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腮腺切除的可行性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行腮腺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结果:58例患者中,其肿瘤最大直径小于4 cm者行肿瘤及周围部分腮腺切除术;对2例最大直径超过4 cm的肿瘤行腮腺全切除术。术后均未发生永久性面神经麻痹。3例术后出现术侧暂时性面神经麻痹,3例出现腮腺瘘,10例出现Frey’s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腮腺多形性腺瘤行部分腮腺切除是安全的,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在45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的患者中,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和3例肿瘤生长在腮腺深叶的患者行全腮腺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腮腺浅叶切除27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3例,Frey综合征3例;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18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2例,Frey综合征5例;5例全腮腺切除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腮腺腺体移位的状况、关系、可能原因及临床影响。方法:通过对2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人术中测量腮腺浅叶腺体的位置、肿瘤的部位、包膜等,从临床的角度研究腮腺腺体移位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36%伴有腮腺浅叶移位,特别是领后区肿瘤伴浅叶后移明显。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可导致腮腺移位。这可能与肿瘤起源于腮腺腺体内以及腮腺对肿瘤提供营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河南省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首次收治的19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155例,行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33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患者9例.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腮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出...  相似文献   

5.
王凤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80-158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22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腮腺浅叶+肿物切除78例,腮腺浅叶+部分深叶+肿物切除33例,腮腺+肿物切除11例。所有手术均解剖面神经.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3例,涎瘘2例,积液4例,复发4例。结论: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5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后156例中术后并发症57例占36.5%,随诊89例,3例复发占3.4%。结论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效果因素: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腮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的术式对116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进行治疗并分析。结果:该术式较原经典的浅叶加瘤体切除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少,神经损伤少,术时短,术后面部凹陷畸形轻,并保存了患者大部分腮腺功能。术后随访1~6年,实际随访111例,1例复发,复发率0.9%。结论:腮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瘤的成功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本科手术治疗的10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38例Warthin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术后病理确诊,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和Warthin瘤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组成,累及部位,平均病程,吸烟率,B超及CT特征。结果相对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Warthin瘤组平均年龄,男性比例,吸烟率较高,而平均病程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thin瘤组病灶以后下象限多见,B超下血流信号较为丰富,CT密度较高;腮腺多形性腺瘤组后下象限病灶少见,B超下血流信号和CT密度均较低。结论根据腮腺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等临床资料,结合B超、CT等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可在术前区分Warthin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技巧、术后并发症预防。方法对1998年7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8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随访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6例,涎瘘8例,积液2例,复发3例。结论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注意并发症的防治,能减少创伤、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紧贴面神经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处理。方法:2000年9月至2010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手术治疗的20例(21侧)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术中发现面神经与肿瘤紧贴,分离、保留面神经后行肿瘤及腮腺切除,病理观察与面神经紧贴部位的肿瘤包膜结构,术后随访观察有无肿瘤复发。结果:21侧与面神经紧贴的肿瘤均有完整包膜,其中5侧包膜菲薄但完整;3侧包膜内有肿瘤结节浸润,但未突出包膜。术中1侧肿瘤破裂,术后2.5年出现种植性复发,其余20侧术中未发生肿瘤破裂,经平均4.5年随访,均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与面神经紧贴的腮腺部位多形性腺瘤有菲薄但完整的包膜,细致分离并保留面神经是可行的,术中避免肿瘤破裂是预防种植性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至2016年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20例,总结其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26个病灶,其中19例为单侧、单发病灶,一例为单侧多发病灶,5例病灶有浅分叶,15例密度较均匀,5例密度不均匀伴有囊变;平扫最高密度为41.6HU,最低密度为26.7HU,平均36.1HU;增强扫描观察8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1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在CT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对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MSCT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其中圆形、卵圆形18例,分叶状7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6例,不均匀9例。增强后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其中16例表现为均匀强化,9例表现为环形强化。结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后渐进性强化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季陆军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16-917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9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做保留面神经和腮腺浅叶切除术及保留腮腺导管+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结果暂时性面瘫15例,复发1例,涎瘘2例,皮下积液10例,Frey′s综合征8例,耳垂麻木10例。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切除+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有效的术式,有利于保留残余的腺体功能及面部的美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P63和Maspin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细胞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63和Maspin及Ki-67蛋白的表达差异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63和Maspin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恶性多...  相似文献   

15.
腮腺肿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正常腮腺组织,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PCNA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作为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于不同位置与大小的腮腺肿块所应采取的手术方式,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腮腺肿块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腮腺肿块位置和大小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手术方式,并通过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快速冰冻活检,对于腮腺肿块位置在耳前区,且肿块直径〈2 cm以及腮腺肿块位置在腮腺耳下区或者颌后区,直径〈4 cm的41例良性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其余肿块直径过大或经检查为恶性肿瘤的15例患者行腮腺全切除术。术后出现的主要手术并发症情况为:Frey’ s综合征3例,暂时性面瘫4例,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涎瘘3例,良性患者无复发病例,恶性肿瘤复发2例。结论:手术治疗腮腺肿块要根据其位置及大小来选择,同时还要在术中借助快速冰冻活检来判断肿瘤的类型,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损伤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CT及MRI图像特点。结果 15例病灶均为单发肿块,左侧7例,右侧8例;病灶最大径为3.0cm,10例位于腮腺浅叶,5例位于腮腺深叶;12例呈类圆形,3例呈椭圆形;8例病灶呈实性,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7例病灶伴有囊变,其中2例有壁内结节,增强扫描壁内结节明显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及影像诊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为腮腺区单发无痛性肿块,是一种少见的良性上皮源性肿瘤,但有4%的恶变率。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大多边界清晰,内成分单一,部分肿瘤内可伴出血囊性变,肿瘤内部有丰富的线样内皮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也根据其病理特征有一定的特征性。该文就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诊断特征予以综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点及CT值量化指标,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双期增强CT的表现,对肿瘤部位、数目、大小、形态、CT密度、强化模式及CT值量化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病例均为单侧单发,16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跨浅、深叶,4例位于腮腺深叶;肿瘤最大截面横径为0.5-5.5cm;大多呈椭圆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17例(17/22)肿块内见囊变区,其中1例(1/17)见钙化灶。所有病例在双期CT增强均有强化,动脉早期强化较明显、CT值为(104.7±15.3)Hu,最大强化率为152.3%,动脉晚期(近动静脉交界期)CT值为(118.7±13.8)Hu;基底细胞腺瘤至少有两种强化模式:一是动脉早期明显强化,动脉晚期持续强化;二是动脉早期显著强化,动脉晚期强化幅度有所减退,同时与其相关病理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特点。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病史、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对18年来所收治的7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直肠癌在同期大肠癌病例中的比例,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直肠癌的误诊率仍高达50%;其好发部位以中下段居多,约占2/3;临床上经直肠指检,大多数病例可获诊断,本文还对术前活检的可靠性、该组病例病理类型与术式选择和保肛手术之间的关系、术中或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的预防、处理以及手术技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