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涵能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8,22(5):231-234
端粒(telomere)存在于染色两端,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组成,端粒部分富含鸟嘌呤,是高度保守的串联重复排列的核苷酸序列,端粒不仅与端粒酶,肿瘤和细胞衰老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在染色体不稳定性过程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X射线诱导染色体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survivin蛋白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转染小片段发卡状RNA干扰HeLa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转染后细胞接受4Gy X射线照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后0、4、12和48h的多倍体细胞发生率,并与单纯接受4Gy X射线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转染小片段发卡状RNA能够有效抑制HeLa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转染48h抑制率达到32.16%。细胞接受4Gy X射线照射后,多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在48h时高于对照组(P〈0.001)。而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后,多倍体细胞所占比例于12和48h明显升高,大约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结论 X射线照射可以诱导HeLa细胞发生染色体不稳定性。干扰survivin表达可以加强该效应,因而survivin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端粒、端粒酶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在肿瘤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细胞凋亡的水平认识肿瘤并力图从这角度进行治疗。分子生物学近几年对端粒(Telomeres)和端粒酶(Tolemarase)的认识为人们开僻了又一个肿瘤学的新概念,孕育了着眼于端粒酶的全新的治疗手段。1 端粒和端粒酶 50年前Miller和Mc Clintock首先观察到哺乳动物的端粒,并发现其对染色体稳定的重要性。近年分子生物学进展发现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基因序列。各种不同的生物有其独特的端粒序列为 相似文献
4.
α粒子照射后除了引起机体本身的可见的变化如细胞死亡、增殖、癌变,其引起的遗传损伤效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辐射可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的过程.使受照射细胞的应答反应传递到子代细胞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遗传学变化。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目前还不甚清楚,可能与旁效应、自由基、DNA修复缺陷、端粒功能失调以及基因大片段缺失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6.
α粒子照射后除了引起机体本身的可见的变化如细胞死亡、增殖、癌变,其引起的遗传损伤效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辐射可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的过程,使受照射细胞的应答反应传递到子代细胞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遗传学变化。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目前还不甚清楚,可能与旁效应、自由基、DNA修复缺陷、端粒功能失调以及基因大片段缺失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造血细胞增殖、分裂和失控是白血病生物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各阶段造血细胞无限增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造血细胞与恶性血液肿瘤细胞的端粒长度及其端粒酶活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 。这一发现为揭示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功能1 1 端粒的结构、功能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一种特殊的异质化结构 ,也是由简单重复的富含G碱基的DNA序列与多种相关蛋白质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于染色体DNA的 3’端粒被RNA的引物覆盖 ,不能有效地作为复制模板… 相似文献
8.
染色体是细胞遗传信息的中心,也是放射损伤的主要靶点。端粒是染色体的重要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所必需的酶,鉴于端粒酶对射线的敏感性成为目前放射损伤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相关的文献报道已达数百篇,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实验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一、端粒及端粒酶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富含G的(AATGGG)n重复序列,还有多种端粒结合蛋白与其相结合。端粒的基本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端粒的功能依赖于其适当的长度和正常的结构。当去掉染色体端粒的一条单链序列,RAD9被激活,介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1… 相似文献
9.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起保护染色体末端的作用。端粒酶位于端粒末端,作用是合成端粒DNA序列,以抵消或延缓端粒随细胞分裂的不断缩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细胞分裂、组织增生,甚至可以看作是损伤修复、再生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细胞的染色体DNA损伤监控和修复机制\和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保护机制是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的两大重要机制.这两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既有不同的分工和调控机制,又存在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由于端粒和细胞DDR调控的异常与人类衰老和癌症有密切联系,因此对端粒与DDR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性的深入研究,将对解决这些人类重大医学问题有重要影响.本文对端粒与细胞DNA损伤反应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颈癌染色体部分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6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对59例宫颈癌和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所有位点的CIN和浸润癌之间的MSI无统计学差异,而D3S1234、D3S1300和D3S1289位点在低级别CIN、高级别CIN和浸润癌三者之间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3p区域的LOH是宫颈癌中的早期事件,而染色体4p区域的LOH在宫颈癌早、晚期均可见到,因此,联合检测多个位点的LOH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研究表明端粒酶激活在细胞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消除端粒酶活性是进行肿瘤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点。本文旨在对端粒酶在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其对恶性滋养细胞的早期预测及预后估计作一综述。1 端粒与端粒酶早在 30年代Muller和McClintack分别发现了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序列 ,名之端粒。 1985年Blackbum和Greider首次在四膜虫中发现并鉴定了端粒酶的存在。端粒 (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质组成。在脊椎动物中其核酸部分由富… 相似文献
13.
