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描述心腔低密度的CT征象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 1组 40例螺旋CT胸部常规及亚秒扫描发现心腔密度减低的连续病例 ,回访其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抽取同期行胸部CT扫描正常者 16例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 (包括恶性肿瘤 3 1例 ,尿毒症 4例 ,严重感染 3例 ,外伤 1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1例 )均有贫血 ,9例有肾功能异常。左、右心室及室间隔CT值分别为 ( 3 3 .0 1± 7.2 1)HU、( 3 3 .78± 7.91)HU和 ( 4 5 .10± 6.2 4)HU。心腔密度低于室间隔 7~ 19HU (P <0 .0 0 1)。不同程度贫血组CT差值不等 (P <0 .0 1)。正常组与病例组的室间隔夹角分别为 48.3 1°± 5 .2 6°和 5 0 .0 9°± 6.89°(P >0 .2 0 )。结论 :螺旋CT平扫可发现异常状态下的心腔低密度这一有意义的征象 ,它提示有贫血和 /或肾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 表现和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回顾了早期(48 小时内) 经CT 检查并经多次CT 随访的坏死性胰腺炎,临床和血尿淀粉酶均符合的50 例患者,平扫及团注法增强扫描,观察胰腺密度、体积、包膜改变,积液范围及程度,特别注意了脾出血和脾血管受侵的危重征象。结果: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CT 图像均能做出明确诊断。多部位胰腺坏死及胰周积液超过2 个部位以上是产生并发症和临床预后较差的指征。结论:在坏死性胰腺炎诊断中CT 是最直观和显示受侵部位最清晰的影像手段,早期CT 扫描,适时CT 随访是估价临床预后有力依据之一,脾血管受侵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螺旋CT扫描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46例经临床和手术明确诊断的急性胰腺炎CT征象进行分析评价,并进行CT分级。结果46例急性胰腺炎病例中,42例首次扫描诊断为急性胰腺炎,1例在复查CT扫描时确诊为急性胰腺炎,3例在首次及复查时CT均表现为正常。40例A、B、C级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6例D、E级患者,其中4例非手术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预后均较好。结论CT扫描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可以发现并发症,而且还可以准确地进行CT分级,对临床判断预后、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994年5月至2000年4月15000例EBCT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263例,其中25例为不典型夹层。男21例,女4例。全部患者均以主诉急性胸痛入院检查。采用Imatron 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不典型夹层EBCT血管造影(EBCTA):直接征象为:(1)25例主动脉壁均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达5-23mm,平均15.3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CT值50-87HU,累及长度为2.5-49.0cm,平均16.3cm;(2)内膜钙化移位5例;(3)6例治疗后EBCT随访,管壁厚度呈动态变化。间接征象为:(1)主动脉壁增厚溃疡形成7例;(2)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2例。上述征象结合临床急性胸痛病史,诊断可以成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StanfordA型)6例;仅累及降主动脉(StanfordB型)19例。全部病例临床均采取保守治疗,其中6例EBCT复查,3个月至1年血肿吸收。结论 急诊胸痛鉴别诊断中EBCT对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5例急性胰腺炎采取5mm~10mm间隔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胰周液体聚集者作扩大区域扫描.结果:急性胰腺炎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胰腺肿胀(83/85),胰腺坏死(44/85),胰周积液(46/85),胰腺脓肿(14/85).结论: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确诊和监测病情的发展等方面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动态复查扫描对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对58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CT复查确诊急性胰腺炎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做平扫与增强扫描,胰腺区域采用薄层扫描.结果:CT显示胰实质内点状坏死6例,片状坏死4例.其中9例初诊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经24~72h复查显示点状及段状坏死.4例原为点状坏死发展为片段坏死.9例在后期CT复查发现假性囊肿.结论:CT动态复查对急性胰腺炎的动态发展随时做出准确的定性、定量诊断与临床随即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肾脏皮质厚度、肾皮质容积大小与单肾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36例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在对其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后行全肾CT增强扫描,并于2天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肾动态显像检查。根据SPECT检测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将72个肾脏分为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受损组、肾功能重度受损组,分别测量3组病例的肾脏皮质厚度、肾皮质容积大小均值;比较3组间64层SCT测量的肾脏皮质厚度、肾皮质容积大小的差异,分析肾脏皮质厚度、肾皮质容积大小与同侧肾GFR值的相关性,探讨64层SCT测量肾脏皮质厚度、肾皮质容积大小对单肾功能的评价价值。结果3组间肾脏皮质厚度分别为(0.51±0.1)cm、(0.37±0.12)cm、(0.23±0.80)cm,3组间肾脏皮质容积大小分别为(74.26±11.92)cm3、(55.28±15.19)cm3、(27.57±7.02)cm3。3组之间肾脏皮质厚度及容积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60,77.01,P值均<0.01)。肾脏皮质厚度、皮质容积大小与肾脏GFR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0.778与r=0.815,P值均<0.O1)。结论64层SCT增强扫...  相似文献   

8.
