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肛肠手术后结直肠瘘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肠手术后结直肠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肛肠手术后并发结直肠瘘12例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9例患者经积极抗炎、肠内外营养和腹膜腔冲洗引流后治愈。3例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其中2例行腹膜腔冲洗和粪便转流术,1例行确定性手术。结论术后结直肠瘘的诊断不难,及时诊断和治疗最为重要。合理的保守治疗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肛肠手术后直肠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肛肠手术后直肠出血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肛肠手术术后出血率为2.83%,其中肛瘘切开术、经肛门前括约肌直肠息肉切除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直肠脓肿切开引流术和直肠放射切口瘢痕松解术出血率分别为2.82%,3.05%,2.63%,3.26%,2.08%。结论分析不同手术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总结出血的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肛肠术后直肠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结直肠手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以来大肠手术后出现的10例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资料:本组急诊手术作一期吻合的有3例;择期手术,有充分的术前准备,满意的手术操作过程而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有7例。均作近端肠管造口后,病人均痊愈出院。在择期手术后出现的瘘的病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其中一例年龄达81岁。结论:吻合口漏仍是大肠手术后最常见病发症,随作结直肠癌老龄病人的增多,吻合口瘘大多出现在此类老龄病人中,应引起重视;一但发生吻合口瘘,要尽早作近端肠管的造口术,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结直肠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特点。方法:选择2000年3月~2010年5月有我科诊治的134例结直肠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7例行一期手术,67例行二期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一期手术患者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0.4%,二期手术患者分别为1.5%、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期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9±1.7)d,二期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15.7±4.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手术可以免带人工肛门,避免二次手术,且住院时间短,显著减轻了患者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在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是治疗结直肠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损伤手术处理的经验。方法:对35例结直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治愈34例(92.1%),死亡1例(7.9%),术前确诊仅11例(31.4%)。一期单纯缝合肠修补术11例,肠切除吻合术13例,共计24例,占68.6%;二期造口或外置术11例,占31.4%。结论:结直肠损伤早期易误诊。多数结肠和腹膜内直肠损伤可一期手术,应配合围手术期正确使用抗生素尤其是甲硝唑。通过早期确诊、手术治疗及控制感染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结肠及直肠损伤主要为钝性损伤,穿透性损伤所致的比较多见.以交通事故、工伤、斗殴等.绝大多数直肠损伤是穿透伤,特别是会阴部以及大腿、臀部或骶部的穿透伤可累及直肠,甚至可造成膀胱、尿道等复合损伤. 相似文献
10.
急诊结直肠手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文评价急诊结直肠手术后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82年~2002年284例急诊结直肠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将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的病人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选择13个可能影响手术顸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可能影响顸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84例病例中切口腹腔感染39例(13.7%),吻合漏24例(8.4%),腹腔感染27例(9.5%),7例死亡,死亡率2.46%。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1.42)、手术部位(OR=2.08)。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危险因素为低蛋白血症(OR=6.2)、腹腔严重污染(OR=2.5),影响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腹腔严重污染(OR=1.97)、糖尿病(OR=1.36)。