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支架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发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出现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生率低,可导致患者发生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后果严重,危害极大,已引起临床重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进行PCI治疗的53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8.1%,治疗病变成功率95.4%,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成功率96.9%.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8.7%.完全闭塞病变血管168支,成功率达67.9%.严重并发症2.5%.结论 PTCA和CASI的成功率均达95%以上,因此PTCA及CASI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266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进行PCI治疗的26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8.1%,治疗病变成功率95.4%,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成功率96.9%.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8.7%.完全闭塞病变血管84支,成功率达67.9%.严重并发症2.3%.结论 PTCA和CASI的成功率均达95%以上,因此PTCA及CASI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天水市冠心病住院患者构成及介入诊治现状,为本地区冠心病诊治进行指导。方法利用冠状动脉造影对993例冠心病患者的构成及介入诊治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993例患者中,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者505例。其中需要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2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脉介入诊治者64者,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45例)的44.14%;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介入诊治106例,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00例)的53.00%,其中急诊PCI18例。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9.00%。结论本地区冠心病患者大多病变严重,急性心肌梗死6小时内行急诊PC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者行PCI的比例低,最终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增加了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再灌注或血运重建治疗。本文对我院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完成的112例接受择期PCI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特征、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进行观察、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矫正QT离散度(QTcd)的早期影响。方法选择127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最终诊断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测定其PCI术前和术后早期的QTd、QTcd,与排除冠心病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S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QTcd显著增大,U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减小,AMI组及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结论 PCI术对冠状动脉及自主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使QTd增大,是PCI早期作用的主要机制;PCI对QTd、QTcd的影响与冠状动脉基础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具备介入条件的医院治疗冠心病一种常规方法。但是,PCI治疗操作中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会导致斑块挤压损伤,导致局灶性心肌梗死。本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此来评估PCI治疗在心肌细胞水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护理要点,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成效。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PCI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PCI。结论术前加强观察护理,术中与医生紧密配合,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顺利进行PCI的前题,术后良好的护理是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冠脉造影成功率98%,PCI成功率98%;住院期间两组在胸痛缓解、24h后下床活动、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方面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期间两组在死亡率、心绞痛复发、心功能减退和6min步行距离等方面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介入治疗组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老年冠心病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7年9月收入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50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50例病变相关动脉为前降支35处,右冠状动脉19处,回旋支10处。单支病变26例,双支病变18例,三支病变6例;PCI成功率98%;术后随访6~40个月,7例再次出现胸痛发作,3例患者行PCI术,其中1例为原有支架闭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为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结论:高龄老年患者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②方法对98例冠心病病人采用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治疗(TRI组),118例病人采用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TFI组)。观察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病人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③结果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置入支架情况、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2.07、2.18,t=1.02~1.26,P〉0.05);TRI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小于TFI组(t=2.35,P〈0.05)。④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可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刘刚 《当代医学》2011,17(31):78-7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介入治疗的40例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和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40例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0%。20例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2例(10.0%)心脏不良事件;20例股动脉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2例(10.0%)心脏不良事件,1例(5.0%)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径路,应用5F指引导管深插技术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8例CTO病人(陈旧性心肌梗死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的资料,并与40例CTO病人(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4例,稳定型心绞痛7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效果进行比较。桡动脉组应用5F指引导管深插技术,对慢性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后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23例(82.1%)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35枚,5例未成功;无穿刺部位并发症。股动脉组33例(82.5%)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62枚,7例未成功;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再次加压包扎后假性动脉瘤闭塞;局部血肿3例,经理疗后好转。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2.16,t=1.12、1.22,P〉0.05);桡动脉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t=2.56,P〈0.05)。结论经桡动脉5F指引导管深插技术治疗CTO安全方便,成功率较高,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吸烟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89例吸烟冠心病患者,根据PCI术后吸烟状态分成2组:术后戒烟组(n=417)及吸烟组(n=272)。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吸烟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术后戒烟组(4.78%vs1.4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吸烟是术后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结果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Gensini评分、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II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STNR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因素(P〈0.05)。STNR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TR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STR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与术后STNR密切相关,STNR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老年CHD患者64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PCI治疗.结果:本组64例患者病变83处,共植入支架78个,即刻手术成功率97.6%,A、B型病变成功率均为100.0%,C型成功率为87.5%;术中发生室颤1例,住院期出现动静脉瘘2例,共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心绞痛2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老年CHD患者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可以作为PCI临床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五年来临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运再建(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PCI,操作方法严格按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实施细致护理.结果 115例患者中成功113例,成功率为98.3%;梗死后平均开通时间(238±361)min;术后即刻心电图表现ST段回落、T波深倒置,16例术后1周心电图完全正常;均有心肌酶酶峰前移.结论 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重要和有效的手段,认真、细致、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非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年龄>7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呈多支病变200例(双支病变128例,三支病变72例),对其中146例仅进行"罪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罪犯血管病变"根据心电图改变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判断。结果:介入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8.0%(144/146),术中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1.4%(2/146);术后住院期间症状及并发症:手术成功的144例中,1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消失率84.8%(106/125),明显减轻率15.2%(19/125),支架内血栓形成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6%(2/125);19例急性心肌梗死中病死率5.3%(1/19);术后随访1~24月,心绞痛症状复发率12.5%(18/143),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3%(2/143),病死率0.7%(1/143),原"罪犯血管"重建率10.4%(15/143),原非"罪犯血管"介入治疗率13.8%(20/143)。结论: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常见,但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罪犯血管"多为其中一支,仅处理"罪犯血管"的非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疗效,只要能正确的判断"罪犯血管",不但能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魏朝阳  王德荣  未虎 《西部医学》2012,24(10):1971-1973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NSTE-ACS)患者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结果以及影响介入治疗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3月医院收治的接受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23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病变影像特征、介入治疗资料。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0.4%。年轻、女性、BMI指数低、CK-MB水平低、血管病变程度轻是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的保护因素,曾有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中风、心绞痛、冠心病病史,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是NSTE-ACS患者PCI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重在预防,其介入治疗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总结观察要点及护理经验。方法: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冠状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进一步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Stent)植入术,术前、术后临床观察及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结果: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手术成功率为95.8%,并发症发病率为6.7%,均无不良后果,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及冠状急性闭塞,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通过对介入治疗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证明了正确的专科护理技术及方法,对确保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