中出血过多,空白对照组1只免疫预防时死于过敏反应。进入结果分析长钉组6只,短钉组6只,空白对照组4只。②手术前后短钉组的T4~9节段Cobb角变化为(8.04±0.69)°,长钉组为(11.35±4.5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1059)。③将长钉组与短钉组合并为实验组,实验组术前T4~9节段Cobb角度为(0.50±7.18)°,术后为(10.75±6.7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空白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T4~9节段Cobb角度为(-10.25±1.26)°,实验结束时为(-10.75±1.50)°。实验结束时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7)。 结论:正前方置入记忆合金加压钉可以控制山羊胸椎的生长方向造成后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膜部囊袋型多出口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总结其技术难点和治疗策略的选择。 方法:20例膜部囊袋型室缺患者,左前斜位45°~60°加头位20°~25°行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左室面入口直径7~21(10.9±5.2)mm,右室面均有2个或2个以上出口,最大出口直径3~10(4.8±2.9)mm。根据经胸超声和造影的结果判断囊袋的大小、形态、位置、囊袋组织粘连程度、稳固性,植入不同类型小腰大边型堵闭器,封堵器直径为5~14(4.6±2.8)mm。封堵15 min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胸超声,观察堵闭即刻效果。术后住院5~7 d,术后1,3,6, 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服用拜阿司匹林片6个月。 结果:20例患者17例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左室面入口封堵成功,2例采用对称性封堵成功,1例失败。术中堵闭后均未影响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功能。术中出现左束支传导阻碍滞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经用激素治疗,1周内均恢复。6个月后心超声复查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结论:对膜部囊袋型多出口室缺使用国产小腰大边型堵闭器堵闭安全可靠,疗效肯定。技术的关键根据囊袋的大小,形态、牢固性、出口方向、入口大小、主动脉侧残端大小确定封堵部位和选择合适的堵闭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内固定置钉的一次成功率,利用辅助检查资料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制定简单、实用的个性化方案。 方法:选择2002-01/2006-09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骨科患者31例。术中采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根据寰枢椎椎弓根X射线-CT个体化测量的结果,确定进钉点、入钉的角度,选择直径及长度合适的椎弓根螺钉置入。寰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 枢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进钉角度(25.00±3.00)°。 结果:①对31例患者置入124枚椎弓根螺钉,1次置钉成功122枚螺钉,正确率为98.39%,有2枚因内倾角偏差不够,穿破椎弓根的外侧骨皮质而改为2次定位。②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③所有患者X射线片显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的脊髓位置关系良好。④平均随访10.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材料反应。⑤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 结论:X射线-CT个性化设计方案可提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适宜方向、角度的牵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选择性血管造影被公认为是确定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虽为无创性检查,却存在检查时间较长、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具有一定侵袭性等不足。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对不同牵引方向和牵引角度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参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40例,根据解剖学角度按病变部位(上颈段病变、下颈段病变、混合型)和牵引方式、角度(坐位前倾分1°~10°、11°~20°、21°~30°组,坐位后伸1°~10°、11°~20°、21°~30°组,坐位中立位组)分组,以局部按摩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最窄部位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通过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测量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根据解剖部位确立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病变部位划分为上颈段(C1~C3)、下颈段(C4~C6)和混合型,这从椎骨形态和力学角度等方面为临床牵引治疗提供了指导。②确定了最佳牵引角度。即上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后伸11°~20°牵引疗效较好,下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20°牵引疗效较好,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0°疗效较好。③确立了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是指导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的简便、无创、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6.
