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患者组织蛋白酶C基因(CTSC)突变的特点。 方法 收集1例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各2 ml,同时取100例健康人的静脉血2 ml作为对照。以提取的DNA作为模板,用成对的外显子特异性引物对患者的CTSC基因的全部7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检测患者CTSC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患者的CTSC基因存在复合型杂合突变,外显子6内第824位碱基C被T置换(c.824C > T),此突变导致CTSC基因第275位氨基酸密码子由ACC替换为ATC,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苏氨酸替换为异亮氨酸(p.T275I);外显子7内第1040位碱基A被G置换(c.1040A > G),导致CTSC基因第347位氨基酸密码子由TAT替换为TGT,其编码的氨基酸由酪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Y347C)。其中c.824C > T突变是CTSC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患者父亲和母亲分别为c.824C > T和c.1040A > G杂合突变。100例健康对照中未发现CTSC基因c.824C > T和c.1040A > G突变。 结论 CTSC基因突变是导致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临床表型的致病原因,c.824C > T突变扩大了CTSC基因的突变谱,为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的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两个家系OSMR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两个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技术扩增两例先证者及其家属OSMR基因1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并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第1个家系先证者OSMR基因第15号外显子发生c.2081C>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出现p.P694L改变,家族中其他4例患者均带有相同突变位点.第2个家系先证者OSMR基因第11号外显子发生c.1538G>A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出现p.G513D改变,其母亲也带有相同突变位点,突变位点与疾病符合共分离.两家系中健康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OSMR基因p.P694L和p.G513D突变可能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对1例临床表现为羊毛状发,膝盖、掌跖角化性皮损,暂无心脏症状的患儿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其父母及100例无关健康对照者外周血DNA,采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儿的基因突变,应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女,3岁,出生头发卷曲,8月龄出现掌跖角化并渐累及膝盖,其父母表型正常。测序发现,患儿桥粒斑蛋白(DSP)基因第23号外显子存在移码突变c.5152dupT(p.L1718Ffs*15),DSP基因第24号外显子检测到无义突变c.C6478T(p.R2160X)。其母亲DSP基因第23号外显子亦存在c.5152dupT移码突变,但第24号外显子未检测到相关突变。其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相关突变。诊断:Carvajal综合征。结论 该例Carvajal综合征患儿存在DSP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5152dupT(p.L1718Ffs*15)和c.C6478T(p.R2160X),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1例泛发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KIT基因突变情况,为患者提供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其父母以及200例健康人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KIT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 结果 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外周血DNA中的KIT基因发生c.1526A > 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出现p.Lys509Ile改变,父母及200例健康对照均未见相同突变。 结论 KIT基因p.Lys509Ile突变可能为泛发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明确1个LEOPARD综合征家系的PTPN11基因突变。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确诊的1例LEOPARD综合征先证者的家系进行现场调查。提取家系内4例患者、2例健康成员及与该家系无关的10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PCR扩增PTPN11基因所有外显子,使用Sanger测序法进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该家系3代14人,其中6人患病(男3例,女3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具有特殊面容及心血管系统异常。4例患者存在PTPN11基因的错义突变c.1632G>T(p.R558L),导致第558位由精氨酸变为亮氨酸,该突变既往未曾报道。该家系2例健康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未发现PTPN11基因突变。结论 该LEOPARD综合征家系患者PTPN11基因13号外显子发生c.1632G>T错义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2例以先天性鱼鳞病、智力发育迟缓及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的Sj?觟gren-Larsson综合征患者的ALDH3A2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2例分别为2岁女性及1.5岁男性儿童,家族中均无类似疾病。提取2例患者及其6例相关亲属(每例患儿的父母及哥哥)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ALDH3A2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同时随机抽取100例无关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作对照。结果基因检测发现,例1的ALDH3A2基因发生c.325G>A纯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出现p. Gly109Arg改变,其父母及其未受累的兄长为该突变的杂合携带者。例2的ALDH3A2基因发生c.1157A>G及c.1294A>T复合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出现p. Asn386Ser及p.Arg432X改变,突变分别来自父母。100例健康对照者均未见相同突变。结论 在2例Sj?觟gren-Larsson综合征患者中检测到ALDH3A2基因的p. Gly109Arg纯合突变及p. Asn386Ser与p. Arg432X复合杂合突变,该基因突变可能与患者临床表型相关。 【关键词】 Sjogren-Larsson综合征; 鱼鳞病; 突变; ALDH3A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Netherton综合征患者SPINK5基因的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相关亲属外周血DNA,用PCR扩增SPINK5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 结果 直接测序发现患者SPINK5基因的第13号外显子中的第1111位碱基发生C→T杂合突变(c.1111C > T),导致其编码第371位氨基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R371X);第32号外显子中的第3121位碱基发生C→T杂合突变(c.3121C > T),导致其编码第1041位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p.R1041C),其健康父母为相应突变的杂合携带者,200例健康对照未见该突变。 结论 SPINK5基因的p.R371X及p.R1041C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引起该患者临床表现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长岛型掌跖角化病二例SERPINB7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2例长岛型掌跖角化病,确定其致病基因突变。 方法 收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和临床资料,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SERPINB7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以查找基因突变位点,并以200例无关健康人DNA作为对照进行扩增测序。 