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PNS湿热证40例和非湿热证2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RP(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核因子-κB(NF-κB),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的差异;再将湿热证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葵胶囊治疗组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湿热证候与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湿热证组hs-CRP、MCP-1、IL-6、NF-κB含量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P<0.05,P<0.01);湿热证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及促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P<0.01),湿热证证候积分与NF-κB、IL-6、MCP-1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0.53,0.42,均P<0.01)。结论:湿热因素可促进PNS hs-CRP、IL-6、MCP-1、NF-κB的表达,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郑静飞 《新中医》2015,47(6):178-180
目的 :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阴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观察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口服;对照组给予甲硝唑泡腾片阴道给药。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阴道p H值及乳酸杆菌数量评分、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2.45%,对照组77.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中医证侯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证候总有效率观察组96.23%,对照组83.0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阴道p H值明显降低,乳酸杆菌数量评分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 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乳酸杆菌数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能有效改善阴道内环境及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两组证候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数据中心(CRDC-TCM)确诊为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患者,比较两组证候的人口学特征与病情特点。结果:共纳入659例RA确诊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463例、寒湿痹阻证196例。两组RA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寒湿痹阻证RA患者(P<0.01),但在RF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关节肿胀数总体水平较寒湿痹阻证多(P<0.05),但在关节压痛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DAS-28(CRP)等级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RA患者以高度活动较多、寒湿痹阻证RA患者以中度活动较多。结论: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上差异不明显;病情特点方面,在RF、关节压痛数上差异不明显,在ESR、CRP、关节肿胀数与疾病活动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365例代谢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最多,痰湿壅盛证、脾肾两虚证次之,肝胃郁热证最少,胰岛素抵抗组在气阴两虚证、瘀热互结证、痰湿壅盛证型中的IR值明显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且在气阴两虚证型中ISI值显著低于非胰岛素抵抗组。糖耐量异常中肝火亢盛证型的比例较高,占95.83%(P<0.05),而湿热困脾证型明显低于其他9型,占29.63%(P<0.05)。阴阳两虚证型在脂蛋白异常中出现的比例为90.91%,明显高于其他9型(P<0.05)。痰湿壅盛证型在血浆黏度异常中76.47%的出现比例较之脾肾两虚证的24.32%也差距明显,高于其他9型(P<0.05)。血瘀脉络证型在微血管病变中出现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气阴两虚及痰、瘀互结是贯穿本病的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存在于代谢综合征的全过程。目前临床治疗在活血化瘀、祛痰化浊、健脾益气三大治则的基础上,兼顾调肝补肾益气。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中医湿热证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中医湿热证的关系。方法对242例冠心病及脑梗塞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体质组、湿热夹瘀体质组和非湿热体质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42例患者中,有37.19%和30.99%分别为湿热体质和湿热夹瘀体质,两者相加占总被调查病例的68.18%,也就是说,大约2/3的被调查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湿热体质特征。血脂异常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人分别占63.16%、46.96%,而且湿热体质组和湿热挟瘀体质组病人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明显高于非湿热体质组(P<0.01);湿热挟瘀体质组病人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病人(P<0.01)。说明湿热体质组和湿热挟瘀体质组病人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和“微观血瘀证”特征。结论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基础,湿热内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其主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激素敏感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200例,其中实验组(IMN)38例,对照组(非IMN)162例。根据患者对激素的的效应,将实验组分为实验A组(激素敏感)8例,实验B组(激素不敏感)30例;对照组分为对照A组(激素敏感)79例,对照B组(激素不敏感)83例。