沈波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3,27(2):87-89
辐射可以诱导细胞基因组发生不稳定性改变,表现为一系列的延迟突变表型。错配修复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复制后修复机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保守的修复机制,不仅可以通过异二聚体的形式直接参与修复过程,也可以通过cdc2磷酸化途径对细胞周期进行间接调控。因此,探讨基因组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是我们深入了解电离辐射的损伤与修复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沈波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03,27(2):87-89
辐射可以诱导细胞基因组发生不稳定性改变,表现为一系列的延迟突变表型。错配修复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复制后修复机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保守的修复机制,不仅可以通过异二聚体的形式直接参与修复过程,也可以通过cdc2磷酸化途径对细胞周期进行间接调控。因此,探讨基因组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是我们深入了解电离辐射的损伤与修复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细胞系A549照射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对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照射前、后不同时间点细胞端粒酶活性,端粒限制性片段平均长度分析法(耵谭)检测端粒长度。结果在1—5Gy剂量范围内A549端粒酶活性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增强;照射后TRF延长,照射剂量越高,TRF延长出现越早,随着时间的延长,较低剂量组耵谭也明显延长,表明这种诱导作用与端粒酶表达增强有相近似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结论端粒放射损伤可通过端粒序列的合成(延长端粒)进行修复;端粒酶可能在端粒放射损伤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赵永良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7,21(5):222-225
端粒位于真核染色体的末端,由串联重复排列的TTAGGG序列组成,端粒酶为一核蛋白反转录酶,以其酶内部的RNA组分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目前研究资料表明,端粒及端粒酶参与细胞增殖,老化过程,端粒酶活化与肿瘤发生相关,预示端粒酶不仅可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同时端粒酶活性抑制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1 端粒的结构及功能端粒位于所有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其结构和功能与主要染色体臂明显不同,它与DNA的复制、染色体的稳定及基因组的完整、染色体在核内的定位有关,并可能参与特定基因表达的调节[1]。大多数物种的端粒由小量核苷酸的简单重复DNA序列及相关蛋白组成,富含GC,并对于G的分布有链倾向性。富G链位于5-3’方向链,对着染色体末端,并在此端形成一约12-16bp的富G的单链突出结构,它对于端粒酶的识别及定位,从而使端粒延长有重要作用。在广大的物种范围内,端粒DNA重复序列并不一致,但有高度的… 相似文献
19.
简要论述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形成及癌变的基本过程,影响基因组不稳定性及癌变的主要分子机制,如DNA修复机制、细胞周期进程调控机制、抑癌基因及原癌基因突变与基因组不稳定性形成及癌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放射抗拒鳞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改变与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变化的关系。方法以人喉鳞癌细胞株Hep2为实验对象,用γ射线反复照射获得具有放射抗拒性细胞株Hep2R,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比较两种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参数及端粒酶抑制剂AZT(azidothymidine,叠氮胸苷)作用后的变化,用TRAP-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OD值),Southernblotting法分析端粒平均长度(TRF),比较端粒酶活性、端粒平均长度的变化。结果辐射诱导出一个具有放射抗拒性的Hep-2R细胞株,并已稳定传代培养30代以上且放射抗拒性能稳定,测得其SF2=0.6798、D0=3.24,Hep-2R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Hep-2细胞升高(0.982±0.005vs0.604±0.015),端粒长度延长了2倍(11.12kbvs3.76kb),AZT作用后Hep2R细胞株SF2=0.4892、D0=2.51,端粒酶活性下降为0.708±0.011、端粒长度缩短为10.18kb。Hep2细胞对应的参数SF2=0.4148、D0=2.06,AZT作用后Hep2细胞SF2=0.3843、D0=1.81,端粒酶活性下降为0.364±0.003、端粒长度缩短为2.76kb。结论辐射诱导细胞获放射抗拒性后其端粒酶活性升高、端粒平均长度增长,端粒酶抑制剂能通过降低端粒酶活性、缩短端粒长度而对其有增敏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