背景: 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自体组织移植再造泪道术是临床上治疗严重道阻塞的新方法,需要积累临床应用解剖学资料。 目的:研究泪道的显微外科应用解剖,为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自体组织移植泪道再造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设计、时间及单位:2006-07/2007-06在武警总医院眼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经体积分数为10%甲醛防腐处理的成人头颅解剖标本20个,男14个,女6个,共40侧泪道的标本。 方法:沿眉弓上缘及枕骨粗隆上10 mm连线水平锯开颅盖,去除脑组织,10% 硝酸脱钙1周左右,使标本既不改变形态结构,又能用手术刀切割。正中矢状面切开面颅,切除鼻中隔,暴露鼻腔外侧壁。 主要观察指标:泪囊窝的长径和前后径,泪囊窝中1/3部在泪前嵴、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和泪后嵴的厚度,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横截面积,泪阜-鼻腔水平距、30°斜距和45°斜距,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距离,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 结果:泪囊窝的长径为(17.85±1.72) mm,泪囊窝的前后径为(6.74±1.28) mm,深度为(3.09±0.78) mm。泪囊窝中1/3部在泪前嵴、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和泪后嵴的厚度分别为(4.03±0.89),(0.61±0.36),(0.63±0.24) mm,泪前嵴最厚,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处和泪后嵴均较薄,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横截面积分别为(29.04±3.40),(26.19±2.96),(43.50±5.60) mm2,显示中段最为狭窄(P < 0.05)。泪阜-鼻腔水平距、30°斜距和45°斜距分别为(17.23±0.70),(14.51±1.72),(17.34±2.38) mm,30°斜距最短,30°斜距和45°斜距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距离为(11.86± 1.84) mm,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49.9±1.8)°(48.0°~54.0°)。 结论:泪阜到鼻腔及泪囊的距离和泪阜-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对鼻腔外侧壁造口部位选择、隧道的倾斜角度和自体移植组织长短的确定有指导意义。造骨孔应该从泪囊窝中央或中央稍偏后部起始,然后向前和下方扩大,隧道下斜45°角为最佳。全泪道再造所取移植组织的长度应大于21.22 mm。  相似文献   

7.
2003-06/2007-11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76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除常规治疗外,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未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2例,女8例,仅采用常规治疗。随访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由治疗前(43.1±5.6)%、(44.9±7.5)%增加到(54.8±4.6)%、(50.1±7.1)%;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脑钠肽水平由治疗前(696±102)、(680±93)ng/L 下降至(303±89)、(396±88)ng/L;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由(25.8±8.5)%、(26.2±6.4)%降低至(14.8±4.6)%、(20.4±7.3)%。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过程中和移植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表明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安全可行,移植后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步态分析。 方法:选择2005-11/2006-1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年龄42~82岁,平均59.2岁。男33例,平均身高(172±13) cm, 体质量(64±11) kg; 女20例,平均身高(155±11) cm, 体质量(45±1l) kg。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应用东方新锐DVMC-8801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6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 结果:置换后行走速度、步频、步长及患肢站立相均有明显改善(P < 0.01),置换后1年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置换前髋关节最大曲度为15°,后伸为8°,膝关节最大屈曲度7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5°。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为27°,后伸17°,膝关节最大屈曲度5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4°;各指标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 结论: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膝置换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准确的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的治疗手段和置换后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研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测量10例成人干颅骨标本的解剖数据;在1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蝶手术入路,用内镜对斜坡区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鞍结节中心、鞍背中心、颈动脉管、视神经管颅口和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5.62±4.23)mm、(71.50±6.21)mm、(79.02±4.97)mm、(81.04±8.02)mm、(68.39±6.42)mm、(67.96±645)mm、(91.08±5.20)mm;以鼻腔底平面为基线,与上述结构之间矢状面夹角分别为(32.09±3.90)°、(31.34±6.02)°、(35.02±4.03)°、(34.65±3.23)°、(32.01±3.02)°(36.55±5.20)°、(39.04±8.02)°;卵圆孔、破裂孔、颈内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距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3.30±1.97)mm、(10.56±2.39)mm、(25.07±2.77)mm、(16.98±1.99)mm。