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枳术丸记载于李冬垣《内外伤辩惑论》,方中白术为君,重在健脾益气,以助脾之运化;枳实为臣,破气化滞,消痞除满。白术用量倍于枳实,意在以补为主,寓消于补之中。本文结合李东垣"内伤学说"的思想,介绍高建忠副主任医师在临床中使用枳术丸加减治疗慢性脾胃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针对后天内伤导致的脾胃不足,灵活的运用枳术丸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大如盘,边如旋杯,盘”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原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其中“心下坚,大如盘”指腹中积块,大小如盘;“边如旋杯”、“边如旋盘”俱指积块边缘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平整、光滑,犹如圆形杯盘之表面。此为积块是由“水饮所作”的诊断要点,以与由瘀血所致积块其边缘可不规则,表面常不光滑,与周围易有粘连而致边界欠清等特征作鉴别。  相似文献   

3.
人参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此篇专为胸痹心痛病而设,篇中论述该病的症状特点以胸膺部满闷窒息,甚则疼痛为主.原文对人参汤证的主要描述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各三两组成,其药味与《伤寒论》之理中丸(汤)方完全相同,一般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同方异名.而仲景270余首经方之中,同方异名者亦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4.
诸疝     
立效汤 [成分剂量]苦楝子 元胡 山楂于 枳实 白术 香附 青皮各5.0克 吴茱萸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舒肝理气止痛。 [主治]气疝、狐疝之因于肝气失于疏泄而发者。 [解说]本方出《丛桂亭医事小言》,为原南阳治疝气之方。观本方之组成,此方所主,乃肝失疏泄,或寒凝肝脉所作之气疝或狐疝。本方以苦楝子、元胡、香附、青皮、吴茱萸直入肝  相似文献   

5.
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组成。此方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邪热内结于少阳、阳明,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闷或心下痞硬,呕不止,郁郁不乐,微觉烦闷,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方中柴胡和解少阳热邪,大黄荡涤阳明结热,同为主药;黄芩退热解渴助柴胡以和解少阳,枳实疏通理气配大黄以清热结,白芍安脾敛阴,与枳实、大黄同用能治腹中实痛,配枳实、柴胡以调和全身气血,配黄芩、大枣能治胁热下利;半夏和胃止呕,消痞散结;姜辛散而枣甘缓,调营卫而行津液。诸药合用,既能解…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9,(10):2100-2102
《伤寒杂病论》中共有18首方剂用到枳实,虽然存在药物配伍、剂量、煎服法的差异,然书中多取枳实"除寒热结"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种邪气结聚之证。破阳明之实常与厚朴、大黄同用,可治疗阳明腹胀满;开寒痰之结常与桂枝、薤白同用,以治阴寒邪气所致之胸痹;开水气之聚,常与白术相伍,使水气之邪荡涤而下化;枳实能兼入血分,"破热结,坠坚气",除血分瘀滞。其治"寒热结"之功全在顺邪气下行之性以泄降,从而达"除坚满"之效。  相似文献   

7.
芍药是经方的常用药物,《神农本草经》(《本经》)记载芍药功效为"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以《本经》功效为纲,将芍药类经方归类分析,发现芍药除邪气、调寒热,多配伍桂枝、麻黄、黄芩、附子,以桂枝汤、大柴胡汤、附子汤为代表方;主腹痛,止身痛,常配伍甘草、饴糖、人参、当归,如小建中汤、桂枝新加汤、当归芍药散;除血痹、破坚积、消疝瘕,多配伍黄芪、当归、川芎、大黄、桃仁等,代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利小便以配伍茯苓、白术为主,如真武汤;益气以益阴气为主,配伍甘草、黄芪、当归等甘温药物.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芍药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芍药配伍甘草以缓拘挛,芍药配伍黄芩以止下利,芍药配伍大黄、枳实以通便结等.以《本经》推演经方的用药配伍,以经方来分析《本经》之功效,是解读经典奥秘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黎芦大黄半夏汤为主配合丹参养心汤、磁朱丸治疗癫狂 (一)方剂组成和用法: 藜芦大黄半夏汤:大黄元明粉枳实藜芦半夏天竺黄防风僵蚕蝉蜕白术陈皮生姜大枣丹参养心汤方:党参白术半夏防风偶蚕蝉蜕朱砂远志菖蒲柏子仁麦冬丹参黄连生姜以上二方剂量参考以下介绍之病例。磁朱丸:磁石朱砂神粬剂量按2:1:3比例,共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4克。  相似文献   

