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扫描、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中的诊断准确性;评价这些检查方法对患者治疗和结果的影响;评价患者对这些检查方法的态度并总结与不良事件相关的现有资料。 设计 系统性综述。 方法 检索11个电子数据库(截至2005年4月)、6本杂志和已找到文献中的参考文献以发现相关研究。两名评审员独立选择研究、提取资料和评估质量。使用QUADASQ目录评估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 结果 107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其中,58项研究提供关于诊断准确性的资料,1项关于患者结果,4项关于患者态度和44项关于不良事件。质量评估强调研究报告的方法及质量的不足。由于大多数人选研究根据动脉节段而不是整条肢体或患者来报告结果,这样就不能解释患者多节段病变,所以可能高估检查的特异度。对发现下肢动脉50%及以上狭窄,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最高,敏感度中位数95%(92%~99.5%)和特异度中位数97%(64%~99%);CT血管造影分别为91%(89%~99%)和91%(83%~97%);多普勒超声扫描为88%(80%~98%)和96%(89%~99%)。一项对照试验报告,尽管基于单一的多普勒超声扫描或传统血管造影患者的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是22%的患者需要另行血管造影以制定治疗方案。现有的证据表明:相对于传统血管造影,患者更愿意选择磁共振血管造影(有或无造影剂增强),而在磁共振血管造影无禁忌(如患有幽居恐怖症)的患者中,半数对磁共振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扫描无偏好。在现有关于不良事件的资料中,磁共振血管造影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最高,但是症状轻微。最严重的不良事件,尽管少见,但主要发生于传统血管造影中。结论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较CT血管造影特异性更高(排除50%以上狭窄病变的准确性更高),较多普勒超声扫描敏感性更强(诊断50%以上狭窄病变的准确性更强);相对于传统血管造影,患者一般更愿意选择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另外,与传统血管造影相比,患者还愿意选择CT血管造影。患者对多普勒超声扫描和传统血管造影的偏好尚无资料。现有资料表明,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能是替代血管造影的一种有前景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对磁共振(MR)增强患者的影响,以期提升扫描成功率。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进行MR增强扫描检查的68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4例患者接受基础护理方式,研究组34例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比扫描结果,探究心理干预对MR增强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扫描后焦虑程度均有所改善,与扫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扫描后的焦虑程度比研究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扫描失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MR增强患者心理干预,在提升患者对MR全面认知的同时,可改善患者的排斥、恐惧心理,有助于提升扫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陈树新  王际儒  宫永淮 《中外医疗》2014,33(6):174+176-174,176
目的对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30例怀疑有肺栓塞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患者,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检查,且所有图像由2位MR诊断医师进行评估;对照组15例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并发症的发生人数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检测肺栓塞的有效方法,无损伤、无放射性且不需要应用碘对比剂,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颅脑MR增强扫描的有效性及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1例颅脑增强扫描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与实验组65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颅脑MR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后果例数及检查前后的SAS评估值。结果实验组发生不良后果2例(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MR增强扫描患者的焦虑心理状态,提高MR检查效率。  相似文献   

5.
Andrew  W  Bradbury  Donald  J  Adam  施德兵 《英国医学杂志》2007,10(6):327-328
在近期的BMJ中,Collins和其同事撰写的一篇系统性综述比较了多普勒超声扫描、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见本期第344页),这篇综述还评价了这些检查方法对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该综述发现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较CT血管造影特异度更高(能更好的排除下肢动脉50%及以上的狭窄),较多普勒超声扫描敏感度更强(能更好的发现下肢动脉50%及以上的狭窄)。与传统血管造影相比,磁共振血管造影一般更易被患者接受。然而,这些结果对实践中的临床医生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将两种方法扫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双肾动脉重建后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84例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54例肾动脉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而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结果显示,52例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都能比较准确的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敏感度、特异值以及准确值都要略高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但是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式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7.
