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量单层皮质骨和双层皮质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与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度,为临床选择寰椎后路螺钉固定的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12例新鲜的寰椎和第三颈椎标本,进行单层皮质骨和双层皮质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并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层皮质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力最大,为1757.0±318.7N;单层皮质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192.5±172.6N)与双层皮质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1243.8±350.0N)及单层皮质骨C3椎弓根螺钉固定(1121.6±224.6N)的拔出力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时宜选用双层皮质骨螺钉固定,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选用单层皮质骨螺钉即可。  相似文献   

2.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比较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手术中是否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本组病人都采用Cloward技术植入了自体髂骨,其中13例进行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另21例未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固定组77%的病人获得优良疗效,非固定组为81%。固定组的融合率为76.9%,非固定组80.9%。两组中均未发现有植骨块的塌陷。固定组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了15.3%。非固定组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了18.4%。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结论:正确的手术,同时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髂骨骨块,可以承受正常生理载负荷,也可以达到很高的融合率。椎弓根系统螺丝钉内固定不必作为PLIF手术的常规以减少植骨块的下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在临床使用可行性、钉道的参数和置钉后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住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住院患者CT资料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0~60岁(48.0±5.6岁),采集患者颈椎(选取C4~C6)CT连续扫描数据,测量每个椎弓根的形态学数据:椎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31例下腰椎病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行CT、MRI检查,评估椎间高度、内固定和融合器位置及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10(92. 5±10. 8) min,术中出血量90~320(120. 5±44. 8) ml,术后引流量110~250(150. 5±20. 8) 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愈合不良;术中神经牵拉伤1例,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8~16(12. 13±1. 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22~26(25. 4±1. 83)分(P 0. 05)。椎间高度术前为7~11(9. 6±1. 5) mm,术后6 d为10~13(11. 5±1. 4) mm,末次随访为10~13(11. 1±1. 3) mm,术后6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与术后6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有2例植骨未完全融合,融合率为93. 5%;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融合器无移位及塌陷。结论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①探讨不同直径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对颈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②椎间融合器植入法改进 ,最佳融合器直径的选择 ,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成人新鲜颈椎标本 12具 ,实验应力分析 ,对颈椎的稳定性与不同程度切除终板、植入不同直径融合器后的生物力学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 :①椎间融合器植入后 ,颈椎强度增加 2 2 % ,椎体应变下降 15 % ,而刚度增加 43 % ,位移减小 2 0 % ,与植入前颈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椎稳定性得到增强。②在改进植入法中 ,选用直径 11~ 12mm融合器 ,其覆盖椎体终板超过 3 0 %以上 ,接触面积达 65 %以上 ,颈椎最稳定 ,其椎体应变、融合器位移及沉降率最小。结论 :颈椎前路螺纹状椎间融合器植入是一种有效的初始稳定手段 ;改进植入法应选用直径 11~ 12mm之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按随机顺序,对每一标本先后行C1-C2椎弓根螺钉、Magerl螺钉、Brooks钢丝以及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或C1-C2椎弓根螺钉联合Brooks钢丝组成的固定系统的三维运动范围最小。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前后屈伸运动范围与Brooks钢丝固定无差异,但大于Magerl螺钉;其左右侧屈运动范围小于Brooks钢丝固定,大于Magerl螺钉;其轴向旋转角度明显小于Brooks钢丝固定,但与Magerl螺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1-C2椎弓根螺钉的三维稳定性与Magerl螺钉相当,联合Brooks钢丝固定可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Steffee椎弓根钢板疲劳特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efee椎弓根钢板广泛应用于治疗胸腰椎不稳。尽管已有研究证实Steffee椎弓根钢板具有较好的即刻三维稳定性,但对于其在整个骨椎体间期间是否能维持足够的稳定性尚缺少全面的研究。我们在MTS双轴液压伺服生物材料试验系统上对安放在L1~L3的Ste...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异种骨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即刻稳定效果及自身强度.[方法]取16具新鲜成年男性L1~5腰椎标本,分别对完整L1~5(正常组);模拟后路间盘L3、4摘除置融合器(对照1组);模拟后路间盘L3、4、L4、5摘除置融合器(对照2组);模拟后路间盘L3、4摘除置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对照3组);模拟后路间盘L3、4、L4、5摘除置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对照4组)进行前屈、后伸、扭转、轴向压缩和腰椎移位时融合器的最大拨出力及粘弹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压缩、前屈、后伸、位移和扭转角度较正常组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P>0.05);而椎间植入融合器附加椎弓根固定,压缩、前屈、后伸、位移、扭转角度较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腰椎移位时拨出力实验结果表明,对照1、2融合器植入椎体移位时最大拨出力为1.83KN.对照1、2、3、4组7 200s三应力松驰量和蠕变量较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3、4组初始蠕变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和(1、2组).[结论]异种骨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腰椎完整标本、单纯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ALIF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4种状态进行测试,比较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新鲜腰椎标本8具,分别于完整状态、L5S1前路植以Cage、L5S1前路Cage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下,测定前屈、后伸、侧弯及扭转运动下运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ALIF标本同完整标本相比,其后伸运动范围增大(P〈0.01),而前屈、侧弯、扭转运动范围减小(P〈0.01);而ALIF经椎弓根钉固定或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各方向运动范围均小于完整标本及单纯ALIF标本(P〈0.01)。