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腹腔注射沙培林联合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HOI)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胃癌患者40例(实验组)术前腹腔注射沙培林联合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HOI);39例(对照组)单纯手术.随访3年生存率及预后.结果:试验组3年生存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69.02%(P<0.05);其中由于淋巴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而造成的死亡率明显下降(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采用沙培林联合腹腔内低渗温热化疗,可预防术后淋巴结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的发生,提高术后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意义。[方法]159例L3、L4(Ⅱ-Ⅳ期)胃癌手术患者,对比研究腹腔温热化疗组化疗方案(78例)与对照组(81例)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结果]并发症比较:腹腔温热化疗组腹胀及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2.3%vs.14.8%,P〈0.05;11.5%VS.1.2%,P〈0.05),但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后复发转移:腹腔温热化疗组腹膜腔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2.1%vs.54-3%,P〈0.05)。腹腔温热化疗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6%VS.32.1%,P=0.003)。[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进行腹腔温热灌注化疗能够减少腹膜腔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术前口服5-Fu乳剂加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胃癌患随机分成A、B两组,各32例,A组单纯手术,B组于术前口服5-Fu乳剂并于术中进行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1、3年生存率。结果:A组1年生存率78.1%,B组81.3%,P<0.01。A、B组化疗毒性反应及并发症无显性差异。结论:胃癌术前口服化并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对于防治癌肿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术前口服 5—Fu乳剂加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各 3 2例。A组单纯手术 ,B组于术前口服 5—Fu乳剂并于术中进行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 1、3年生存率。结果 A组 1年生存率 78.1% ,B组 81.3 % ,P <0 .0 1。A、B两组化疗毒性反应及并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癌术前口服化疗并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 ,对于防治癌肿腹膜转移 ,提高生存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37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评价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疗效。[方法]112例Ⅲb期胃癌分三组:治疗组1为37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组2为38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照组为37例。[结果]三组病例腹腔化疗的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2.70%)低于治疗组2(21.05%,P〈0.05)。三组病例1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的2年生存率(70.27%)明显高于对照组(40.54%,P〈0.05),但与治疗组2(55.2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是一种有效且毒副反应轻的腹腔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320例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胃癌根治术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手术的根治度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唯一因素。本文旨在探求胃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5年320例胃癌根治性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D1式98例(30.6%),D2式205例(64.1%),D3式13例(4.1%),D4式4例(1.3%).155例患者行围手术期腹腔活性碳加丝裂霉素化疗。除术后病理证实为Ⅰ期和不能耐受化疗者.所有病例均行术后常规化疗(草酸铂加替加氟加四氢叶酸)、以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Log—rank检验用于评估组间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14例。复发和转移25例;行腹腔化疗患者中有6例出现复发及转移。生存率曲线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TNM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范围(P〈0.001)、联合脏器切除(P〈0.001)以及腹腔化疗(P〈0.05)与术后远期生存有关,而性别、年龄、症状出现时间、手术根治度和病理类型则与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无关。结论:手术方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范围、联合脏器切除和腹腔化疗是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强调早诊旱治,施行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温热化疗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腹腔温热化疗组(以下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术中行腹腔温热化疗,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途径化疗。对术后患者随诊,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腹腔复发率。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2%、45%;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8%、3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腹腔复发率为6%;对照组腹腔复发率2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毒副作用无关差异。结论:术中温热化疗可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率,预防腹腔复发,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双途径化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礼群 《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2):144-145,14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腹腔内复发或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静脉化疗。观察其毒副反应及1、3年复发转移率,1、3年生存率。结果 1年复发转移治疗组23.07%,对照组36.00%;3年复发转移治疗组50.00%、对照组84.00%。1年生存率治疗组为88.46%,对照组为88.00%;3年生存率治疗组为69.23%,对照组为36.00%。其中3年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除腹胀腹痛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预防肿瘤复发或腹腔内转移、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癌术中胃腔和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胃腔和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A组单纯手术,B组手术加胃腔和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观察其并发症及1、3年生存率。结果:A组1年生存率为80.5%,B组为80.0%,P>0.05。A组3年生存率为40.5%,B组为5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B2组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癌手术辅以胃腔及  相似文献   

10.
