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卒中的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检测,探讨肌和PCNA表达与垂体腺瘤卒中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关系。方法:将5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TTG和PCNA蛋白的表达,分析卒中组与非卒中组肌和PC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肌蛋白表达在卒中组与非卒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PCNA蛋白表达较非卒中组显著增高(P〈0.05);卒中组侵袭性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结论:PCNA与肌表达失衡可能是垂体腺瘤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PCNA为垂体腺瘤卒中侵袭性行为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泌乳素(PRL)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5例侵袭性PRL垂体腺瘤和67例非侵袭性PRL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学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大垂体腺瘤侵袭性发生率(50.8%)明显高于小腺瘤和微腺瘤侵袭性发生率(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瘤卒中的发生率(24.4%)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瘤卒中的发生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复发性垂体瘤的发生率(40.0%)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瘤复发性垂体瘤的发生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全切除率分别为42.2%和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复杂,术后需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bax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瘤组织中survivin、bcl-2、bax蛋白的表达,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2例进行对照。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1.5%,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表达率21.9%(P〈0.0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survivin蛋白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而与bax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展中分别起协同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C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0 05),复发组高于非复发组(P<0 01).结论 PCNA蛋白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它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I)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了解sD卜l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标本63例,采用Wilson改良的Hardy分类法将其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fionpoly—me:rfl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3例)中的SDF-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然后进一步比较SDF—I在各种不同内分泌类型的垂体腺瘤之间以及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表达情况的差异。结果(1)SDF-I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在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00%,在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4.24%。X2检验分析表明有显著性差异(x2=9.042,P〈0.05)。(2)SDF-lm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结论SDF-1是判断垂体腺瘤是否有侵袭性的指标,对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复发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瘸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表达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 6 0例垂体腺瘤患者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 :PCNA的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 ,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临床方面 ,侵袭性腺瘤组和非侵袭性腺瘤组在肿瘤大小、瘤内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PCNA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生物学行为改变密切相关 ,可做为反映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侵袭性垂体腺瘤多为大腺瘤 ,肿瘤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高 ,肿瘤增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半乳糖凝集素-3与垂体泌乳素瘤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表达和人脑垂体泌乳素腺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垂体泌乳素腺瘤组织中Galectin-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侵袭组的Galectin-3阳性表达率极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1).侵袭组的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5).Galectin-3与PCNA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3,P〈0.05).结论 Galectin-3与垂体泌乳素腺瘤细胞增殖密切相关,Galectin-3可能在垂体PRL腺瘤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因素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垂体腺瘤中VEGF的表达,结舍影像、病理检查结果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垂体腺瘤中VEGF的表达在非侵袭性与侵袭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垂体腺瘤中VEGF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分型之间有一定关系,在垂体腺瘤PRL病理型组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Beclin1和Bcl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2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32例)和非侵袭组(29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Beclin1和Bcl2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Beclin1和Bcl2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Beclin1和Bcl2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侵袭组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组(P〈0.01);而Bcl2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非侵袭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组中Beclin1和和Bcl2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42,P=0.028)。结论Beclin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下降,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Bcl2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Beclin1蛋白和mRNA的低表达密切相关;自噬活性的减低可能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增强,而其活性减低可能是Beclin1和Bcl2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生长因子(GGF)、神经生长因子(NGF)与垂体腺瘤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对术前、术后生长作预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GGF、NGF在86例泌乳素垂体瘤(PRL)中的表达,分析GGF、NGF的表达与PRL水平、垂体腺瘤微血管密度、侵袭性及卒中等的关系。用GGF、NGF分别干预不同阶段的PRL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变化及血管生成情况。通过相关分析及卡方检验证明肿瘤生长速率与GGF、NGF有无相关性。结果GGF在卒中组、侵袭性垂体腺瘤、复发PRL中均强阳性表达(P〈0.05),微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0.01)。NGF在卒中组、侵袭性垂体腺瘤、高泌乳素水平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卒中组、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低泌乳素水平的垂体腺瘤(P〈0.05);在NGF作用下,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5)。GGF均与生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NGF与PRL卒中、侵袭性呈负相关。