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宜散剂者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中医研究》1998,11(3):50-50
《本经》云:“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盖药之所以各有所宜,系由药性决定。承气、四逆、白虎汤等汤剂功效迅猛,是因这些汤剂中诸药为宜水煮者,煎煮药效更能充分发挥。然而有些药...  相似文献   

2.
中药是一种传统的药物,其入药方法颇为讲究。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中药入药方法在5版教材《中药学》中没有明确分类,在总论中只是比较简要地提到了先煎、后入、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几种方法。在6版《中药学》中,明确分为六类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但是从该书的各论中来看,依笔者之见至少还应包括研末吞服,入丸散服。在各论的每章药物的用法用量中注明研末吞服的有42味药,注明可入丸散服的有54味药。研末吞服不同于冲服。冲…  相似文献   

3.
1膏方的源流 膏方由汤剂煎煮浓缩的制剂方法发展而来。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膏方有30余种,胶的人药亦在书中出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中药剂型的选择,历代医药学家都极为重视,如《神农本草经》说“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宜有一物兼宜者,宜有不可入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另一种则是根据治疗病证而言,如陶弘景说:“又按病宜服丸,服散,服汤,服酒,服煎膏者,亦兼参用,以为限制”。现代生物药剂学进一步证明,剂型因素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而工艺方法,赋型剂及给药途径三方面又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 1 工艺方法的研究 应考虑临床处方中药物的组成特性和剂型的要求,服用量尽可能缩小,有效成分提取完全,产品质量稳定,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长期实践证明,药物疗效与剂型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药物不仅有不同于他药的主治和功效,而且有发挥其作用的最佳剂型。《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就告诉我们:药物剂型的选择,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可靠保证。汤剂是既古老又实用的剂型,它以灵活多变、切合临床而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它的显著特点是以水为溶媒,体现包含着酸水提取,碱水提取、增溶、助溶,甚至复杂的化学反应等共煎提取过程,因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个好的方剂必须选择适当的剂型,选择得当,事半功倍,选择不当,功效难求,银翘散见于清、吴瑭《温病条辨》,原方为煮散剂,目前,全国基本都以蜜丸生产,近年来用《银翘解毒丸》治疗感冒的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量新型感冒药的涌现,二是没有对症下药,即辩证施治,最主要的就是剂型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银翘散为治疗温热病初起的重点方,本方以银花、连翘为君,即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就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  相似文献   

7.
郑才友  曾宽允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22-622,623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是中药制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常见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为了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用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合理地选择中药剂型 ,有着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载 :“药性有宜丸者 ,有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膏煎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药物有不同性能 ,根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型。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 ,因而对药物剂型也就有不同要求。本文从药物特性和疾病特点两方面浅谈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1 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剂型 ,发挥药…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一书用酒的方剂共25首(包括附方),剂型包括汤、丸、散剂,也有酒与药的合成剂和以酒制药的方剂.其用法在不同的方中随配伍不同体现了汗、下、温、消、和、补等法,给后世用酒治病及其剂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神农本草经》:"药物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陶弘景:"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者,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李果认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临床应用方剂,必须研究方剂的剂型和用法,才能适合病情的需要。剂型不同,各有所宜;煎服法殊,疗效有别。本文就《伤寒论》方剂的剂型及用法略加浅探。谬误之处,望就正于同道。《伤寒论》113个方剂中,绝大部分是以汤剂出现的。凡病起骤急,欲取速效者,多用汤剂。诸如阳明腑实之证,去实热、通积滞、除燥屎的大承气汤;太阳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急症用药,自古以来一直是医药家研究的重点课题。早在《神农本草经》序例中就载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呆曾说过:“汤者荡者。”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症用之;丸者缓  相似文献   

