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门脉高压症瘀血肿大的脾脏是否具有免疫功能尚存有分歧。本文通过对保留脾脏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手术病人和切除脾脏的门奇静脉断流手术病人的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测定,对照分析了脾切除对门脉高压症病人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门脉高压症病人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脾切除后NK细胞活性呈渐进性升高,而保留脾脏的病人NK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术后两周脾切组显著高于保脾组(P<0.01)。提示门脉高压症病人瘀血肿大的脾脏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睥切除术后早期可改善门脉高压症病人的NK细胞活性。其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脾脏切除术后近期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对门静脉高压症保留脾脏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手术病人和切除脾脏的门奇静脉断流手术病人的外周血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指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沙培林(OK-432)对脾切除后胃癌大鼠免疫杀伤的细胞作用,发现OK-432小时剂长期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NK和ADCC细胞活性分别显著高于生理盐水非治疗组,OK-432治疗同时保留脾脏,PBL和NK和ADCC活性更辊显著高地高于切脾免疫治疗组。在OK-432腹腔注射大鼠中,模拟切脾组的PBL的NK和ADCC的细胞活性均高于切脾组,提示在腹腔注射OK-432治疗中,保留脾脏有  相似文献   

4.
脾脏保留手术的适应证与术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随着对脾脏解剖学及其功能的深入认识 ,脾脏的手术不再仅局限于施行单纯的脾切除术。我们自1993年 8月至 2 0 0 2年 8月共施行各种类型保留脾脏的手术 2 9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 4例 ,女性 5例。年龄19~ 5 6岁 ,平均 4 2 6岁。2 .手术适应证 :外伤性脾破裂 11例 ,门脉高压症巨脾 4例 ,胰腺囊肿 (胰体尾部 ) 4例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胰体尾部 ) 3例 ,脾囊肿 2例 ,脾血肿机化4例 ,脾结核 1例。脾破裂病人均无其他脏器的合并损伤。3.手术方式 :部分脾切除 10例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 7例 ,门脉高压症巨脾行部分…  相似文献   

5.
脾脏大部分切除加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脾脏在门脉高压治疗中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改原脾切+断流为脾脏大部分切除+门脉断流术。结果10例病人术后均无发热或血小板增高等症状。结论脾脏大部分切除+门脉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可提高患者免疫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肝硬变门脉主症脾切除后感染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已经证实成人亦可发生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PSI),且肝硬变门脉高压患者2发生臃明显高于外伤性脾破裂症人(约为7:1)。为了解其机制,本文以外伤性脾破裂为对照,前瞻性地了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前后及远期免疫球蛋白、T细胞、NK细胞和IL-2的变化,并比较了切除前后及远期的感染情况。脾破裂组表现为机体推动脾脏后免疫块损和逐步代偿过程。肝硬变组免疫功能术明显低于脾破裂组,术后近期变化较小。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 ,以及巨脾组织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探讨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脏切除术合理性的免疫学基础。方法 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 ,术前检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CD2 0 )及NK细胞 ;白介素 2(IL 2 )和白介素 10 (IL 10 ) ;γ干扰素 (IFN γ) ;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及补体C3、C4。脾切除术后 1周、1月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 ,检测CD3 、CD8 、CD2 0 、CD6 8 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 ,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①脾切除术后 1月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C4均升高 (P <0 .0 5 ) ,IgM、IgA呈增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②脾切除术后 1月IL 2、IFN γ明显升高 ,但仍低于正常人 ;IL 10明显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人。③脾切除手术前后外周血CD4 、CD8 、CD4 /CD8 、CD2 0 细胞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仅CD3 、NK细胞术后 1月明显升高 (P <0 .0 1)。④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 ,CD3 、CD8 、CD2 0 、CD6 8 细胞数均减少。结论 经部分免疫学指标检测 ,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免疫功能降低 ,脾切除术能使门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不宜盲目施行脾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与脾肿大密切相关。由于肝硬化时,门脉血流在肝内受阻,产生高压,促使门脉血逆流,返回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后者使脾脏不断充血,发生肿大,称为继发性充血性脾肿大。此时,病人感觉到左上腹有一肿块,且不断长大,而且随后可并发上消化道大呕血,促使病人就医。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中,脾切除是必然的主要组成部分,能清除上述症状,获得明显疗效,但单纯的脾切除在术后仍有再出血的危险和不少的争议之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进展期贲门癌病人脾脏的免疫状态,分别检测了20例病人的外周血,脾静脉血与脾脏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示(1)与正常人相比,进展期贲门癌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脾静脉血淋巴细胞及脾细胞的NK细胞活性,CD3^+,CD4^+细胞抑低,CD8^+细胞增多,至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下降;(2)从进展期贲门癌病人PBL,SVL与SC三者之间比较结果可见,后二者的NK细胞活性,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脏及脾血管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肿大患者(门静脉高压组)及同期行脾切除的外伤脾破裂患者(对照组)手术切除的脾静脉及脾脏标本,比较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脾静脉及脾脏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门...  相似文献   

11.
1947年 Linton 氏首先报告用脾切除、保留肾脏之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1961年再次报告169例门腔、脾肾静脉分流术后的近、远期疗效对比,并强调了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性肝硬变、食管静  相似文献   