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小儿头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 ,为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提供扫描剂量参数。资料与方法  (1)按年龄把 12 0例 0~ 6岁小儿分成 2组 ,患儿 <6个月 ,12 0kVp、90mAs扫描 30例 ;6个月~ 6岁 ,12 0kVp ,15 0mAs扫描 30例 ;常规扫描剂量为 12 0kVp、2 6 0mAs,依照上述年龄段各扫描 30例。其余扫描参数为 :准直 1.5mm ,层厚 6mm ,重建间隔 6mm ,床速 11.7mm/r,扫描时间 0 .75s。分别比较 2种扫描剂量产生的有效mAs、CT权重剂量指数 (weightedCTdoseindex ,CTDIw)及剂量长度乘积 (dose lengthproduct,DLP) ,并作 χ2检验。 (2 )由 3名医师盲法评价CT图像。按正常图像、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有严重伪影的等级对每帧图像进行质量评判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小儿各年龄段低剂量 (90mAs、15 0mAs)扫描的CTDIw为 17.2 8mGy、2 8.8mGy ,分别是常规剂量 (2 6 0mAs)扫描的 34.6 %、5 7.8% ;前者的DLP分别为 2 37mGy·cm、4 2 3mGy·cm ,明显低于后者的 6 83mGy·cm、731mGy·cm(P <0 .0 1)。 (2 ) 98%以上小儿头部低剂量CT图像可满足临床影像诊断需要 ,与常规剂量小儿头部图像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小儿头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的辐射剂量为常规剂量扫描的 35  相似文献   

9.
肺硬化性血管瘤增强CT表现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研究肺硬化性血管瘤 (SHL)增强CT特点及其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 ,并探讨其CT强化的基础。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HL 16例 ,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研究其强化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用CD 31抗体标记SHL组织血管内皮细胞 ,计算MVD。结果 增强后全部病例均呈显著强化 ,CT强化值为 4 3.2 3± 8.6 5HU。肿块直径 <3cm者 10例呈均匀强化 ,直径 >3cm者 6例呈不均匀强化。肿块的CT强化程度与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SHLCT增强呈显著强化 ,是由其内的MVD决定的。增强CT扫描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效果的CT评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CT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 6 8例肺癌患者通过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用CT比较手术前后肿瘤大小和密度的变化。结果  6 8例肺癌 70个病灶射频治疗术前、术后 30min和术后 6 0d进行CT复查。单点治疗组 :病灶的体积在术后 30min增大明显 ,在术后 6 0d缩小 ,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分别为 (4.15± 0 .97)cm ,(5 .5 4± 1.37)cm和 (2 .79± 0 .6 8)cm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多点治疗组 :病灶的体积在 30min增加不显著 ,在 6 0d缩小不明显 ,病灶最大径分别为 (8.0 6±1.91)cm ,(9.13± 1.78)cm和 (7.6 3± 2 .16 )cm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病灶CT值在术后 30min和术后 6 0d均减低 ,单点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 30min及 6 0d的密度值分别为 :(49.6± 6 .2 )Hu ,(40 .5±14.4)Hu和 (35 .2± 3.2 )Hu ;多点治疗组分别为 :(46 .7± 5 .3)Hu ,(37.4± 11.8)Hu ,(35 .1± 2 .3)Hu ,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T可判定肺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病灶大小变化和密度变化 ,给肺癌射频治疗的预后提供重要参数 ,为重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