宋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37-2338
目的:总结应用高压注射器作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252例患者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先询问药物及对比剂过敏史。正确设置流速、流量及注射时间,做好血管的选择,防止药液渗漏。结果:251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1例患者出现药液渗漏。结论: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和护理是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CT增强扫描技术是目前影像诊断学中重要的检查方法,但该项检查需要注射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对比剂,易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引起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因此,CT增强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对减少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宫颈癌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回顾120例宫颈癌患者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心理疏导,讲述对比剂使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检查中正确操作,检查后细致观察,交代穿刺点需要注意的问题.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图像清晰,1例患者出现对比剂外渗,1例患者出现轻度幽闭恐惧症,其余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检查前的心理护理及高压注射器的正确使用,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获取满意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最近三年18例脑静脉窦血栓病人的临床表现,MR、CT、血管造影的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过MR扫描,包括SE序列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运用时间飞跃法(2D-TOF).12例经CT检查,全部做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MR18例均显示良好,既包括显示栓塞静脉的直接表现,又包括脑实质改变的间接表现.12例CT扫描中有5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异常改变,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三角征",6例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静脉窦血栓阻塞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结论 CT平扫对静脉窦血栓的显示率相对较低,增强扫描可提高显示率.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栓塞情况和侧枝循环情况,为目前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病变是处于早期,还可以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缺点是费用高,属于有创检查,MR(特别是运用MRV)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静脉窦血栓的情况,脑实质的改变情况,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综合考虑MR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磁共振成像技术(MR)增强扫描中造影剂过敏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进行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舒适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22%,较对照组患者22.38%显著降低(P<0.05),且对照组患者造影剂过敏反应较干预组患者更严重.对于检查过程中舒适度,干预组患者对于检查舒适度评分(心理、生理、文化、社会环境)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5%,较对照组患者9.06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行MR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其过敏反应发生率,提高检查的舒适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检查顺利完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评价经皮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颅内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眼缺血综合征。对3例眼缺血综合征和颅内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回顾性病例分析。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磁共振扫描、磁共振血管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分析。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采用颈动脉造影、荧光素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评价脑血管及眼部血管的灌注情况。所有患者的脑血管灌注均提高。2例患者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动静脉交通次数增多。所有患者视力不变或有所提高。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颅内颈动脉狭窄是1种引起眼缺血综合征的少见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3.0 T MRI检查,探讨时间分辨对比剂技术的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脊髓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时间分辨对比剂技术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均使用8通道相控阵列线圈.结果 髓内3例,髓周5例,硬膜外2例.10例中8例可见明显迂曲的流空血管影.经Gd-DTPA增强扫描,9例见异常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影象医学的发展,核磁共振(MR I)检查在我国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MR I检查分辨率高、诊断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在MR I检查过程中,由于扫描时间较长,扫描时噪音较大,而扫描室又相对封闭,给病人造成了紧张恐惧感.而需要进一步增强扫描时,由于病人的暗示心理及对MR增强扫描缺乏了解,对自身疾病过分关注,更容易造成焦虑情绪.为了提高MR I检查患者的护理质量,我们,通过对患者实施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三阶段护理,不但可以使MRI检查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图象质量和诊断效果以及检查速度,使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服务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泌尿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磁共振水成像(MR hydrography)是近年磁共振成像重大进展之一。此新技术无放射性损伤,非侵袭性,不需要插管和注射对比剂,安伞可靠,患者无任何痛苦。磁共振水成像应用于临床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很快,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包括磁共振(MR)胰胆管造影,MR泌尿造影,MR椎管水成像,MR涎管造影,MR内耳淋巴管造影,MR鼻泪道造影,肠梗阻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和最佳扫描方案,评价其对静脉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采用二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2D-TOF—MRA)、二维相位对比血管造影(2D-PCA)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3种血管成像技术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或曲面重建(MPR)及数字减影MRA(DSMRA)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来我院进行诊治并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经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梗阻者31例、恶性梗阻者17例.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准确率,在胆道梗阻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明确病变浸润范围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和:评估鞘内注射Gd-DTPA增强MR脊髓和脑池造影。方法:对6例临床需要判断脑脊液流动性的患者进行鞘内注射Gd-DTPA增强MR脊髓和脑池造影检查。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60岁(平均38岁)。术前征得患者同意,经腰椎穿刺,蛛网膜腔内注入Gd-DTPA 0.5(n=4)-1.0(n=2)ml。采用西门子1.0T超导磁共振机,分别于脊髓造影前后进行脊柱及病变区横断及矢状T1W和T2W MR扫描并保持扫描参数不变,5例患者辅以患者MR平扫均不能显示脑脊液流动情况。鞘内注射Gd-DTPA后所有患者无任何不适,未发现殿堂神经系统体生。MR脊髓和脑池造影扫描显示,4例脊柱外伤病变,3例椎管完全闭塞,另1例部分闭塞,1例椎管内肿瘤术后囊腔与蛛网膜腔不交通;1例脑脊液鼻漏患者显示颅底的脑内外窦道。结论:鞘内注射小剂量Gd-DTPA安全可靠,脊髓和脑池造影增强MR扫描可显示常规MR扫描所不能显示的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对某些临床特定病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近年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病越来越呈年轻化,致残率较高。因此,早期、全面、准确诊断和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显得极其重要。目前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CE-MRA)已经成为血管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不但能克服超声、CT血管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检查技术的诸多缺点,并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技术诊断输卵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O例不孕女性患者先后行常规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和MRI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MR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是经阴道分别注入0.9%生理盐水后行T2WI、注入稀释钆喷酸葡胺后行T1WI的多期动态扫描。观察及比较三种成像的表现。结果X线-HSG和MRI—HSG均能显示输卵管阻塞(单侧阻塞和双侧)、输卵管积水,及卵管通畅。MR—HSG水与对比剂成像和传统x线HSG显示两侧输卵管通畅性较一致,同时能显示盆腔结构与有关病变。结论MR—HSG结合常规MRI,明显优于传统X线-HSG,其中稀释钆喷酸葡胺MR造影对输卵管的显示较水MR造影更直观、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