结论GGF是促进PRL生长及侵袭性的重要因素之一,NGF能部分抑制PRL细胞的增殖。2者能间接反映PRL的增殖活性,为临床上评价PRL侵袭性、复发、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增殖在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比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因子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表达的差异。结果在侵袭和非侵袭组中PCNA、bFGF及MVD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性,相关分析显示bFGF和MVD、bFGF和PCN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bFGF分泌强度的改变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垂体腺瘤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细胞增生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来探讨它们和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垂体腺瘤侵袭性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可能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肿瘤标本65例,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TTG、PCNA、bFGF 3者mRNA表达水平,3者间两两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PTTG和PC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GF的表达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G和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P=0.038)。结论 PTTG和PCNA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关系,可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重要标志物;PTTG和bFGF的互相诱导表达可能促进了人垂体腺瘤的形成、发展,并参与侵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内皮抑素(endostat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非侵袭性和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PTTG,endostatin和bF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侵袭性腺瘤较非侵袭性腺瘤PTTG和bFGF mRNA表达明显增高 (均P< 0.01)。侵袭性腺瘤较非侵袭性腺瘤endostatin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发生可能与PTTG和bFGF表达增高及endostatin表达下调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TTG高表达后改变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与抑制之间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Gal-3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将垂体腺瘤标本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IHC)分别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侵袭组垂体腺瘤中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组.结论 垂体腺瘤细胞过度增殖,是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产生的基础.Gal-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Gal-3可能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促进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导致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15.
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凋亡与侵袭性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群  张宏  刘伟国  张建民  吕世亭 《浙江医学》2002,24(10):584-585,588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与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方法 对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及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GNA)、B细胞淋巴瘤(Bcl-2)及相关基因(Bax)蛋白产物的表达。 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比较 ,PCNA、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与PCNA、Bcl-2和Bax的异常表达有关 ,是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和凋亡抑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pituitaryadenoma)中细胞粘附分子(CD44)的表达,探讨CD44对垂体腺瘤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的方法检测 2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 1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6例复发性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蛋白的表达。结果: 2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阳性率分别为 75%、35%, 1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阳性率分别为 27. 8%、22. 2%, 6例复发性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阳性率分别为 100%、66. 7%。CD44s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及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1),CD44v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率均较低,无显著性差异(P>0. 05),但在复发性垂体腺瘤中有较高表达率。结论:CD44s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呈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关,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一个诊断指标。CD44v5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低,与垂体腺瘤生长方式无关。复发性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的高表达表明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李强  莫业和  刘运生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428-2430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的42例垂体腺瘤标本中侵袭性垂体腺瘤2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IF-1α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并对侵袭组与非侵袭组的HIF-1α蛋白、HIF-1αmRNA表达及不同大小肿瘤HIF-1α蛋白表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非侵袭组垂体腺瘤中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与侵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P=0.005);而HIF-1αmRNA在侵袭组的表达水平与非侵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1,P=0.329);垂体腺瘤直径>30 mm者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直径10~30 mm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41)。结论 HIF-1α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增加,并且与垂体腺瘤侵袭行为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垂体泌乳素腺瘤中GPER1的表达及其在侵袭性肿瘤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2-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泌乳素垂体瘤患者,根据其头颅MR表现分为侵袭性组(n=37)和非侵袭性组(n=43),收集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及手术切除的垂体瘤组织标本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测定GPER1在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中蛋白质及mRNA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泌乳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侵袭组GPER1蛋白质水平低于非侵袭组[3.8 (2.2~6.6) vs.11.2 (6.0~12.0),P<0.001]且与性别、瘤体大小及术前血清泌乳素水平无关。RT-PCR结果显示侵袭组中GPER1 mRNA水平为0.47 (0.03~2.3),非侵袭组为1.93 (1.00~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垂体泌乳素腺瘤中均有GPER1 mRNA表达,但在侵袭组肿瘤中GPER1基因表达的水平较非侵袭性组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PER1在垂体泌乳素腺瘤中起肿瘤抑制作用,且GPER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是引起泌乳素垂体瘤侵袭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