对2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IMN患者激素敏感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①实验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A组相比,对照B组女性多(P<0.05),且年龄较大(P<0.01)。②实验组对激素敏感性低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气(阳)虚证、血瘀证较多(P<0.05),而阴虚证和湿热证较少(P<0.01);与对照B组相比,对照A组气(阳)虚证和风湿证较多(P<0.05~0.01),阴虚证较少(P<0.05)。结论①在PNS患者中,IMN患者年龄偏大,但年龄与激素效应无明显的相关性;非IMN患者激素不敏感者年龄偏大。②激素敏感性与病理类型有关,IMN患者对激素不敏感。③IMN患者中医证型的气(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多于非IMN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等变化,探讨免疫指标的变化与CHB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CHB患者180例,辨证为湿热内阻证120例,肝郁脾虚证60例。分别对两证候组的肝功能、T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免疫学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湿热内阻组ALT,AST,TBil明显高于正常范围(P<0.01),肝郁脾虚组ALT,AST明显高于正常范围(P<0.01),两证候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湿热内阻组CD3,CD4,IFN-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P<0.01),CD8,IgG,IL-10明显高于正常范围(P<0.01);肝郁脾虚组CD3,CD4,C3,IFN-γ低于正常范围(P<0.05),IL-10高于正常范围(P<0.05);两证候组比较CD3,CD4,CD8,IgG,C3,IFN-γ,IL-10差异显著(P<0.05)。结论:湿热内阻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免疫指标差异显著,湿热内阻证较肝郁脾虚证变化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谢中勇  李瑛  周渊  陈伟明 《新中医》2021,53(3):35-39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证素与惠州市儿童手足口病(HFMD)病原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250例HFMD患儿,其中轻症1847例,重症403例。统计中医辨证证素的频数分布,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CoxA)16、CoxA6及其他肠道病毒(EV),比较轻症与重症HFMD患儿中医辨证证素、病原学检查结果,分析中医辨证证素与病原学的相关性。结果:2250例HFMD患儿中医辨证证素有风热、湿热、气机逆乱、内风、厥证、阴虚、亡阳气脱、气虚,其中风热(98.00%)、湿热(86.98%)、气机逆乱(48.98%)、亡阳气脱(43.02%)较为常见。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EV71(47.69%)、CoxA16(25.29%)、CoxA6(14.76%)为常见病原体。重症HFMD患儿气机逆乱、内风、厥证、阴虚、亡阳气脱、气虚占比高于轻症患儿(P<0.01),风热、湿热占比低于轻症患儿(P<0.01);重症HFMD患儿EV71、≥2种病原体阳性占比高于轻症患儿(P<0.01),CoxA16、CoxA6、其他EV占比低于轻症患儿(P<0.01)。厥证、亡阳气脱与EV71、≥2种病原体阳性呈正相关(P<0.01),气机逆乱与≥2种病原体阳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惠州市儿童HFMD中医辨证证素较常见的有风热、湿热、气机逆乱及亡阳气脱,病原体主要为EV71、CoxA16、CoxA6,对出现厥证、亡阳气脱患儿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应警惕≥2种病原体感染,给予EV71等病毒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北燥证与新疆地区高血压病的相关关系,为新疆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量表形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共调查高血压病例组249例,正常血压对照组245例,对高血压病例组进行高血压诊断性评估、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类型调查及西北燥证计量评分,而对正常血压对照组仅进行西北燥证计量评分,并对两组进行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主兼证及总积分比较、高血压患者西医病情积分与西北燥证各证型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例组西北燥证罹患率(61.85%)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1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病例组患者西北燥证总积分明显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P<0.01)。而两组西北燥证主证与各个兼证证候积分相比较,高血压病例组的西北燥证主证积分、5个兼证除肺心脾风火燥证外,其余4个证型的证候积分均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例组患者西医病情积分与西北燥证总积分、西北燥证主证积分之间显著相关(P<0.01),而与西北燥证各兼证之间,除脾胃阴虚证外(P>0.05),其余4兼证均呈显著相关(P<0.01),尤以心肾阴虚证的相关系数最大(r=0.516)。结论新疆地区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类型上具有与西北燥证相应的病症状态。新疆地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与西北燥证的病情亦有着此涨彼亦涨,此消彼亦消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疆高血压病中医症状证侯特点及其与西北燥证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问卷量表形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共调查高血压病例组249例,正常血压对照组245例,对高血压病例组进行高血压诊断性评估、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调查及西北燥证计量评分,而对正常血压对照组仅进行西北燥证计量评分,并对高血压病患者主要症状及西北燥证罹患率进行分析,高血压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西医病情积分及中医证型证情指数进行分析。