12.
白晓菊 《中草药》2009,40(8):附2-附3,附4
<中国药典>2005年版(以下简称药典)凡例中指出,药材"除另有规定外,用法系指水煎内服" [1].因此,用法实际上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方法.而从广义上讲,汤剂的煎煮法包括煎药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和煎煮方法4个方面.在煎煮方法中,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也就比较特殊,临床开处方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煎、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药典用法项下标注的实际上是饮片特殊煎煮法.因此,本文在综述药典中药材与饮片用法有关化学原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并对如何加强药典中药材与饮片用法原理的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煎煮机技术特点与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煎煮质量是关乎药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凡服汤药 ,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 ,而煎煮药者卤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则药亦无功。”和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煎药之法最宜深究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都是关于中药煎制十分重要的精辟论述。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中药煎制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年开始普及的“中药煎煮机”就因温度可控、操作简便、使用方便而广泛受到患者和医院的欢迎。但是如果不能正确掌握煎煮机的技术特点 ,在操作使用上难以发挥其特长 ,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药物煎煮时间与煎煮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比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方的不同煎煮方法发现:《金匮要略》中葛根汤的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如此处理能使药性更加峻猛,迅速祛除邪气;《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煎煮时间较《金匮要略》中更长,如此处理能缓和药性,防止药物损伤津液;《金匮要略》中吴茱萸汤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药物轻煎可使药性轻清偏上,振奋胸阳;《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采用麻沸汤浸渍的煎煮方法与《金匮要略》中采用水煎的煎煮法有所不同,如此处理可使药性清扬偏上,达于上焦。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们的普遍忽视,导致中药煎煮方法的过于简单化、公式化,已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服用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煎不得法者25例[1],占无效总数的20%以上.自古以来,药物的煎法就深受重视,如《炮制大法》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医圣仲景对此尤为重视,他虽未曾对此直言评论,却身体力行,所以《伤寒论》中关于这一内容的记述极其丰富,应用亦颇为灵活.本文对《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方药的煎煮方法探讨如下,盼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俗云“医家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可见中医处方药量之大小 (或轻重 )是临床疗效高低的关键之一。笔者从事中药调剂工作近 2 0年 ,在众多的处方中 ,大多数药物的用量还是遵从一般规律 ,但不循常规 ,惊人之量也时有所见。询问病人煎煮、服用之切身感受 ,就教医生处方遣药之心得体会 ,对药量大小之利弊略有心得 ,浅议如下。药量大小 ,古人亦各不相同 ,《内经》里总的原则是“有故无殒 ,亦无殒也。”《伤寒杂病论》中除鳖甲煎丸 ,薯蓣丸等方药味稍多 ,总量略重外 ,一般方药味少 ,药量小 ,且一味药在不同的方剂 ,取不同的用意时药量大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试论导法的治疗机理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法是将药物塞于肛门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最早可见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用于通便的蜜煎导方。目前常用的灌肠法、肛点法亦是导法的延伸。导法可有多种剂型:用药物粉末,如皂角末;直接选取药物根茎,如瓜蒌根;药物煎煮取得的浓汁,或生药直...  相似文献   

18.
中药剂型改革,首先要遇到中药的煎煮问题,因为无论改制成什么剂型,都要将药物进行煎煮(提取),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于溶媒中,然后进行下步工作。中药剂型改革中药物的煎煮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大多数人所用的传统方法——整方混合煎煮(以下简称共煎),另一种是单味药分别煎煮提取(或制成某种剂型)再依临床需要混合组方(以下简称分煎)。  相似文献   

19.
汤剂是祖国医学方剂学中一种传统剂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效”。可见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汤剂的质量和疗效。本文就汤剂煎煮前的浸泡,煎煮次数和煎后所得的药液量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看法。一、煎煮前的浸泡由于饮片质地各有不同,溶媒容易透过组织疏松的药材,而对组织致密坚硬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仲景运用桂枝的辨证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桂枝的方剂共76首,或散或温或下或行或利或补;用量大小不一,量大者乌梅丸及天雄散达六两之多,最小者竹皮大丸,仅一分之微;炮制方法不同,唯桂枝汤中桂枝带皮以解表和营,其它方剂中皆去皮以温中行气;煎煮方法互异,或微火煮以得辛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