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痞,指痞塞不通之意,(月真)胀满塞而不痛,常伴见嗳气,呕吐,泛酸,心烦口苦,口乏谷味,下痢等。久则导致脾胃气虚,变生他病,遗患无穷。《伤寒论》言痞证为:太阳病误下,里虚  相似文献   

2.
血瘀证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命题。说它古老。是人们惊奇地发现近年出土的《治百病方》第五方即治瘀血方,说明在《内经》以前血瘀证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说它年轻,是国内外众多学者,正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1988年在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还制定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可见,对血瘀证之研究,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方兴未艾。尽管如此,由于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临床涉及十分广泛,症状表现十分奇异,不少问题仍需续予深入研究。而临床研究乃为其重要方面。有鉴于此,笔者于临床作了一些探索,旨在对部份血瘀疾患临证辨治的幽微之处加以阐发,以期于临床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3.
痰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 ,患病的部位有异 ,故其症状变化多端 ,如咳嗽痰涎、心悸怔忡、目昏眩晕、神昏惊厥、惊惕不眠、痰核肿块、肢体麻木、拘挛疼痛等皆可因痰而起。朱丹溪曾指出“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本文探讨痰邪上犯眼目所致的疾病。病因病机痰证所致眼病 ,可由以下诸端而起 :1情操抑郁 ,忧思多虑伤脾 ,或素为脾虚之体 ,摄入之水谷不能尽化 ,致水湿停聚 ,凝结成痰。如某些眼底病的渗出物 ,可因脾虚痰湿浊气上扰所致。2竭思劳瞻 ,体力过劳 ,耗气伤阴 ,气机不利则郁 ,气郁则水湿郁聚生痰。如中心性视网膜脉…  相似文献   

4.
王瑞明 《河北中医》2007,29(1):35-36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失去其生理功能的均称为瘀血。“瘀”字最早见于《楚辞》,曰“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血菀等。《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虚证、脾虚证、血瘀证及肾虚证诊断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儿肺虚证诊断标准 1肺虚证(1)咳喘声低。(2)痰液清稀。(3)反复呼吸道感染。(4)乏力多汗。(5)呼吸无力。(6)哭声低微。(7)胸闷不适。(8)久病多病。(9)素体虚弱(双胎、早产、低体重)。(10)体检有肺部罗音。(11)脉细弱或指纹淡(3岁以下)。(12)血气检查:PaO2下降,PaCO2升高。  相似文献   

6.
7.
大气下陷是近代医家张锡纯根据《黄帝内经》宗气之旨,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的崭新理论,并创制了升陷汤系列方剂。虽然目前中医内科学没有此病名,但是大气下陷证在临床上并非个案,而是屡见不鲜,其表现也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只要对大气下陷证有了全新的认识,根据临床表现、舌苔、脉象,尤其是寸脉的异常,不难做出诊断,治疗时应用张锡纯的升陷汤加减多能取得满意疗效。因为大气下陷是在宗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治疗取效后为防止复发仍应以补气药来善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整理小青龙汤古今医案116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小青龙汤证的脉症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详细研究,探讨了该方证的主证、兼证和舌脉的一般规律,同时总结了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不同认识,为小青龙汤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气虚证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气虚的成因中风病气虚的成因有二 :一是病前即已气虚 ,如年老体衰 ,正气不充 ,或久病 (如消渴、眩晕、胸痹 )气虚 ;二是病后邪甚伤正 ,脏腑功能失调 ,或饮食调摄失宜 ,气之化源不足 ,由此导致了气虚。气的化生与功能主要在于脾肺二脏 ,因此气虚之根也责之脾肺。2 气虚与中风发病气虚是中风病主要病机之一。据临床资料统计 ,中风病人中 ,以气虚为主证 (气虚血瘀、气虚挟痰、气阴两虚 )的近半数 ,可见气虚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前人对气虚致中风早有认识。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王履“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 ,或忧喜忿怒伤其气 ,多有此疾…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湿热证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病多被认为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证,但在岭南地区尚有属湿热证者。从湿热证的产生、湿热证病机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治疗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辨治消渴病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就汤证论的内涵与外延 ,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汤证论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汤证论的发展、汤证论的临床实效性和汤证论的优势与不足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缩阳证的中医证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王明辉,王风雷主题词@缩阳证/中医药疗法,@缩阳证/针灸疗法祖国医学在古代即将缩阳证列入性疾病的范畴而加以探究。但现代性医学中尚未见将缩阳症列入与性有关的疾患而加以系统的详尽讨论的。此病常多起病急骤,...  相似文献   

13.
湿证与气虚证有许多类似的症状,容易混淆不清,临床上多见将湿证错为气虚证,既易因误补留邪使病情更加缠绵,又浪费了参芪等补品。而且湿证与气虚证也各有不同的证型,都应区别施治,一、湿证误为气虚治。脾为湿困与脾气虚是最易混淆的,因其均有食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现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咳喘证为临床常见病狂,历代著名医家均有一定的论述,汉代张仲景、金元朱丹溪、清代叶天上等均有专篇论述。目前临床咳喘证常常选用多种抗生素,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抗生素滥用,往往疗效甚微而副作用很大。现就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咳喘证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弘扬祖国医学。1宣肃并用,寒温并重咳喘证多因于肺气不利,肺系疾患的病脉证治在《伤寒论》、《金匾要略》中论述颇多,如《伤寒论》的太阳病将、少防病篇等,《金匾要略》中的痰饮咳嗽将、水气病篇等。其病理关键在于肺气不利,肺为娇胜,不耐寒热,肺主宜发…  相似文献   

16.
17.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18.
徐恕甫 (1 884~ 1 964)为江淮名医 ,擅治奇难杂症。其所见螳螂毒证乃毒素侵犯人体手足而染的疾病 ,多因螳螂虫遗毒于农田、菜园山芋藤杂草等有浆之物上 ,农民在夏令栽种山芋等农作物时 ,手足染毒而发此证。重者可因毒邪归心而殒命。先生据证采用了多种治法。现介绍如下。外邪袭表杨某 ,女性 ,2 8岁。平素身体健壮 ,日前于下田耕作时手足沾染毒邪 ,皮肤瘙痒 ,局部未见红肿。证属毒邪犯皮袭表 ,病势较轻 ,热象不重 ,治用荆防败毒散。处方 :荆芥 4.5g、牛蒡子 4.5g、柴胡 4.5g、银花 4.5g、桔梗 4.5g、鲜公英 3棵 ,蝉蜕 3g、黄芩 4.5g、茯苓 6…  相似文献   

19.
张友堂  付青青 《河南中医》2012,32(9):1105-1106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相似文献   

20.
鼓胀兼证证治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嫣  沈洪 《吉林中医药》2009,29(5):380-382
鼓胀即肝硬化,是中国古代四大顽症之一。在鼓胀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各种兼证,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悬饮(肝性胸水)、黄疸、泄泻、血证,其在鼓胀病程中的不同时期出现,可因病势紧迫转变为主证危及病患生命,因此在鼓胀的治疗中必须注意兼证的辨治,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