结果:①新疆地区高血压病患者较常出现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口干、健忘、耳鸣、夜尿频等症状;②高血压病例组患者西北燥证的罹患率(61.85%)远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人群(1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血压燥证组患者的西医病情积分亦明显高于非燥证组患者(P<0.01);④高血压燥证组与非燥证组的中医证型证情指数比较,高血压燥证组患者在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高血压非燥证组患者(P<0.01),两组在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西北燥证与新疆地区高血压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核心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按照统一的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动态观察,主要根据舌象将证候分为湿热证、温热证,湿热证又分为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资料确定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核心病机。结果 327例患儿证候分型为:湿重于热证208例(63.8%)、热重于湿证79例(24.2%)、温热证40例(12.2%);热重于湿证与温热证的入组前最高体温高于湿重于热证(P<0.01);湿重于热证入组前病程长于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的住院天数较温热证有延长的趋势(P=0.083);热重于湿证皮疹色泽较红,口腔皮疹比例高于湿重于热证及温热证(P<0.05);温热证出现嗜睡及颈项强直比例要高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出现易惊的比例要高于温热证(P<0.05)。不同证型的病原学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是以湿热疫疠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心、肝,核心病机为湿热动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易见易惊等动风表现,湿重于热证热像不显,热势不彰,病情发展较缓,缠绵难愈;热重于湿证疹色较红且口腔皮疹多见;温热证则易见颈项强直、嗜睡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71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的检测。观察上述指标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属NASH轻度者51例,中度14例,重度6例;②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气滞型29例、肝郁脾虚型17例、湿热蕴结型11例、痰湿内阻型8例及痰瘀互结型6例;③NASH轻度组,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占47.06%;中度组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占50.00%;重度组病例均属痰瘀互结型。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的检测结果提示:痰瘀互结证均显著高于其他四个证型(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提示痰瘀互结可能是脂肪肝向肝纤维化发展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3.
张爱娥  云鹰 《陕西中医》2009,30(8):970-972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血瘀证与尿Ⅳ型胶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44例HSPN患者血瘀证临床证候特征和实验室相关指标,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尿Ⅳ-C。结果:44例HSPN患者中,血瘀证组占75%,非血瘀证组占25%。血瘀证组中医宏观辨证以皮肤紫癜(80.5%)、尿血(54.5%)、面色和舌质的变化最常见,微观辨证指标血清D-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尿-C/Cr(14.00±7.50)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5.41±1.23)(P<0.01),尿Ⅳ-C/Cr与D-dimer呈正相关(γ=0.278)(P<0.05)。结论:小儿HSPN血瘀证中医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辨证相结合更有利于揭示其血瘀证的实质,尿Ⅳ-C水平可作为小儿HSPN血瘀证微观辨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涎腺超声改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辨证分型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pS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每个中医证型的患者数量及所占总患者人数百分比。对pSS患者及40例非pSS对照人群进行涎腺超声检查,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超声下涎腺病变总评分,统计pSS不同中医证型亚组及对照组涎腺病变特点,分析pSS患者所属中医证型与涎腺病变的相关性。结果81例pSS患者中医辨证分气阴两虚证(29.63%)、阴虚血瘀证(24.69%)、阴虚燥热证(19.75%)、肝肾阴虚证(16.05%)、阴虚湿热证(9.88%)等5型。与对照组相比,pSS组患者超声下涎腺病变总评分较高(P<0.05)。其中pSS阴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患者超声下涎腺病变总评分高于其余3个中医证型亚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pSS组患者涎腺各病变类型比例均增高(P<0.05)。与pSS阴虚燥热证组相比,其余各中医证型亚组患者腺体低回声结节比例增高(P<0.05),阴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患者腺体萎缩比例增高(P<0.05)。与pSS阴虚湿热证组相比,阴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患者腺体低回声结节、腺体萎缩比例均增高(P<0.05)。与pSS阴虚血瘀证组相比,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患者腺体萎缩比例均增高(P<0.05)。结论气阴两虚证是pSS患者主要中医证型,pSS阴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涎腺病变更为严重,瘀血是pSS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涎腺超声技术(salivary gland ultrasonography,SGU)所显示的腺体低回声结节可作为瘀血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指诊和前列腺液常规参数与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14例CP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火旺证、肾阳亏虚证四组,对各组前列腺指诊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以及EPS中SPL数、WBC数进行分级统计,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阴虚火旺证组患者前列腺大小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偏小(P0.01);气滞血瘀证组患者前列腺质地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偏硬(P0.01);湿热下注证与气滞血瘀证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前列腺有压痛的比率明显偏高(P0.01或P0.05);阴虚火旺证与肾阳亏虚证组患者EPS中SPL数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异常率明显偏高(P0.01或P0.05);湿热下注证与气滞血瘀证组患者EPS中WBC数与其他两组相比异常率明显偏高(P0.01)。