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时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急腹症合并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286例患者中出血性休克占79.72%(228/286),以外伤性肝脾破裂为多;感染性休克占20.27%(58/226),原发病以急性梗5且性化脓性胆管炎为主;抗休克治疗结合手术254例,治愈率93.87%。非手术治疗10例,全部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6例,总发生率为9.09%(26/286),计出血性休克占7.46%(17/228),感染性休克占18.97%(11/58),多发生于病程的1~2天;急性肾功能衰竭,总发生率10.84%(31/286),出血性休克占10.09%(23/228),感染性休克占13.80%(8/58);应激性溃疡,总发生率为14.6%(33/286),出血性休克占7.34%(21/228),感染性休克占20.69%(12/58);本组286例,病死率11.95%(27/286)。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74.07%(20/2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休克时,首先是抗休克,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早期防治MODS,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且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其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59例,治愈41例(69.5%);非手术治疗16例,治愈5例(31.2%),两组治疗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75例患者病死率为38.7%(29/7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8.6%(17/29).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6%(27/75)和32%(24/75).结论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休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革新  周日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202-2203
目的: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诊治方法,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症的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治疗87例,手术治愈率93.1%(81/87),非手术治疗9例,均死亡。本组共死亡15例,病死率为15.6%。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共12例,占80%。结论: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首先应抗休克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侯勖 《辽宁医学杂志》2007,21(4):263-264
目的总结高龄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ACST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合理、有效的治疗过程。结果本组治愈30例,好转3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8.33%,均为术前出现休克患者,其中术前休克纠正的死亡1例,死于术后并存心脏病发作.未纠正者死亡2例,均为感染性休克未纠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所致。结论充分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高龄、并发症、延误手术时机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外伤性胃肠道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综合本院1995—2005诊治的外伤性胃肠道破裂168例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5例,伤口裂开、腹腔脓肿各2例,肠粘连6例,术后粘连和炎性肠梗阻而再次手术者2例,肺部感染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7例;全组治愈161例(95.8%),死亡7例(4.2%);死亡原因均为合并伤伴创伤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导致MODS所致。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冲洗和合理引流腹腔,早期抗生素的应用重视整体治疗等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其中手术治疗组40例,一般治疗组30例,早期诊断患者急腹症病因并实施相应治疗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急腹证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好发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发病率为45.7%;手术治疗为解除病因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总有效率为97%,高于一般组,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多样,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为缓解关键.  相似文献   

9.
严重多发创伤早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严重多发创伤早期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总结292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主要并发症病例资料,其中创伤性休克156例,感染7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OS)23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26例,应激性溃疡伴出血12例,对其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创伤性休克治愈率85.3%(133/156),感染治愈率78.7%(59/75),ARDS治愈率69.6%(16/23),MODS治愈率58.2%(14/26),应激性溃疡治愈率75%(9/12)。结论 尽早实施液体复苏,正确及时处理原发病是抢救休克成功的关键。感染应以预防为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MODS的治疗主要以支持为主,减轻早期应激反应,积极抗休克及抗感染。ARDS的治疗应及时、正确采用机械通气,尽快纠正低氧血症。应激性溃疡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严重大出血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67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结果:经正确的诊治和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为90.2%,非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为62.5%,两组患者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结论: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及早确诊,把握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时机,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积极给予抗休克治疗,是急腹症患者治愈和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腹腔引流导管进行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mPCN)在治疗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24例上尿路梗阻的患者均成功应用腹腔引流导管行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mPCN)引流肾内脓液后,再根据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有无继发感染、肾功能状态等进一步决定治疗方案。结果24例患者一般情况好转,感染及休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肾功能好转,无明显并发症,24例均通过后期手术解除上尿路梗阻。结论使用腹腔引流导管行经皮肾微造瘘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的方法,在治疗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并探讨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合并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临床急腹症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腹症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175例,其中85例患者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合并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2组患者临床手术麻醉前后MAP、HR、SPO2指标的差异及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呼吸抑制、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在临床麻醉之前,2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手术麻醉诱导期、插管时、拔管时及拔管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心动脉压与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疼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是急腹症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之后临床阵痛情况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00,95%CI:0.098~0.408,P<0.01)。 