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与每日荨麻疹门诊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4月1日-2014年4月30日于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荨麻疹的北京地区居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统计污染物的数据,包括同期PM2.5、PM10、NO_2、SO_2的浓度与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来探讨环境空气污染物与荨麻疹门诊量的关系,以每升高1μg/m3污染物引起的荨麻疹就诊量增加的RR值表示污染对荨麻疹的效应。结果在单污染物模型下,PM2.5、PM10、NO_2和SO_2每增加1μg/m3,分别致当天荨麻疹门诊人次增加的RR为1.000 1(95%CI 0.999 7,1.000 4)、1.000 2(95%CI 0.999 9,1.000 4)、1.002 0(95%CI1.002 8,1.001 1)和1.001 1(95%CI1.000 2,1.002 1)。多污染物模型,分别纳入SO_2,PM10,PM2.5时,NO_2与每日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关联强度增强;分别纳入PM2.5,PM10时,SO_2与每日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关联强度增强。结论北京地区NO_2、SO_2浓度与荨麻疹门诊人次呈正相关,短期内颗粒物对荨麻疹门诊人次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北京市空气污染与皮炎每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以及各性别、各年龄层人群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 方法 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日均空气污染情况[颗粒物(PM2.5、PM10)、SO2、NO2]和日均气象资料(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统计此期间就诊于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诊断为皮炎的北京地区患者人数。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日均污染物浓度与每日皮炎门诊量的相关性。 结果 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大气PM2.5、PM10、SO2、NO2每增加10 μg/m3均可致皮炎门诊人次增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03 1(95% CI:1.001 6 ~ 1.004 5)、1.002 5(95% CI:1.001 4 ~ 1.003 7)、1.005 7(95% CI:1.001 5 ~ 1.009 9)和1.009 7(95% CI:1.005 6 ~ 1.013 8)。多污染物模型与单污染物模型的结果类似,各污染物对每日皮炎门诊人次仍有影响。四种污染物对皮炎门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分析显示,PM10、PM2.5和NO2对每日皮炎门诊人次以当日效应为主,SO2对每日皮炎的门诊人次滞后效应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而增加。经年龄、性别分层后,发现年龄小于60岁人群及女性对颗粒物(PM2.5、PM10)比较敏感,而NO2对所人群均有影响,SO2主要对35 ~ 60岁人群有较大影响。 结论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均可能增加皮炎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PM2.5浓度对就诊人数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2013年—2016年期间,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调查人群就诊人数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女性皮炎湿疹类患者门诊人次在滞后0~6 d时增加1.67%(RR:1.0167,95%CI:1.0001~1.0336),在滞后0~7 d时增加1.70%(RR:1.0170,95%CI:1.0003~1.0339);进行年龄分层后发现:PM2.5升高可引起老年患者滞后0~1 d门诊人次增加2.43%(RR:1.0243,95%CI:1.0046~1.0444),青少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1.95%(RR:1.0195,95%CI:1.0002~1.0391),成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2.45%(RR:1.0245,95%CI:1.0004~1.0394)。结论:兰州地区PM2.5浓度升高对皮炎湿疹类老年患者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即时效应,对女性患者、青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的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兰州市气态污染物(SO_2、NO_2)与荨麻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以及冷暖季、性别和年龄分层后不同人群对NO_2、SO_2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18日-2017年12月31日荨麻疹患者的门诊记录,同期SO_2、NO_2浓度和气象资料。在控制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基础上,利用分布滞后非线型模型定量评估空气中SO_2、NO_2与荨麻疹日门诊就诊情况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照不同人群建立模型。结果研究期间,平均每日就诊荨麻疹患者(40.83±17.31)例;SO_2、NO_2平均浓度分别为24.14μg/m~3和43.69μg/m~3,经Spearman相关分析后发现荨麻疹日门诊人次与温度、相对湿度之间正相关,与SO_2呈负相关;NO_2与SO_2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分析后发现SO_2、NO_2浓度变化和荨麻疹日门诊量之间呈正相关,NO_2、S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日门诊人次分别增加4.60%(95%CI:3.67%~5.53%)、3.15%(95%CI:1.84%~4.48%);经性别和年龄分层后,NO_2、S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男性荨麻疹患者分别增加4.74%(95%CI:3.58%~5.90%)、3.92%(95%CI:2.30%~5.57%),0~18岁人群荨麻疹患者分别增加5.55%(95%CI:4.25%~6.87%)、5.58%(95%CI:3.70%~7.48%);冷暖季分层后,冷季时NO_2、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荨麻疹日门诊人次分别增加5.15%(95%CI:1.06%~3.81%)、2.87%(95%CI:1.11%~4.67%)。结论兰州地区SO_2、NO_2与荨麻疹日门诊人次之间呈正相关,各性别、年龄人群荨麻疹日门诊人次对SO_2、NO_2浓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且不同污染物在冷暖季对荨麻疹日门诊人次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对敏感性皮肤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记录山东省潍坊市2017年1月至2月期间每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温度和湿度,以及我院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例数、敏感性皮肤就诊例数占皮肤科门诊量的构成比,并对就诊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析敏感性皮肤就诊量、病情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期间,各项指标如下:AQI 45~303,日均(137.98±69.17);PM2.5 15~250μg/m~3,日均(101.08±61.91)μg/m~3。