12.
脾动脉缩窄式远端脾肾分流术七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脾动脉缩窄式(splenic artery coarctation,SAC)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USRS-SRC)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行DSRS-SAC术,术后随访3~11个月。术前和术后观察门静脉压力、门静脉直径和脾脏大小变化,以及外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的改变。结果 DSRS-SAC术后脾胃区静脉压力明显下降(P<0.01),又能维持良好的向肝血流灌注,脾脏显著缩小(P<0.01),脾亢纠正,无肝性脑病和再出血。血清总胆红素升高(P<0.05),3例腹水一度增多。结论 DSRS-SAC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可选择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切脾对肝硬化有益还是有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临床表现主要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呕血和便血、腹水。而脾脏切除既能纠正脾亢进状态又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因此它已经成为目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主要的外科手术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现代脾脏外科观念的不断深入,脾脏保留性手术不断地开展,学者们尝试对肝硬化巨脾症行脾脏保留性手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脾脏是否保留仍有很大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有:门静脉高压症的脾脏是否有正常免疫功能;保留的部分脾脏在机体内是否再肿大;原位保留残脾是否加重肝脏的纤维化等。以下我们将PHT切脾对肝硬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文献中已排除了脾脏大小与门脉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已证实,存在一种引起脾脏和门脉系血流量增高的脾动脉高动力性成分.在因肝内梗阻、脾大、脾功能亢进及无曲张静脉出血的中度门脉高压患者中,脾切除可导致肝病的发展和影响以后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因此,有人用脾动脉结扎或栓塞术以消除门脉高压中的脾脏高动力成分,以缩小脾脏,同时保存脾静脉流出量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血细胞减少症.作者提出一种简便的技术,既可证实脾脏高动力成分的存在及其对门脉压的影响,同时可导致药物性脾切除,避免施行上述手术.本文对16例有周围血细胞减少症,明显髓样组织功能亢进和无出血的中度门脉高压患者(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34岁)进行了研究.6例经肝针吸活检证实为坏死后肝硬变,其余10例在门脉间隙中有纤维化及/或炎症.  相似文献   

15.
进展期贲门癌病人脾脏免疫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进展期贲门癌病人脾脏的免疫状态,分别检测了20例病人的外周血、脾静脉血与脾脏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结果示(1)与正常人相比,进展期贲门癌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脾静脉血淋巴细胞(SVL)及脾细胞(SC)的NK细胞活性、CD、CD细胞抑低,CD细胞增多,致CD/CD细胞比值明显下降;(2)从进展期贲门癌病人PBL、SVL与SC三者之间比较结果可见,后二者的NK细胞活性、CD/CD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PBL。我们认为,进展期贲门癌能削弱病人的整体免疫功能;随着肿瘤的进展,脾脏逐步转向负性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门脉高压症(PHT)脾次全切除术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初步评价脾次全切除术在门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肝硬化PHT大鼠疾病模型。实验分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NCG),实验对照组(ECG),全脾切除组(TSG),保留正常睥脏50%的脾部分切除组(R50%、NSG), 保留正常脾脏大小的睥部分切除组(RNSG)。术后4周对各组进行血常规、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R50%NSG组与RNSG组与NCG组和ECG组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G光镜下见假小叶,再生的肝细胞结节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等肝硬化表现脾包膜增厚,脾实质充血严重。脾内纤维严重增生。R50%NSG和RNSG光镜下见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脾包膜变薄,脾实质轻度充血。结论:PHT残余脾脏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保留部分脾脏的脾部分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治疗小儿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确诊为门静脉高压症的患儿行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随访患儿恢复情况。结果 16例患儿手术顺利,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无再发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表现,无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出现。结论 保留脾脏的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是治疗小儿门静脉高压症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Carrere  N  Abid  S  Julio  CH  崔翰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7,13(12):861-861
远端胰腺切除(DP)保留脾脏的价值仍有争议。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伴脾动静脉切除是保留脾脏的简化技术。此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保留脾或脾切除的术后过程。作者选取1990年到2005年间38例良性或低分化恶性疾病经过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伴脾动静脉切除的病人(保留组)与38例传统远端胰腺切除并脾切除的病人(脾切除组)相比较,两组年龄、ASA评分、病理诊断相匹配。比较保留组与脾切除组术后病程变化。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自体半脾左髂窝移植术治疗区域性门脉高压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巨脾各1例,均获成功。无创性切脾后,将经低温林格氏液离体灌洗满意的脾脏移植于左髂窝,脾静脉与髂总静脉端侧、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再规则性切除上段脾脏。经随访血常规、免疫指标均正常,B超示移植半脾存活良好。切除巨脾治疗脾亢,移植半脾脱离门脉系统,免除再发脾亢因素,移植脾血运足,功能恢复完善。本术式适于区域性门脉高压及肝硬化门脉高压A级肝功病例。并对手术要点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脾切除对诱发性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脾切除对诱发性肝癌大鼠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诱发肝癌后的第2和第4个月时,检测脾切除组和对照组大鼠的NK细胞活性,TNF-α及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脾切除组大鼠NK细胞活性与且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但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NF-α水平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性。结论 脾切除后对诱发性肝癌大鼠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NK细胞活性持续降低,而 淋巴细胞计灵和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