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在内镜下硬膜外可显露从鞍底到斜坡、枕骨大孔的中线附近结构。在硬膜下可显露基底动脉分叉、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结论 内镜下行经蝶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后-斜坡解剖结构,适用于鞍后-斜坡区病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理想的硬脑膜替代材料要求其自身具有一定的韧性与弹性。 目的:通过对经冻干辐照处理后猪硬脑膜胶原酶Ⅰ型酶解时间、最大负荷及抗张强度进行测定,验证经冻干、辐照处理过的猪硬脑膜是否符合硬脑膜移植对生物力学的要求。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实验,于2007-07/2008-06在南昌大学烧伤研究所、南昌大学-新三思公司联合力学实验室、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固体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江西天兆科技发展公司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活体猪6只,无菌条件下取新鲜猪硬脑膜。 方法:猪硬脑膜经过冲洗、预冻、冻干、60Coγ射线照射等处理,按照处理方式分成新鲜猪硬脑膜组、冻干猪硬脑膜组、辐照猪硬脑膜组及冻干+辐照猪硬脑膜组。 主要观察指标:取5 mm各组猪硬脑膜圆片用胶原酶Ⅰ型酶解计算其完全酶解时间;用EMT彩屏电子拉力试验机分别测出各组替代材料的最大负荷、抗张强度。 结果:新鲜猪硬脑膜组、冻干猪硬脑膜组、辐照猪硬脑膜组及冻干+辐照猪硬脑膜组硬脑膜胶原酶酶解时间分别为 (8.3±2.5),(7.6±1.8),(23.6±5.7) 与(21.1±5.3)min,最大负荷和抗张强度分别为(79.93±4.36),(70.50±5.97),(96.97±4.84) N和(93.59±4.61),(7.98±0.44),(7.05±0.60),(9.70±0.48)和(9.40±0.46)N/mm,与新鲜猪硬脑膜组和冻干猪硬脑膜组比较,辐照猪硬脑膜组和冻干+辐照猪硬脑膜组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辐照猪硬脑膜组及冻干+辐照猪硬脑膜组结果无明显差别(P > 0.05)。 结论:经60Coγ射线照射后的硬脑膜抗酶解能力、生物力学特性增强;辐照与冻干+辐照猪硬脑膜均能满足硬脑膜移植对其生物力学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随访资料,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并与未成功者对照分析。 方法:选择2003-06/2006-04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115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1例,稳定性心绞痛26例;男78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9±8.6)岁。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血管闭塞者。81例成功开通闭塞冠状动脉并置入支架(开通组),34例闭塞冠状动脉未开通(未开通组)。冠状动脉支架均选用美国强生cordis金属裸支架,患者对实验和治疗均知情同意。经右股动脉径路按Judkins常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行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支架置入操作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3年,观察两组的临床不良事件(死亡、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和超声心动图(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的变化。 结果:参加实验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临床随访期间,开通组的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开通组[45%,68%;31%,53%;P < 0.05]。开通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未开通组[(59.3±8.7)%,(54.5±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开通组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低于未开通组 [(48.2±5.3) mm,(53.6±6.1)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的死亡率及再梗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可改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角牵引配合纵向旋转调整腰椎生理曲度,恢复脊柱平衡对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意义。 方法:①对象:选择2005-10/2006-01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行CT明确诊断符合观察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71例。材料:三向旋角程控整复床,床面结构分为胸部固定旋转段、腰曲按摩磁热段、臀部牵引成角段;牵引力设定20~90 kg。②分组: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③干预措施:两组均采用仰卧屈膝牵引治疗20 min后配合纵向旋转继续10 min;试验组则以腰部以下床面成角20°实施,对照组采用平面牵引配合纵向旋转治疗。④采用日本整形学会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进行腰椎功能疗效评价;观察改善指数及治疗次数。 结果:7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腰椎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3.684±1.662,13.485±3.001,P < 0.05),治疗后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24.632±1.777,18.667±2.533,P < 0.01),试验组腰功能改善指数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443±0.007,0.281±0.119,P < 0.01)。 结论:成角牵引配合纵向旋转对椎间盘突出康复治疗及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90例X线脑室遗留头颅侧位片,对AC─PC线、IC线与OM线之间的夹角分别进行了测量。AC─PC线与OM线的夹角为6~13°(平均9.925±1.24°);IC线与OM线的夹角为6~13°(平均9.825±0.91°).经统计学处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证实了在扫描线与OM线呈向前开放的10°夹用时,扫描线正好与AC─PC线平行。同时也证明了IC线在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中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以往对颈椎棘突形态特征的研究多以成人为主。