结论 急腹症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在临床手术过程中,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增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并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维护患者健康、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治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外科急腹症及腹部外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在85例外科急腹症和腹部外伤应用中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中有29例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由腹腔镜确诊,确诊率为100%,其中26例在腹腔镜下治疗,3例中转开腹;56例在已明病因下用腹腔镜治疗,其中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出现腹腔脓肿。56例中1例因胃穿孔延误了手术时机而死于感染性休克,其余均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为98.2%。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急腹症诊断及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明确诊断,又能同时进行治疗,且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楠  张彧 《疑难病杂志》2008,7(3):149-15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价值。方法比较39例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非甲基泼尼松龙治疗(A组)与甲基泼尼松龙治疗(B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死亡12例,病死率为63.2%;B组死亡11例,病死率为5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休克纠正5例(26.3%),B组11例(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FiO2比较,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第7天,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早期小剂量应用甲基泼尼松龙能协同常规治疗纠正ARDS患者的缺氧和休克,应用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可为原发病治疗赢得时间与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代偿组88例,失代偿组12例)0h(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为研究起点)、24h动脉血乳酸水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小儿98例为对照组。以痊愈出院或转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儿分为好转组与加重组,分析其血乳酸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入院时代偿组、失代偿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2.21,P=0.00;t=8.76,P=0.00),其中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t=6.66,P=0.00)。②血乳酸在加重组高于好转组,治疗后好转组回降,而加重组则呈不同程度上升。结论监测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独肾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紧急处理措施。方法对20例独肾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间竭患者,积极抗感染、纠正休克和电解质紊乱的同时,行急诊引流,其中11例行急症开放手术解除梗阻内置双"J"管引流,5例行双"J"管内引流,2例在B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置管,2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结果20例患者术后情况均得到有效改善,17例在术后3d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休克得到纠正,3例体温恢复正常后低血压持续存在5~7d。所有患者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有3例需血液透析。其中1例因并发双肺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结论对独肾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处理应积极,在抗感染、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同时,及时行急症引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外科急腹症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志辉 《四川医学》2010,31(6):831-832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的诊治体会,分别对不同年龄分组的急腹症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及对外科急腹症的发病疾病构成比进行归纳总结。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外科急腹症1000例,其中急性阑尾炎431例,胆结石298例,胆囊炎151例,胃穿孔67例,泌尿系结石53例。分别对不同年龄分组的急腹症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及对外科急腹症的发病疾病构成比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外科急腹症疾病常见主要为急性阑尾炎、胆结石、胆囊炎、胃穿孔、泌尿系结石等,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与其他病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急腹症病死率应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正确的治疗,病程中严密的监护和观察,积极治疗并存病和并发症,及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仍是急腹症诊治中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28年间73例华枝睾吸虫胆道感染与结石的手术治疗经验.其中,非结石性胆管、胆囊炎占46.6%,结石性胆管、胆囊炎占53.4%.合并肝、胆、胰癌7例,占9.6%(随机对照组为0).手术治疗方式8种.住院病死率8.2%.手术并发症率47.9%.残留结石率48.7%.本文就华枝睾吸虫感染对肝胆系统的严重危害、与胆道蛔虫临床的比较、发病机理、外科疗效及改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科脓毒性休克中的鉴别诊断和监测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PCT水平,分析脓毒性休克早期和失代偿期上述指标变化。同时进行血细菌培养,比较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脓毒性休克时WBC、CRP和PCT水平。结果①68例患儿中脓毒性休克早期39例,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29例,两组患儿体温、CRP、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患儿PCT水平明显高于脓毒性休克早期患儿(P〈0.01)。②68例患儿血培养结果显示。G+感染27例,G-感染41例,G+感染与G-感染患儿CRP、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患儿PCT水平显著高于制惑染患儿,G+感染患儿PCT在2.1~10.0¨g几者居多,占66.67%,G-惑染患儿PCT在〉10.0μg/L者居多,占73.17%。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对小儿脓毒性休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诊断小儿脓毒性休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外科脓毒性休克患者补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ICU中60例外科脓毒性休克需补液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治疗组30例,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组30例,观察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肌酐、尿素、血糖等多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肌酐、尿素、肝功能及其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血糖水平的波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脓毒性休克患者救治中,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能较好地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减少血糖水平波动,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