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对于本条“胁下偏痛,发热”的病机,各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1、认为是素有内寒,又感外寒所致。如《金匮要略论注》云:“此即前条同是寒,但偏痛,为实邪……。即《内经》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其2、认为是肝寒气逆继而胆气亦逆所致。如《金匮要略编注》云:“此即邪入肝经为偏胁  相似文献   

2.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广义两感”之分。“狭义两感”即特指表里两经之感邪;而“广义两感”则认为,只要是两经感邪,不管疾病是如何发病及传变,皆为“两感”之范畴,不仅涉及互为表里两经的合病,而且亦包括其他两经合病及并病的相关内容,甚至同一经的经腑同病亦可被纳入“两感”。参照《伤寒论》对“两感”的治法,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可先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里,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用桂枝汤等解表。  相似文献   

3.
<正> “阴阳交”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主要分歧集中在“阴阳交”这个名称上。唐·王冰注释说:“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宗王冰之说,谓“阴阳交”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中医学以“邪正斗争”、“阴阳盛衰”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机体的“阴阳离  相似文献   

4.
《内经》热病学所赅的范围,甚为广泛。凡六淫、疫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性发热疾病,都概括于其中。纵然是寒淫为病,亦隶属之。《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此外,某些痼疾,因继发感染而引起的发热,也可以热病视之。热病学的病理学机制热病发生的主要标志为发热,但在发病过程中,亦可出现寒象。人身脏腑经脉调和,阴阳平秘,则无热无寒,一有不和,则为寒热而发病,这就是“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的热病发病观。热病的发病就病因来说,有六淫和疫疠两大类。 (一)六淫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  相似文献   

5.
温热病食复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复源于《素问·热论》,指久病或大病初愈,饮食不节,影响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使疾病再次复发。温热病后期,由于温热之邪最易损伤津液,故多表现为阴液耗伤,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稀饭,新鲜蔬菜,水果等,不宜多食肉类,否则易发生食复。本文讨论了温热病后期食复发热,主以清导;伤食成食,攻以吐下;伤食变证,活法施治;诱发旧疾,审证求因等辨证施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不足而失去卫外屏障功能,使病邪得以乘虚而入所致。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亦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金匮要略》亦云:“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等,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医发病学中重视邪正关系的可贵思想。  相似文献   

7.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其病因并不忽视外邪致病,原著第1篇有风、寒、雾、湿、饮食即五邪之论,尚有热邪致病见于全书多处,应予重视。其热有外来、内生之分,所致病证40余种,方治十分丰富。故择其要,从《金匮要略》外热致病、内热致病及其证治等方面加以论述。1)《金匮要略》热邪致病内热多于外热,内热大多由外热转化而来。2)内热病位涉及广泛,不仅有腑热,且有脏热;内热病性有虚实;内热特点常与它邪相兼致病。3)治热方法独特:除“热者寒之”常规治热法外,尚有甘温除劳热、温阳退虚热、育阴利水清郁热、温通寒实散结热、回阳救逆治假热等。4)用药常寒热并用,以协调阴阳,化解寒热夹杂之势。  相似文献   

