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有15年历史,由于其无须手术,疗效显著,仅在美国每年治疗人数,已由1985年的100000人次增加到1989年的300000人次。由于球囊扩张技术的不断改进,新 相似文献
2.
3.
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各种阻塞性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及其合并症是廿世纪后半叶以来临床死亡的重要原因。七十年代西方为严重冠脉阻塞病人开展了冠脉搭桥手术,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但这种手术需开胸及较高的技术、仪器设备,在我国至今未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在无需开胸的情况下,以带球囊的心导管、经皮从肢体动脉插入,将尖端导入冠状动脉粥样斑状狭窄处,通过加压充盈球囊压缩斑块,扩张狭窄部位,使该部冠脉口径扩大,从而改善和恢复心肌血液供应,使阻塞的冠脉得到再通。此技术1977年在美国首次成功,八十年代广泛开展,目前此介入性治疗手段已达年三十万人次之多。从战略上看,PTCA由于其对设备条件的要求不像搭桥手术那样高,有可能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开展。然而,在行PTCA冠脉再通术的过程中曾遇到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过去十余年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其发生机制得到了部分阐明,但仍未完全解决。另一个问题是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说明PTCA后仍会有约1/3的病例在术后2~6个月内在成形术扩张部位发生再狭窄,小部分病例(约5~10%)在术后即刻或数天内发生原病变冠脉的急性闭塞。因此在推进PTCA临床应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对PTCA后再狭窄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相似文献
4.
血管重建与血管成形术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是阻碍PTCA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重要障碍,其发生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重建有重要的关系。血管重建的发生是由于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结果。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将放射性素离子包埋于支架,制作放射性核素支架,它既能发挥抗再狭窄的机械性作用,又能通过核素的电离辐射作用抑制再狭窄过程中的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核素支架抗再狭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优越性及合理性,初步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IRIS大规模实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冠脉成形术(PTCA)后急性血管闭塞和远期再狭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脉成形术应用于临床已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远期再狭窄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冠脉成形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远期再狭窄的机理研究进行较详细的记述,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提出前瞻性工作的看法,希对此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及支架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由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所致 ,很少一部分冠状动脉狭窄虽不严重 ,但合并痉挛仍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心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方面近年来发展较快外 ,冠状动脉的血运重建治疗近二十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已成为与药物、外科搭桥手术并驾齐驱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PTCA治疗冠心病即刻临床效果满意 ,但术后血管再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最终效果 ,并限制了PTCA的发展。近十年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 ,显著降低了治疗时的急性缺血并发症 ,同时…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 (Ag )是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重要的功能因子 ,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作用 ,在 PTCA术后再狭窄 (RS)的形成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Ag 通过其受体 (ATR1和 ATR2 )的介导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 (VEC)和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功能 ,发挥着促 RS的形成的作用。1 Ag 对 VEC的作用1.1 Ag 对 VEC与血液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Ag 通过 ATR1介导而刺激培养的 HU VEC中细胞间粘附因子 -1(ICAM- 1)的表达和释放 〔1〕;Inoue等 〔2〕认为 PTCA术后冠状窦血中 ICAM- 1的高表达与 RS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9.
再狭窄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 ,约 4 0 %~ 60 %的患者在成功的完成PTCA术之后数月内发生再狭窄[1] 。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多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术后血管弹性回缩 ;血管的重塑、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 ;局部血栓的形成与机化 ;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参与再狭窄的过程[2 ,3] 。针对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各种药物进行预防 ,包括肝素和血小板GPIIb -IIIa受体拮抗剂在内的所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并未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支架置入术能够减… 相似文献
10.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促进内皮再生和血管生长,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使细胞间质合成和分泌增加,抑制细胞外基质蛋白降解,增加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的结合;由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和堆积的结果,故转化生长因子β可能在机械性血管损伤和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普罗布可抗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与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用3.5F球囊导管构建兔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 动脉成形术后2周, 观察普罗布可抗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作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 了解普罗布可对病理性血管重塑的影响;血脂含量测定。结果:普罗布可抗再狭窄作用显著, 能明显增加血管内外径及管腔面积, 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能调节血管重塑, 增加动脉成形术后内弹力层包围的面积[IEL, ( 3.50±0.20) mm2 υs (1.59±0.23) mm2, P<0.01]、外弹力层包围的面积[EEL, (4.61±0.29) mm2υs (2.56±0.28) mm2, P<0.01];能调节血脂水平,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结论:普罗布可通过调节动脉成形术后血管病理性重塑达到抗再狭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是迄今书籍最强缩血管活性肽,并具有很强的促有丝分裂作用。本实验对模型兔粥样硬化髂动脉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或Nd:YAG激光血管成形术,于术后一个月用RT-PCR法测定内皮素基因表达的变化,发现两种成形术后血管内皮素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未行血管成形术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及正常血管,而球囊成形术后血管基因表达又较激光血管成形术后者为高。提示内皮素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两种不同的血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14.
向定成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1995,15(3):175-177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为由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所分泌的一种致趋化和致丝裂因子,其与受体结合所启动的一系列细胞生物学反应在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拮抗剂的研究有可能为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下肢动脉切开组及下肢动脉穿刺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仅行高脂饲料喂养,另外2组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下肢动脉穿刺或切开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下肢动脉穿刺组再次穿刺股动脉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下肢动脉切开组经颈动脉切开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3组均普通饲料喂养4周,计算每天进食饲料量,采血化验血脂,取病变段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图像工作站对血管造影结果行血管狭窄分析。结果:下肢动脉切开组进食饲料量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动物均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下肢动脉穿刺组及下肢动脉切开组内膜显著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穿刺组与动脉切开组血管面积狭窄率及直径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下肢动脉穿刺与球囊损伤、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可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较下肢动脉切开术更适合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方法 ,但是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据统计 ,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在 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仍然高达 2 0~ 30 % ,成为制约支架临床应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本研究综述了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机理以及再狭窄发生过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金属支架涂层以及高分子血管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观察血管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再狭窄形成过程,探讨低分子量肝素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海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51):9667-9670
背景: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病因之一,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 500万例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冠脉)成形治疗,但是大约10%发生急性或亚急性冠脉阻塞,6个月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0%~50%,再狭窄已成为制约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冠脉)成形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长期临床效果。
方法:作者以“药物洗脱支架,阻塞,再狭窄”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5篇文献,从支架置入治疗进展,不同材料及类型支架对开通率、开通时间的影响,以及预防支架狭窄等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与结论:药物洗脱支架运用先进的支架载药及药物控制释放技术,在支架机械支撑病变血管的同时,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药物从支架表面缓慢释放,作用于与支架接触的血管壁,解决了血管弹性回缩、重塑以及内膜的过度增生问题。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设备的改进和创新,药物涂层支架技术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目前新出现的药物涂层支架设计理念是建立在药物筛选和可控释放系统基础上的。相信未来的药物涂层支架将能够应用于更多的血管复杂病变(尤其是静脉和多血管损伤)以及其他脏器疾病。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讨论了关于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最新研究结果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