结果 2例患者均存在SERPINB7基因c.796C > T纯合突变,导致编码蛋白质第266位氨基酸出现终止改变(p.R266*),其父母均为c.796C > T杂合突变,而无关健康对照未发现上述突变。 结论 SERPINB7基因的c.796C > T突变可能是引起2例患者长岛型掌跖角化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GJB2基因为候选基因,研究1例伴有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患者的分子病因。 方法 收集1例伴有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用PCR扩增GJB2基因的第2外显子后直接测序,检测患者GJB2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患者GJB2基因中核苷酸序列外显子2第148位碱基由G突变为A(c.148G > A),此突变导致GJB2基因第50位氨基酸密码子由GAC替换为AAC,其编码的连接蛋白Cx26第50位天冬氨酸转换成天冬酰胺(p.Asp50Asn )。此外,GJB2基因外显子2第79位碱基由G突变为A(c.79G > A),突变导致连接蛋白Cx26第27位的缬氨酸转换成异亮氨酸(p.Val27Ile)。患者的父母未检测到GJB2基因突变位点。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已有13例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伴皮肤黏膜鳞状细胞癌的病例报道,经过基因测序确诊的7例患者均为GJB2基因c.148G > A突变。结论 GJB2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本例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临床表型的致病原因,c.148G > A突变位置可能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松弛症(ADCL)患儿致病基因及表型。方法 收集ADCL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基因检测,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为15岁女性,眼角、口角、面颊及颈部皮肤松弛下垂明显,呈“猎犬貌”,腋窝、腹股沟及膝关节处可见皮肤松弛下垂皱褶。测序结果示患儿ELN基因第33号外显子存在c.2318delG(p.G773fs*40)移码变异,受检人父亲、母亲该位点均无变异,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 Moderate+PM2+PS2)。结论 ELN基因第33号外显子c.2318delG(p.G773fs*40)杂合变异为新发变异,本研究结果扩展了ELN基因变异的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1例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并检测其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SLURP-1和STS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对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对SLURP-1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患儿躯干、四肢泛发规则排列的棕褐色或黑色多角形鳞屑,掌跖、肘膝、腹股沟、肛周红斑,过度角化,向背侧延伸,诊断为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基因检测提示,STS全基因缺失;SLURP-1基因第3外显子第286位核苷酸发生C→T纯合突变(c.286C>T),导致其编码蛋白质在第96位氨基酸出现终止改变(p.R96*),其父母均为c.286C>T杂合突变携带者.健康对照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患者携带STS全基因缺失和SLURP-1基因纯合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Costello syndrome (CS) is a rare multiple congenital anomaly/mental retardation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coarse face, loose skin and cardiomyopathy.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Several groups have now demonstrated that CS is caused by recurring mutations in the HRAS gene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ere, we describe three unrelated Dutch patients and show that they all have the same mutation, G12S, in HRAS. To our knowledge, our patients are the first Dutch to be analysed. The syndrome seems to be genetically homogeneous. We discuss the pertinent nosology of the syndrom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1例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并进行分子遗传学诊断。 方法 提取1例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对LMNA基因11号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以150例无关系健康人作为对照。 结果 患者男,12月龄。出现躯干部紧张如硬皮病样改变、脱发,头皮静脉明显9个月。身高和体重低于同龄儿童平均值2个标准差。头部皮肤菲薄,头皮静脉清晰可见。躯干皮肤紧张变硬有光泽,干燥,少许细小脱屑,皮肤有斑点状色素加深和色素减退夹杂,鹅卵石样的皮肤硬化肥厚,下肢有皮下脂肪凹陷。X线片示指骨末端吸收。患儿LMNA基因11号外显子c.1824C > T杂合点突变(dbSNP:rs58596362),父母及健康人对照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 结论 LMNA基因11号外显子的c.1824C > T突变为该例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的ADAR基因突变。方法:提取家系中患者、健康成员及无血缘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样DNA,PCR扩增ADAR基因外显子后测序。结果:该家系中患者均存在ADAR基因第2号外显子,第982位碱基突变(c.982C>T,p.R328X),突变导致第328位的精氨酸被终止密码替代。家系中健康成员及健康对照人群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患者中的ADAR基因突变(c.982C>T,p.R328X)可能与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1例LEOPARD综合征(LS)家系进行PTPN11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其致病基因。 方法 收集该LS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PTPN1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 结果 发现该家系内患者存在PTPN11基因的错义突变c.836A > G,在家系中正常人及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 结论 错义突变PTPN11的c.836A > G为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Bjornstad综合征患儿的基因突变。方法:提取患儿,其表型正常父母及100名正常人的外周血DNA,采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儿的基因突变,然后应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发现患儿及其父母在BCS1L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在第7个外显子上发现c.818delC缺失突变,在第8个外显子上发现c.917G>A错义突变。健康对照中未检测到BCS1L基因突变。结论:该患儿存在BCS1L基因突变,可能与Bjornstad综合征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胫前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Ⅶ型胶原基因(COL7A1)在胫前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Pt)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中国汉族1例DDEB-Pt散发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和10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用改良盐析法提取外周静脉血中的基因组DNA,通过PCR反应扩增和测序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COL7A1基因73号外显子的第6109位碱基鸟嘌呤(G)转化为腺嘌呤(A),使得三螺旋区第2037位密码子由GCT变成ACT,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Gly)变为精氨酸(Arg),即c.G6109A(p.Gly2037Arg)甘氨酸替换突变。 结论 COL7A1 基因甘氨酸替换突变为致病性突变,是一新发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