结论:手术部位、糖尿病是影响急诊结直肠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腹腔严重污染是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危险因素;腹腔严重污染、糖尿病是影响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肠前庭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9例直肠前庭瘘病例的治疗情况。9例患均为女性。年龄:3个月—10岁,病程:20天—10年,手术年龄;1岁以内3例,1—2岁1例,7岁1例,8岁2例,9岁1例,10岁1例,最小3个月。其中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3例。低位直肠前庭瘘5例,低位复杂性直肠前庭瘘1例。低位直肠前庭瘘和低位复杂性前庭瘘均采用瘘道切除术;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采用瘘道切除、经会阴肛门成型术。结果 手术治愈8例。好转1例。治愈率89%,术后创面基本愈合时间15—36天,平均25天,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24个月,无复发。结论 以上手术治疗直肠前庭瘘,疗效安全可靠,对生理功能影响小,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 1 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直肠前庭瘘病例 9例 ,均经手术治疗 ,术后均得到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女性 ,年龄 3个月至 1 0岁 ,病程 2 0天至 1 0年。手术年龄 :1岁以内 3例 ,1~ 2岁 1例 ,7岁 1例 ,8岁 2例 ,9岁 1例 ,1 0岁 1例 ,最小 3个月。其中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 3例 ,低位直肠前庭瘘 5例 ,低位复杂性直肠前庭瘘 1例。1 2治疗方法 低位直肠前庭瘘并低位复杂性直肠前庭瘘均采用瘘道切除术 ,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可做瘘道切除、经会阴肛门成型术。在正常肛门位置正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肛肠手术前后的肛管直肠压力,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测定肛肠压力在临床辨证中的作用.方法:对各类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在术前进行肛管直肠测压,并将测得数据列为术前组:术后恢复1个月以后重新测定,并将数据列为术后组;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除环状混合痔术前与术后的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几种肛肠疾病术前与术后的肛管直肠压力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常见的肛肠疾病术前、术后的肛管直肠压力因具体病症而异.正确认识肛管直肠压力在术前、后的变化,可正确判定手术的疗效,及术后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直肠阴道瘘在临床上是比较罕见的疾病,按病因分类,有先天性发育不良和后天性直肠阴道瘘。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后遗症及减少复发都有重要意义。自1983—2003年我院收治先天性直肠低位阴道瘘11例,全部经手术治疗痊愈。现将诊治经验作如下交流。 相似文献
15.
肛管直肠动力学是使肛肠疾病具有本身特殊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肛门直肠和盆底的动力紊乱或解剖结构异常 ,可以引起便秘及大便失禁 ,并可继发各种肛肠疾病。因此 ,肛门直肠和盆底的动力学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1 肛管直肠动力学的一般概念肛管直肠是人体消化道的末端 ,解剖结构独特 ,因其处于盆腔底部位置并具有肛窦、肛腺及众多的周围间隙 ,所以使肛肠疾病具有特殊性。肛管直肠周围的平滑肌 (简称IAS)和横纹肌 (简称EAS) ,如耻骨直肠肌、内外括约肌、肛提肌及尾骨肌共同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IAS和EAS共同保持肛管的关闭作用和维… 相似文献
16.
17.
女孩后天性直肠前庭瘘,大多数是新生儿时期肛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致的一种并发症。我院1995~2003年共收治31例,采用瘘管切除,直肠粘膜下移覆盖瘘管法,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总结直肠阴道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3月—2008年9月,收治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直肠阴道瘘32例,根据导致直肠阴道瘘的原因与时间以及瘘管的部位与范围,分别采用直接缝合术、瘘管切除+直接缝合术和瘘管切除+局部阴道黏膜瓣转移修复术治疗。结果1例因放射性损伤所致的直肠阴道瘘,采用瘘管切除+局部阴道黏膜瓣转移修复术治疗,因瘘管周围受放射性损伤的组织未被完全切除,于术后14 d伤口开裂,遂转肛肠外科行直肠切除、结肠肛门吻合术。本组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6个月常规随访结果显示,修复处阴道黏膜光滑,感觉和运动正常,无复发。结论根据导致直肠阴道瘘的原因与时间、瘘口的大小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手术治疗直肠阴道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产伤、感染及不恰当使用硬化剂或坏死剂注射治疗痔疮,造成的直肠阴道瘘,给妇女健康及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如适时采取正确手术治疗则可修复,解除患者痛苦。本文报告了自1992 ̄1995年间手术治疗直肠阴道瘘12例,提出以纽扣为支架,充分完整切除瘘管及周围瘢痕组织,分离直肠粘膜层,直肠壁肌层,左右提肛肌边缘及阴道粘膜层。分层间断缝合,保证组织血液供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