9.
泽泻汤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泽泻汤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本方由泽泻、白术(用量比例为5:2)二药组成.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制水,合用既可消除已成之水浊,又可防止水浊之邪再生.正如(<金匮要略方义>所云:"泽泻、白术两药相配,  相似文献   

10.
对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的认识沈继泽(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候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以下简称“本证”),出自《金医要略·水气病》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枝枝去芍药加麻...  相似文献   

11.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解郁之经典方,临床广泛应用于肝气郁结、气血瘀滞引起的各种病证.近年来,笔者以柴胡疏肝散为主加减治疗一些消化系统疾病,每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1 组方特点及功能主治 柴胡舒肝散出自<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其以疏肝理脾的"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为基础方,去枳实,加香附、陈皮、川芎、枳壳而成.  相似文献   

12.
枳术汤(枳实,白术)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之胸脘痞满,不思饮食之证,有健脾消痞之功.笔者以此方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以加味承气汤为主方(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香附、桃仁、赤芍等)鼻饲,配合针灸,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白术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始载于《神 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 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 饥”,未分苍术、白术。张仲景《伤寒论》方中始见“白 术”之称,《金匮要略》方中始有“赤术”之名,即从仲景 开始,“术”开始有赤白之分。但关于白术炮制方法的 记载,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出现“切”的制法, 应该是白术最早的切制方法。《千金翼方》中有“熬 令变色”、“熬黄”的记载,应该是白术最早的炮制方 法。此后,炒、麸炒、土炒、米泔浸、焙等40多种炮制 方法纷纷出现于各种方书中。为了弄清白术炮制方 法的历史源流,笔者在查阅了上自秦、汉,下迄现代的 大部分本草及炮制文献的基础上,并将处方脚注的炮 制方法也进行了整理、归纳,初步理清了白术炮制的 历史沿革及前人的炮制意图。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出自唐《备急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组成,后世医家沿用二陈汤之制又增茯苓三两于内。方中半夏为君,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辅以竹茹化痰除烦止呕,清膈上之虚热;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而除三...  相似文献   

16.
参苓白术散是一条临床上常用的处方,主要应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而引起的泄泻。该方原载于《太乎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仁、砂仁、桔梗、甘草等药组成的。清·汪昂撰写的《医方集解》又在上方的基础增加陈皮一味。本人常用的正是《医方解集》中所载的参苓白术散,并将其改为汤剂。方中人参、白术、淮山、莲子肉为主药,意在健脾补中益气,辅以茯苓、苡仁、  相似文献   

17.
从脾胃角度探析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病机和诊治策略。现代临床研究认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气弱,肠运失司,结合运脾理论,以运脾通便为治则,用生白术70 g配伍枳实30 g为主方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枳实芍药散 原文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者.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方议产后腹痛而致烦满不得卧,此由气血郁滞所致.故枳实芍药散以枳实破气散结,芍药和血止痛,佐以麦粥,和其胃气,因产后定无完气故也.并主痈脓者,亦因血为气凝,久而腐化,本方行气和血,使气血宣通,故主治之.  相似文献   

19.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20.
半夏白术天麻汤(两方)的临床应用刘嗣佐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上常用于痰浊引起的头痛、眩晕等证。其方出有二,出自《脾胃论》卷下的有半夏、白术、天麻、苍术、茯苓、黄芪、人参、泽泻、焦神曲、陈皮、麦芽、黄柏、干姜组成,以治湿痰见长。出自《医学心悟》卷三的有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