共诊断敏感性皮肤患者541例,平均每日(9.17±3.16)例,日均敏感性皮肤例数/门诊量(3.66±1.61)%,日人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10.42~29.70分,平均(20.21±4.10)分。每日就诊例数、就诊量构成比、人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与AQI、PM2.5呈正相关(P值均0.05),排除温度、湿度的影响进行偏相关分析仍呈正相关(P值均0.05),而与温度和湿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空气污染能增加敏感性皮肤的发病风险,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门诊湿疹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兰州地区两所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湿疹患者的资料和同时期气象数据,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并根据季节、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分析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结果 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大致呈“W”型.按照季节、性别、年龄分层后,日均气温改变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以秋、冬季为重,夏季次之,春季最弱.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作用、累积作用及持续作用,即在-9℃、滞后14d时,RR值为1.12(95% CI:1.03~ 1.22),达到最大,且温度每降低1℃,男性、青少年、中年人群湿疹发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6%(RR:1.16,95% CI:1.05~ 1.27)、14%(RR:1.14,95% CI:1.02 ~ 1.26)及13%(RR:1.13,95% CI:1.02~1.2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女性及老年人群中,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温的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已出现,随着滞后日的推移其影响效应渐减弱,但这种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兰州地区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以秋、冬季为重,日均气温的改变可能为湿疹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存在滞后作用,滞后时间约为14d.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空气污染物(SO2、NO2、PM2.5、PM10、O3)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查找关于空气污染物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建库至2018年10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由于各研究之间同质性较差无法进行Meta数据分析的合并,因而本次研究只进行了定性描述。暴露因素为颗粒物(PM2.5、PM10)的纳入文献有3篇,暴露因素为SO2、NO2的纳入文献有2篇,暴露因素为O3的文献1篇,另有2篇文献以污染物浓度为基础计算而得到的空气质量指数为暴露因素。结论:空气污染物可能会促发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及复诊皮肤病病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复诊诊断病种。结果 2019年诊疗人次为1 440 580,日均诊疗人次4 332。其中,初诊941 755例,占65.37%;复诊498 825人次,占34.63%。初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足癣、甲癣,合计739 175人次,占初诊总门诊量的78.49%。复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是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瘢痕疙瘩、玫瑰痤疮,合计399 594人次,占复诊总门诊量的80.11%。结论 2019年本院门诊病种以湿疹、痤疮等常见病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荨麻疹发病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中的差异。 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皮肤科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荨麻疹就诊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日均气温与荨麻疹患者日均发病关系是非线性的,低温对兰州市荨麻疹发病影响有明显的滞后,在6 ℃,滞后18 d时,RR值达到最大。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除老年人群外,高温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已显现,而在该人群中,其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出现下降。低温对各人群影响效应随滞后日的变化呈现比较一致的趋势,其影响相对较延迟,即在暴露当天效应并不明显,而在暴露后2 ~ 4 d出现效应。 结论 兰州市气温对荨麻疹发病有影响,低温对荨麻疹的发病有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则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评估环境微细颗粒物PM10、PM2.5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系统收集相关文献并提取效应量。使用 RevMan 5.3和Stata 14.2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并检验发表偏倚及校正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PM10、PM2.5每增高10 μg/m3,对过敏性皮肤病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9(95% CI:1.0016~1.0081)与1.0066(95% CI:1.0033~1.0100);亚组分析显示PM10和PM2.5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108(95% CI:0.9999~1.0219)、1.0320(95% CI:1.0056~1.0590),对湿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0(95% CI:1.0006~1.0075)、1.0066(95% CI:1.0029~1.0103);PM2.5对荨麻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为0.9994(95% CI:0.9852 ~1.0139)。