胃癌术后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腹腔温热灌洗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2 5例。对照组单纯手术 ,研究组手术加术后腹腔温热灌洗化疗 ,方案 :5 Fu +羟基喜树碱 (HPT)观察其并发症及 1~ 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腹腔 1~ 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8%vs 2 0 %,8%vs 32 %及 16 %vs 6 0 %(P <0 0 5 )。 2年及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6 4%vs 48%和 48%vs 32 %(P <0 0 5 )。 1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癌术后腹腔温热灌洗化疗 ,对于防治肿瘤腹膜转移 ,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术中行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50例胃癌患者(治疗组)与未行此方法治疗的100例患者(对照组)的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温热灌注液游离癌细胞检出率为7.4%;对照组冲洗液的癌细胞检出率为30.8%。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两年内腹腔复发率分别为14.6%和38.7%(P〈0.01)。治疗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和60%;对照组则为95.1%、50.2%和35.2%,两组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简便、高效、安全,具有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作用,可降低患者术后腹腔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术中动脉灌注化疗(intraoperation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IAIC)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6年3月-2007年9月就诊于我科的91例年龄≤75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术中经瘤体的主要供血动脉及腹腔共给予5-氟尿嘧啶1000mg及丝裂霉素10m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后单纯行常规手术切除,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FAP方案(5-氟尿嘧啶600mg/m2d1、丝裂霉素30mg/m2 d1、顺铂20mg/m2 d1-5)化疗,总疗程4-6次。结果:实验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76.09%、58.70%。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09%、15.22%、21.74%。对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0.47%、32.56%。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51%、25.58%、18.60%。中位生存时间实验组为36个月,而对照组为27个月。两组间3年腹腔转移率差异较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动脉灌注联合腹腔灌注5-氟尿嘧啶及丝裂霉素,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对腹腔转移率的降低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淋巴化疗对胃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在胃癌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Ⅲ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淋巴化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改良根治术前3-5天,淋巴化疗组于肿瘤周围或瘤床注射纳米炭+丝裂霉素+氟脲嘧啶混合液,在内镜下经专用注射针向病灶旁0.5-1.0cm处分4-6个部位进行注射,每个部位注射0.5-1ml上述混合液,内镜注射化疗药后尽快进行肠道手术前准备,3-5天内进行根治性手术,对照组:选注射用丝裂霉素和5-氟脲嘧啶,常规进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病人用药后的不良作用。对照组全身静脉化疗后手术,比较两组的新辅助化疗方案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手术视野染色情况、肿瘤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变性坏死情况。结果:淋巴化疗组和对照组原发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和70.0%(21/3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以白细胞数下降的发生率最高,淋巴化疗组发生率达77.6%,Ⅲ度以上发生率为24.3%;对照组发生率达100%,Ⅲ度以上发生率为35.0%,发生率明显高于淋巴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化疗组和对照组清除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1%(64/142)和44.6%(58/13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坏死率分别为90.6%(58/64)和50%(30/6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内抗癌药物注射是消化道癌肿病人辅助化疗、预防淋巴组织转移和复发的有效途径。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内镜下肿瘤内给药效果较好,应用也较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缓释氟尿嘧啶应用于大肠癌根治术中的疗效。方法:结直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于瘤床等处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每例总计800mg。术后对每位患者连续随访监测36个月,评价其用药后不良反应、复发转移率、生存率等疗效指标。结果:术中联合应用缓释氟尿嘧啶并未增加对造血、免疫、肝肾等的不良反应;且术中联合应用缓释氟尿嘧啶后明显降低了治疗组使用者的局部与全身复发转移率,提高了生存率,治疗组复发转移率以及生存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中联合应用缓释氟尿嘧啶是一种安全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中型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在评估术后胃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D2)患者344例做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31例(67.2%),女性113例(32.8%),平均年龄67.6岁(24岁-83岁),远端胃大部切除203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5例,全胃切除76例,全胃加联合脏器切除患者20例。