9.
李志鸣  徐爽  钟相根 《中医学报》2020,35(2):251-253
各医家对伤寒差后更发热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余热未尽、劳复、邪在少阳、重感于邪。对脉浮和脉沉实选用方剂的观点主要有:脉浮用枳实栀子豉汤,脉沉实者加大黄;脉浮用麻桂剂,脉沉实用承气剂;脉浮用柴胡桂枝汤,脉沉实用大柴胡汤。本文认为,伤寒差后更发热应为劳复使然,无明显表里症状者,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如脉浮,为病后正气尚虚,重感于寒,可用柴胡桂枝汤微发汗解之;如脉沉实,为饮食失节,里有宿食,可用大柴胡汤下之。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之伤寒热病理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肌骨热辨证及五脏热辨证。《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伤寒杂病论》的论述重点放在中寒即发的"伤寒"方面,将其中的六经辨证法发展为灵活而相对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春温邪外发,治取清透并重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斯言,已为后世“伏邪”论之根据,然也,非也,论各不一。余以为热病皆伤于邪。毒邪伤人,咸多伏藏,发病与否,既取之于毒邪的质量,更决之于正气的强弱。《经》云:“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强邪弱者,可“合而自去”;正邪相等,则毒邪潜藏,伺机而发;邪强正弱,不久即发。此非“寒”之一邪为然,而风、暑、湿、燥,诸种毒邪无不然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现代百余年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的文献,分析风温肺热病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规律,为丰富风温肺热病病因病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18.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风温肺热病常见病因有外邪、风邪、温邪、热邪等。病机以卫气同病、风温犯肺、邪袭肺胃、风温犯表等较为常见。25个证素中,病性证素以热、风、湿、外邪、气虚较常见;病位证素以肺为主,涉及半表半里、表、营分。证素组合中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出现的频次最高。在两证素组合形式中,外邪+半表半里、热+肺出现频率较高;三证素组合形式中,风+热+肺、气虚+阴虚+肺出现频率较高。在两病性证素中,风+热、气虚+阴虚、寒+热、痰+热出现的频次较高,其病位都在肺。结论:现代名老中医对风温肺热病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与目前教材、专著论述大致相同,也有部分独到见解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暑邪、湿邪等病因及邪袭肺胃等病机在以往专著论述中少有提及,有待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3.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14.
谈痹从虚治     
<正>痹者,闭而不通。痹证是由气血凝滞、壅塞经络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以医者治痹,多从风寒湿热之因,以祛邪为务。却不知痹证起于元精内虚,而成于风寒湿热外袭。1成因《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祖国医学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正气作用,重视其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对机体的影响。《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而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于肢节,肝肾虚损,筋骨筋脉失养,而受外邪侵袭,脾失健运,湿从内  相似文献   

15.
外感热病遗症论治心得陆中岳张军(安徽省泾县中医院242600)关键词:外感热病遗症;辨证论治外感热病遗症,指外感热病大势已平后,或因余邪残留,或因调护失当,而遗有未尽除之症。笔者对其论治有如下心得。1余邪未尽逐邪常兼清外感热病遗症大多由病变过程中所产...  相似文献   

16.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皆是言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比较单纯,易于掌握。若病情复杂,病的性质在传变中已有转化,或同一机体不同处受邪,而邪之性质不同,或病证虽一,但需要制其主治药物的偏颇之性,或不同类别的药物需取性取用用药,或病证中有寒热真假,需反佐为用,此时仲景则寒药与热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致病原因颇多,概括起来不外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等,导致脾胃纳和化,升和降、燥和湿的矛盾统一失调。临床症状表现虽纷繁,归纳一下,寒、热、虑、实四字统之,疗法数种,温、清、攻、补四字寓之。温者治其寒;清者治其热;攻者治其实;补者治其虚。胃脘痛的辨治要点胃脘痛的辨证 1、辨病邪(寒、热、食滞等):若遇冷饮或受凉之后,胃病加重或得温则适者属寒;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冷则舒者属热;若嗳腐吞酸,恶心厌食者属食滞。  相似文献   

18.
六淫在中医病因学与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六淫的概念,有称之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有说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有指出“是气候变化侵犯人体的不正之气”。对此,笔者认为,不仅承认六淫是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而且需明了这是不正常的六气变化,同时还要进一步确定这是致人发生疾病的不正常的六种气候的变化。这样才使之更为明确、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9.
蔡同泽  刘永辉  罗朝瑶 《中医学报》2020,35(8):1646-1649
晋唐时期,多数医家认为痰厥头痛是因胸膈蓄有痰水,复感于寒,气逆而发病,病性属实,治以攻邪为法,病位在胸膈,故以涌吐为法。元明以降,易水学派首倡"太阴脾病"之说,认为痰厥头痛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其后又根据痰的性质分为风痰、湿痰、寒痰、肾虚水泛之痰。痰的生成本于脾肾之虚,达于巅顶之上又源于气逆,气逆即厥也,故以健脾化痰,降逆熄风为法。  相似文献   

20.
1 太阴寒热太阴属脾 ,主司运化 ,临床上无阳热之证 ,多由太阴本寒和风寒之邪直中太阴而引起邪从寒化证 ,为脾虚寒盛的寒热同病正化之证。其原文中没有寒热症状的描述 ,惟论其病机为“以其藏有寒”(2 77)(文中所有括号内的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 4年第 1版 ) ,故出现以“自汗不渴”(2 77)为主症 ,并见“腹满而吐 ,食不下 ,时腹自痛”(2 73)的太阴病 ,治“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2 77) ,此寒热同病同治之法 ,即《内经》“寒者温之 ,虚者补之”之义。2 少阴寒热少阴属心肾 ,为三阴之枢 ,统水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