结论前列腺指诊和前列腺液常规参数与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能有效指导CP的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微炎症状态、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通道蛋白2(AQP2)的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CRF2、3期患者60例,按辨证标准分为脾肾阳虚证26例,气阴两虚证19例,湿热证1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血清HSP70、IL-6、尿AQP2含量,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①CRF患者NF-κB、IL-6、HSP70、AQP2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②3个证型组中,湿热证组NF-κB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或P<0.05);HSP70含量呈湿热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P<0.05或P<0.01);尿AQP2含量为脾肾阳虚证组>湿热证组>气阴两虚证组(P<0.05或P<0.01)。结论:①CRF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及水代谢紊乱,但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最明显,NF-κB、IL-6与CRF浊毒内盛有关;AQP2与CRF水湿相关。②CRF患者机体肾保护机制已启动,HSP70与CRF患者正气盛衰相关。  相似文献   

17.
徐水根 《新中医》2015,47(12):63-6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96例NAFLD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给予非药物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膈下逐瘀汤联合二陈汤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2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83%,对照组为7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而对照组2项指标值下降不明显;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2周,2组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以膈下逐瘀汤联合二陈汤治疗NAFLD痰瘀互结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中医证候,促进血脂好转,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蕴脾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湿热蕴脾型便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三仁汤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4000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便秘的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21例治愈,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11例治愈,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观察组28例治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4例治愈,总有效率为20.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蕴脾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湿热消腰部外敷热导入疗法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湿热消腰部外敷热导入加前列安栓、前列安栓,均以3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学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及前列腺炎pH值,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1%和68.9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学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及前列腺炎pH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湿热消腰部外敷热导入疗法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刘梅娟  王志刚 《新中医》2021,53(8):41-4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15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组),对疾病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X线分期]及血清Chemerin水平。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29例(健康组)检测血清Chemerin水平作对照。结果:疾病组血清Chemerin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7例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分别占22.93%(36/157)、36.31%(57/157)、16.56%(26/157)、15.92%(25/157)、8.28%(13/157);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在性别、年龄、BMI、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及X线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DAS28评分中湿热痹阻证评分最高,肝肾阴虚证评分最低,除肝肾阴虚证与肾气虚寒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血清Chemerin水平中湿热痹阻证水平最高,肝肾阴虚证水平最低,除肝肾阴虚证与肾气虚寒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病例中湿热痹阻证占比最高,其次为寒湿痹阻证,再次为瘀血痹阻证及肝肾阴虚证,最后为肾气虚寒证;且血清Chemerin水平以湿热痹阻证最高,寒湿痹阻证次之,肝肾阴虚证与肾气虚寒证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