结论:环境微细颗粒物与过敏性皮肤病发生相关,PM10和PM2.5浓度升高会增加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苏州地区气候因素对儿童特应性皮炎(AD)患者就诊数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确诊AD患者资料及同时期苏州地区气候数据,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与AD患者就诊例数的相关性。结果:15395例儿童AD患者中男童54.3%,女童45.7%,1~2岁儿童就诊例数最多,就诊高峰在当年3~4月。同时期苏州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8.01℃,73.34%,9.16 m/s, 2.48 mm。AD就诊例数与相对湿度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温、风速、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84,0.231,-0.245,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就诊例数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气温、风速及降水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度测试仪测定临界温度阈值(CTT)在冷接触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CTT与冷接触性荨麻疹疾病活动度、疾病控制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20例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首次就诊时自评疾病活动度,首次就诊及之后的2次随访时检测患者CTT,并由患者评价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第2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CTT与疾病活动度、CTT改善度与疾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Friedman检验比较治疗过程中CTT、DLQI的改善情况,并采用Bonferroni多重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患者自评疾病活动度: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9例,疾病活动度与CTT呈正相关(rs = 0.573,P = 0.008)。医生评价疾病控制情况:3例不佳,6例一般,11例良好,疾病控制情况与CTT的改善度呈正相关(rs = 0.516,P = 0.020)。首次就诊及2次随访时CTT依次为(20.10 ± 4.67) ℃、(10.75 ± 5.30) ℃、中位数5.50(P25,P75为4.00,10.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16,P < 0.001),DLQI值分别为(19.75 ± 3.81)分、(8.45 ± 6.27)分、中位数0.50(P25,P75为0,9.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5.23,P < 0.001);2次随访时CTT、DLQI值均低于首次就诊时(均P < 0.001)。结论 CTT可反映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控制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3.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emerged late in Turkey but it showed a rapid progression later.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requested a dermatology outpatient clinic visit due to the increased social and medical burden caused by COVID‐19 in Turkey during the first days of the pandemic. We also examined the most common dermatologic diseases diagnosed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number of COVID‐19 patient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requesting a dermatology outpatient clinic visit in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during self‐quarantine. In the first 10 days after the COVID‐19 outbreak, acne (28.2%), urticaria (12.8%), scabies (12.8%),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10.3%), and xerosis cutis (10.2%) wer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seen in the dermatology clinic at the secondary care hospital, while acne (23.3%), warts (5.4%), seborrheic dermatitis (4.5%), urticaria (3.8%), and psoriasis (3.32%) wer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seen in the dermatology clinic at the tertiary care hospital. This is our first study on the frequency and nature of outpatient dermatology visits during this novel coronavirus pandemic. Understanding the trends and impacts of dermatologic diseases on patients and health systems during this pandemic will allow for better preparation of dermatologist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COVID-19流行期间皮肤科门诊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谱。方法 回顾性比较COVID-19流行期间(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15日)及2019年同期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人次、性别、年龄以及病种等。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COVID-19流行期间,本院皮肤科门诊量大幅下降,日均门诊量(236人次/d)仅为2019年同期(2 678人次/d)的8.81%;男女患者比值由2019年的1∶1.37逆转为2020年的1.16∶1;0 ~ 6岁、7 ~ 12岁、13 ~ 17岁、18 ~ 45岁患者比例较2019年下降(均P<0.001),46 ~ 69岁及>69岁患者比例上升(均P<0.001)。COVID-19疫情期间皮肤科门诊病种171种,较2019年同期(442种)减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及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就诊人次占比较2019年同期增多(均P<0.001),皮脂腺及汗腺疾病、色素性皮肤病及物理性皮肤病患者占比减少(均P<0.001)。结论 与2019年同期相比,COVID-19流行期间皮肤科门诊患者数量、性别比、年龄分布、病种等均出现较大变化,本研究为皮肤科医务人员今后应对各种疫情流行、自然灾害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