收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LNR),以LNR=3为临界点将患者分为高LNR组和低LNR组,术后定期随访,将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高LNR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LHN组差(51%vs 74%,P〈0.001),无病生存率也有明显差异(67%vs 85%,P〈0.001),肿瘤浸润超过肌层,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患者NLR较高(P〈0.001),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病例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是影响预后的高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NLR是影响术后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8-2.174,P〈0.001)。结论:术前NLR可能会成为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简便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发表时间为建库以来至2018年9月1日,文献的语种为中文和英文,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的10篇文献进行研究,以单纯胃癌手术为对照组,以胃癌手术联合术中腹腔化疗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率,以判断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化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有92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506名患者接受了胃癌根治术,415名患者在接受胃癌根治术的基础上行术中的腹腔化疗。与对照组相比,腹腔化疗在术后出血、术后感染、术后吻合口瘘及术后肠梗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P=0.26、P=0.41,P=0.11);在术后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区别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0 01、P<0.000 01、P<0.000 01)。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腹腔化疗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联合全身化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研究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的治疗效果。对14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腹腔热灌注化疗组(n=72)和全身化疗组(n=68)。腹腔热灌注化疗组患者在全身化疗同时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术后生存率及腹腔复发率。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和全身化疗组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62/72)、60.2%(41/68)和58.3%(42/72)、29.4%(20/68)(P<0.05)。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和全身化疗组术后3、5年腹腔复发率分别为5.6%(4/72)、27.8%(19/68)和20.6%(15/72)、53%(3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可有效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FPGC生物学特性及其与VEGF的关系。方法:将262例胃癌患者分成AFP阳性和阴性两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FP及VEGF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胃癌生长部位、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生存率。结果:AFP阳性组肝脏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及临床IV期胃癌比例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AFP阳性组的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90.5%,明显高于AFP阴性者的67.2%(P〈0.05),AFP阳性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7%、13.1%、5.9%,显著低于AFP阴性组的92.1%、58.3%、32.5%(P〈0.05)。结论:AFPG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的预后不良的肿瘤,联合检测AFP和VEGF,可作为判定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胸段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清扫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资料完整的906例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分析淋巴结转移及清扫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癌组:阳性淋巴结个数在0、1—3、〉3个三个级别的预后差异显著(P〈0.01);淋巴结转移度在0、〉0-20%、〉20%三个级别的3年、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0);淋巴结胸腹部联合清扫、单纯胸部清扫、单纯腹部清扫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隆突下淋巴结阴性的N1M0期、T2N1M0期、T3N1M0期胸段食管癌预后明显优于阳性组(P〈0.01)。食管胃交界部癌组:N0期病例预后优于N1、N2、N3期病例(P〈0.05);淋巴结转移度在0、〉0—50%、〉50%三个级别的生存曲线预后差异显著(P〈0.05);胸腹部联合淋巴结清扫、单纯胸部清扫、单纯腹部清扫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转移范围均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影响食管癌的预后,应重视该区的清扫。淋巴结转移度是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重要指标。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清扫不同范围的各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辅助早期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随访等。结果 18例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没有中转开腹。其中远端胃切除15例,近端胃切除3例,腹腔镜下D1+α式淋巴结清扫13例,Dl+β式淋巴结清扫2例,D2式淋巴结清扫3例。手术时间为(140.5±30.6)分钟,术中失血(120.7±20.2)mL,术后排气时间(3.0±0.5)天,术后住院天数为(9.7±1.2)天;3例(3/1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腹腔内出血、淋巴漏、切口感染各1例,经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标本上、下切缘病理检查均无肿瘤残留,平均清扫淋巴结(13.6±4.0)枚,其中有2例(2/18)发现淋巴结转移。除1例失访外,其余17例随访8-51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