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V-Y肌腱瓣修补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例成人小腿标本进行逐层解剖,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选取其中7例腓肠肌肌腱接近平均水平的小腿标本,制作成跟腱缺损分别为1、2、3、4、5、6、7 cm的模型,先进行断端直接吻合术,再进行V-Y肌腱瓣修补模拟手术,探讨V-Y肌腱瓣修补术的适用症.结果: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近3年来治疗44例开放性新鲜及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和体会.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对收治的44例开放性新鲜及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患者行手术修复治疗并随访.结果:全部病例均经6个月~3年的随访,按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判定,优40例,良3例.1例术后发生再断裂, 发生原因为再次扭伤所致.优良率为97.7%.结论:开放性新鲜跟腱断裂采用可吸收性合成线行Kessler氏缝合法吻合肌腱可取得良好效果,陈旧性跟腱断裂采用小腿三头肌腱倒V -Y延长成形术,术式简单、有效、可靠,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较好的方法之一.术后精心、严格的管理和功能锻炼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余春华  杜俊锋  朱仰义  林炯 《浙江医学》2016,38(8):568-571,586
目的 探索踇长屈肌腱转位联合腓肠肌瓣 V-Y 延长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 方法 对 2010 年 2 月至 2014 年 2 月收治的 21 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KuwadaⅢ型 15 例、KuwadaⅣ型 6 例)进行踇长屈肌腱转位联合腓肠肌瓣 V-Y 延长术重 建跟腱,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 - 后足评分系统、Leppilahti 跟腱修复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对所有术后患者 随访 18~36 个月,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跟腱再断裂、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皮肤坏死等并发症。AOFAS 踝 - 后足评分 由术前(52.44±12.75)分明显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91.02±6.85)分(P<0.01),Leppilahti 跟腱修复评分由术前(34.33±12.92)分 明显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90.95±5.10)分(P<0.01)。 结论 踇长屈肌腱转位联合腓肠肌瓣 V-Y 延长术治疗 KuwadaⅢ型、部分 KuwadaⅣ型陈旧性跟腱断裂,能明显恢复踝关节功能,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陈旧性跟腱断裂31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9个月~8年,获访29例中,优8例(27.6%),良15例(51.7%),可3例(10.3%),差3例(10.3%)。本组31例误诊单纯扭伤11例,误诊软组织挫伤9例,严重伴发伤延误治疗7例,跟腱再断裂就诊4例。因跟腱断裂时,跖屈肌、腱膜尚保持一定跖屈功能。这种假象是新鲜跟腱断裂误诊为软组织挫裂伤,而耽误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腓肠肌腱瓣V-Y成形术对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32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进行腓肠肌腱瓣V-Y成形术修复,并行早期康复治疗,在手术完成后按照康复要求,严格执行相应功能锻炼。术后2年内进行随访,对效果进行Arner-Lindholm评定。结果本组患者32例,均完成术后随访,依据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优25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腓肠肌腱瓣V-Y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疗效较为理想,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需根据患者的病损程度和机体病理情况合理选择术式,并于术后进行科学、严格的功能康复锻炼,以维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 跟腱断裂是一种较常见的创伤,我科1998-2001年共收治各种损伤类型的跟腱断裂27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6例,最长时间1.5年,年龄13-53岁,平均31岁。农民8例,各种临工11例,体育教师1例,运动员2例,小学生1例,  相似文献   

8.
聂邦寿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23(6):406-406,F003
目的:为跟腱断裂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跟腱断裂开放伤82例,闭合伤30例,根据伤后入院时间,局部条件,回缩间距和跟腱和跟腱部位要素,采用四种不同的修补手术,结果:彻底清创的开放伤,及时手术组,优良率85%,(54/64),陈旧性断裂,三种不同术式中以Lindholm和White为首选,优良率80%(11/14)和70%(9/13),非手术治疗6例,优良3例,结论:跟腱断裂倡导早期断  相似文献   

9.
跟腱断裂以运动性损伤居多,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我院自1995~2004年共收治跟腱断裂病人35人,应用跖肌腱编织缝合法(改良Besworth缝合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跟腱开放性断裂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德 《中级医刊》1989,24(12):28-2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三头肌腱倒V-Y延长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和体会。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收治的2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患者应用小腿三头肌腱倒V-Y延长成形术修复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均经1~3年(平均18月)的随访,按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判定,优6例,良12例,差3例。1例因伤口感染,迁延不愈,换药一个半月后局部出现瘢痕愈合,影响功能;1例因个体因素术后功能锻炼不配合预后不佳;1例于术后4个半月因意外再次断裂二次手术。优良率为85.7%。结论:应用小腿三头肌腱倒V-Y延长成形术术式简单、有效、可靠,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较好的方法之一。术后精心、严格的管理和功能锻炼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2001—2006年收治跟腱断裂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8~52岁;开放性跟腱损伤14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损伤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小切口腓肠肌腱翻瓣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陈旧性跟腱断裂5例,其中男4例,女1例,28~67岁.左足3例,右足2例.所有患者均行小切口腓肠肌腱翻瓣术治疗.术后予短腿石膏固定踝跖屈20°位,4周后拆除石膏穿跟腱靴行走4周,在此期间逐渐降低足跟高度.术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跟腱断裂患者发生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正确的手术方法以及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40例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经断端修整后直接缝合的为20例,进行腓肠肌腱翻转成形术修补的为14例,运用跖肌腱扇形膜片修补及Abraham法倒V-Y肌腱瓣成形术的为4例,运用Bosworth法及跖肌腱扇形膜片修补跟腱的为2例.结果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6~16个月的随访,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判:优34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了97.5%.结论跟腱断裂进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的关键,要根据每个患者的损伤部位及缺损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法,同时术后要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这是促进预后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双锚钉技术联合腓肠肌腱膜瓣治疗跟腱炎激素治疗后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9年4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跟腱炎并有使用激素病史的13例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双锚钉技术联合腓肠肌腱膜瓣修复断裂的跟腱,术后给予长腿石膏外固定,3周后改小腿石膏再外固定5周,拆除石膏后行常规功能锻炼,根据Arner-Lindholm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3例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及排斥反应发生,其中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跟腱外露,对采取跟腱后正中切口的患者,给予伤口换药后局部转移皮瓣加游离植皮术后痊愈。按照Arner-Lindholm标准,优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1%。结论双锚钉技术联合腓肠肌腱膜瓣治疗跟腱炎激素治疗后的跟腱断裂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马育辉  吴钟添 《海南医学》2001,12(10):94-95
自 1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科共收治 5 0例跟腱断裂伤病人 ,均行手术治疗 ,并术后常规石膏夹板外固定 4- 6周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全组 5 0例中 ,男性 41例 ,女性 9例。开放性损伤 43例 ,闭合性损伤 7例。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 :开放性最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跟腱断裂的临床治疗进行研究。方法:收治跟腱断裂患者26例,根据损伤类型及受伤时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并指导康复练习。结果:所有患者获得8~15个月的随访,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23例,良3例,1例创口皮肤感染,经治疗后愈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根据损伤类型及受伤时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并对患者术后进行有效的处理,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小腿三头肌逆行腱膜瓣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7月~2003年7月对58例患者采用小腿三头肌逆行腱膜瓣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均经1~3年(平均15个月)的随访,按Amer—lindholm评定标准判定,临床优良率达94.8%。结论采用小腿三头肌逆行腱膜瓣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