[结论]L5S1单纯行ALIF后伸稳定性差,为增加其稳定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应当是首选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腰椎横突间入路椎体间融合术(ILIF)及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小牛脊柱运动节段标本12具,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7组:(1)正常对照组(IS);(2)左侧小关节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组(TLIF);(3)T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4)T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5)左侧横突间入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组(ILIF);(6)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7)I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分别测试各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时的载荷-应变、载荷-位移变化以及轴向刚度和双向扭转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所有生物力学指标中ILIF组稳定性均大于TLIF组(P<0.05),在定量扭矩扭角方面差距最大达72%.ILIF+BPSF的稳定性最高,在前屈载荷应变方面较IS组差异最大达53%,而ILIF+HPSF组与ILIF+BP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IF手术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TLIF手术;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与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使用ILIF术式附加侧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Steffee钢板加椎间植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度腰椎滑脱 ,是指滑脱移位大于 5 0 % ,按Meyerding分度在Ⅲ°以上 ,可并发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痛、脊柱畸形及特殊的蹒跚步态 ,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下肢神经和马尾神经症状。我院从 1996年~2 0 0 1年 ,采用Steffee钢板加椎间植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12例 ,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2 3~65岁 ,平均 45岁。 12例中 8例有神经缺陷 ,其中 6例为马尾神经综合征、2例为足下垂。按Meyerding分度[1 ] 。Ⅲ°9例 ,Ⅳ°2例 ,Ⅴ°1例。L3滑脱 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本组自2004年4月至2008年9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板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女19例,男17例;年龄44~76岁,平均56.2岁。其中L4滑脱20例,L5滑脱16例;Ⅰ度11例,Ⅱ度25例。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根据A sher疗效评定,优26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9%。33例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2%,平均融合时间为4.5个月。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方法:在两组男性尸体椎骨的一侧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作为对照(对照侧),另一侧填入CPC后再置入螺钉作强化固定(强化侧),15min和12h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然后用CPC重新固定12h后拔松的椎弓根螺钉并测得其Fmax。结果:强化侧Fmax和对照侧比较,15min后提高了55%,12h后提高了83%;重新固定后,两侧Fmax较固定前分别提高了54.2%和63.6%,差别有显著性意义(Wilcoxon's检验,P<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能强化椎弓根螺钉的固定。  相似文献   

14.
可吸收骨水泥对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验证椎弓根螺钉植入时添加可吸收骨水泥α-BSM^TM对螺钉初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人体新鲜腰椎标本,共16个椎体(L3-L5),将椎弓根螺钉分别置入两侧椎弓根,随机在一侧加α-BSM^TM,测试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和螺钉拔出过程中达到最大轴向拔出力时的能量吸收(E-F-max)及螺钉拔出一个螺距(2.0mm)旦的能量吸收(E-2mm)。结果:同未加α-BSM^TM组相比较,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在加入α-BSM^TM后,由370N提高到665N,增加了80%。E-F-max和E-2mm也分别增加了83%和68%,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意义(Wilcoxon's检验,P<0.01)。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加和不加α-BSM^TM)与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BMD)紧密相关(r=0.9585,0.9056,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植入时添加α-BSM^TM能显著提高其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RF与圆柱状自体骨块椎间融合治疗脊椎滑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RF椎弓根螺钉系统与圆柱状自体骨块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椎滑脱的方法。方法:对23例脊椎滑脱症患者的神经受压部位针对性地彻底减压,并用RF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的脊椎进行复位固定,恢复脊椎的正常解剖结构,自髂嵴后部取圆柱状骨块嵌入椎间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滑脱复位80%~100%;4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结论:RF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与圆柱状自体骨块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椎滑脱可有效减少固定螺钉松动、折断及再滑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螺纹异体皮质骨融合支架的设计与生物力学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lograft intebody fusion Cage AIFC)腰椎间融合的稳定性与强度.方法用4具新鲜尸体的尺骨、桡骨和腓骨制成AIFG,同时用环钻取带双面皮质的髂骨行压缩试验,并模拟临床切除L2~3,L4~5椎间盘后分别将AIFC和髂骨植入椎间隙行拔出试验.结果(1)最大抗压负荷AIFC组为(8 268±4 903)N,髂骨组为(1 385±223)N,AIFC组为髂骨组的6倍(P<0.01).(2)植骨块移位时的最大拔出力AIPC组为(489±206)N,髂骨组(89±45)N,AIFC组是髂骨组的5.5倍(P<0.01).结论AIFC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独特合理,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孝静  江渟  马启明 《骨科》2020,11(3):216-222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结合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7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椎弓根螺钉PLIF组(29例)、CBT螺钉PLIF组(24例)和改良CBT螺钉PLIF组(19例)。分析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各组术后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融合率。结果改良CBT螺钉P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的ODI均显著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弓根螺钉PLIF组的CK值和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和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BT螺钉固定结合改良PLIF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2):123-123
当施行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时,常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来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其代价是增加手术切口及置入螺钉,增大了手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果前路椎间融合同时行前路钢板固定与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其生物力学强度相当,则可在保证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情况下避免增加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年龄35~79岁,平均51.8岁,行腰椎后路病变节段附件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椎间植骨融合。随访1~7年,观察JOA评分、融合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术后1年及最终随访时临床恢复率分别为73.53、82.35和85.29。最后一次随访的融合率达98.53,1例未观察到可靠的融合,并在术后3年出现内固定的断裂而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8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1。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2003年2月-2005年4月共收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9例,均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近期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