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棘突的形态特征。 方法:在14~19岁年龄段青少年原配完整颈椎骨标本上对棘突分叉长度、角度、出现率和分型等形态特征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并与成人干燥骨标本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青少年C2~C6棘突分叉长度分别是(7.73±1.82),(5.33±1.43),(5.62±1.57),(5.22±1.99)和(5.36±0.98) mm;分叉出现率分别是100.0%,80.0%,73.3%,80.0% 和46.7%,其中C2分叉出现率最高,C2与其他节段间的分叉出现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C7均无分叉。分叉角度从C2~C6分别是(63.07±26.00)°,(70.42±31.43)°,(84.09± 31.51)°,(46.17±16.78)°,(59.00±16.90)°。分叉末端形状多呈倒“U”或“V”字型,部分为“M”型;在棘突基本形态特征和以上基本参数上与成人标本基本一致。结果提示14~19岁青少年C2和C7的棘突形态特征其基本参数与成人相似,可作为颈部推拿、中医理疗和手术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证明,Baumann角与提携角存在显著负相关,肱骨骨折复位时通过测量Baumann角可以预测提携角,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观察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过程中测量并纠正Baumann角及三维移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效果。 方法: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其中尺偏型49例,桡偏型16例;屈曲型3 例。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测量并纠正患侧Baumann角,术中、术后应用X射线片测量与健侧Baumann角的差值,结果评估参照Flynn标准。 结果:68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6.1个月。最后1次随访,患侧Baumann角平均73.4°,健侧平均72.4°;提携角患侧平均7.7°,健侧平均9.6°,12 例提携角减少5°~10°,其中5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患侧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 (伸) 136 .5° (屈)。68例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Volkmann 挛缩。根据 Flynn评估标准,术后3 d内测量68例患儿中0°< 与健侧Baumann 角度差< 2°者46例,优良率为95.24%;2° ≤与健侧Baumann 角度差< 4°者17例,优良率为85.71%;与健侧Baumann 角度差≥ 4°者5例,优良率为20.00%。与健侧Baumann 角度差< 4°者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与健侧Baumann 角度差≥ 4°者(χ2=22.712 1,7.363 4,P < 0.05)。 结论: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整复纠正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aumann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肘内翻,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在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 目的:测量髋臼前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 材料: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由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 方法:分别测量20个半骨盆标本髋臼前、后缘到髂前下棘、髂耻隆起和耻骨结节的距离,确定和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并测量各断面上各进钉点的安全进钉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髋臼前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 结果:髋臼前缘到髂前下棘、髂耻隆起和耻骨结节的距离分别为(25.4±1.4),(11.8±0.7),(37.4±1.5) mm,后缘到髂前下棘和髂耻隆起的距离分别为(15.5±0.9),(29.1±1.6) mm。在各断面距离骨盆界线0.5 cm点、1.0 cm点和1.5 cm点上螺钉的安全进钉角度的最大值分别为(8.2±2.2)°,(14.9±3.4)°和(26.1±4.5)°。 结论:在前柱髋臼区使用钢板内固定时,可以采用3种方法避免螺钉穿入关节内。第1种方法是使用短螺钉,螺钉方向随意;第2种方法是使用长螺钉(长度5 cm)内紧贴骨盆界线进钉,方向平行于四方区;第3种方法为根据不同的进钉点选择不同的进钉角度和长度。  相似文献   

17.
叶坪  陈坚  倪磊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5):6969-6972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类型射频刀头行半月板成形术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于2005-11/2007-11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行膝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手术患者60例。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个实验组,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类型射频刀头(分别为VAPR3系统,美国DePuy公司生产;ArthroCare2000系统,美国ArthroCare公司生产)行半月板成形术。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力量锻炼,坐在床边屈膝活动,并可下床。分别于术后1,2,3 ,7d采用同一评分量表进行自觉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膝关节屈曲角度测评,评分越高,功能恢复越好。 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觉疼痛程度测定:术后四个测量点,两组自觉疼痛程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22±1.69),(6.88±2.42)分;(8.33±1.49),(8.50±1.26)分;(9.03±1.25),(8.59±1.28)分;(9.17±1.21),(9.44±1.07)分]。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术后四个测量点除第二天外,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9.4±7.25),(27.1±11.1)分;(40.1±6.89),(45.3±5.61)分(p=0.018);(47.9±6.26),(49.1±5.89)分;(53.5±5.08),(55.1±5.03)分]。③膝关节屈曲角度评分:术后四个测量点,膝关节屈曲角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50±1.86),(2.50±2.06)分;(4.50±1.86),(4.60±2.09)分;(6.33±1.64),(5.88±2.16)分;(7.83±2.87),(7.17±2.81)分]。④综合评分:术后四个测量点,综合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4.7±8.60),(41.6±11.9)分;(58.8±8.85),(64.4±8.03)分;(70.4±8.23),(71.6±8.07)分;(78.1±7.25),(79.2±6.42)分]。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类型射频刀头行半月板成形术及软骨成形术后近期各项评分差异,除第二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外,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类型射频刀头行半月板成形术,对术后主观感受和早期康复中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左侧优势血供的不同空间构型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过程、效果及术中暴露情况,并探讨与之相关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确诊为左侧优势血供前交通动脉瘤,且进行了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大脑前动脉A2段的走行方向与冠状面的位置关系,将动脉瘤分为4型:大脑前动脉与冠状面夹角<22.5°为水平型;大脑前动脉与矢状面夹角<22.5°为纵向型;右侧大脑前动脉在前且与冠状面夹角112.5°~157.5°为右前左后型;左侧大脑前动脉在前且与冠状面夹角22.5°~67.5°为右后左前型。分别比较水平型组和纵向型组,右前左后型组和右后左前型组间的基线资料、进行左侧翼点入路夹闭手术的时间、夹闭方式(简单夹闭或复杂夹闭)、夹闭效果(是否完全夹闭)、术后3个月和1年动脉瘤是否复发、术后1年GCS评分等指标。 结果 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其中水平型8例,纵向型12例,右前左后型16例,右后左前型14例。水平型组与纵向型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前左后型组与右后左前型组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前左后型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右后左前型组(85.1±19.2?min?vs.?102.1±57.5?min,P=0.032),2组术后动脉瘤复发率、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右前左后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间短于右后左前型,但预后方面与右后左前型无显著差异;水平型与纵向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和预后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临床上磨除前床突后形成床突间隙提供显微解剖学数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的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 (1)前床突是锥形骨性结构,其长、宽、厚分别为(9.39±1.23)mm、(12.25±2.40)mm、(5.29±1.21)mm。(2)床突间隙为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锥形空间,间隙基底部上、下、内、外侧边长度分别为(9.32±1.18)mm、(5.32±1.18)mm、(7.70±1.31)mm、(11.18±2.51)mm,间隙高为(10.05±1.40)±。床突间隙可以提供0.8-1.0cm^3的显露空间。(3)颈内动脉床突段位于颈内动脉上、下环之间,直径为(4.23±0.59)mm,长度为(2.84±1.06)mm。(4)前床突气化率为2/20。(5)Ⅱ、Ⅲ、Ⅳ、Ⅴ1、Ⅵ脑神经、颈内动脉床突段、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紧贴前床突走行,其间隔以相应的硬膜层。结论 床突间隙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颈内动脉床突段为海绵窦内结构。形成床突间隙时,注意对前床突毗邻结构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在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 目的:测量髋臼前柱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角度和长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8-06/10在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 方法:在单螺钉技术中,测量进钉点O与坐骨大切迹顶点Q之间的水平距离OP和垂直距离PQ的长度,测量螺钉长度。在双螺钉技术中,分别测量内侧螺钉的进钉点O1和外侧螺钉的进钉点O2与坐骨大切迹顶点Q之间的水平距离O1P1、O2P2和垂直距离P1Q、P2Q的长度,分别测量内侧螺钉和外侧螺钉的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的角度α和冠状面的角度β,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中螺钉的进钉点、角度和长度。 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 mm和(16.8±1.6) mm,螺钉长度为(84.9±4.7) 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 mm和(13.6±1.4) 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 mm;O2P2长度(20.7±2.1) mm,P2Q长度(20.1±1.8) 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 mm。α角为(123.4±4.1)°,β角为(62.2±5.8)°。 结论:单螺钉技术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垂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17 mm,再平行于后柱内侧缘向上24 mm,长度约85 mm。双螺钉技术内侧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垂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14 mm,再平行于后柱内侧缘向上26 mm,螺钉长度70 mm。外侧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垂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20 mm,再平行于后柱内侧缘向上21 mm,螺钉长度61 mm。拉力螺钉与后柱内侧缘平行线所成的角度为123°左右,与后柱内侧缘平行线的垂线所成的角度为62°左右。螺钉位置一定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透视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