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董玉红  杨凤涛 《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46-146,148
目的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检测与新生儿科病区一级质控结合,便于院感控制工作在工作中落实,探讨新生儿科/NICU院内感染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对NICU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所有住院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2年1月1日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检测纳入新生儿科病区一级质控,按照病区一级质控项目持续改进,追踪。结果 2011年监测新生儿872例,医院感染66例,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7.2%;2012年监测新生儿1119例,医院感染35例,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3.1%,效果明显。结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检测与病区一级质控结合,便于院感控制工作在工作中落实,能起到新生儿科/NICU院内感染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预防中的效果,为预防及降低NICU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NICU入住的642例患儿进行感染目标性监测,2015年1月1日-6月31日同时行感染干预,观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642例患儿共46例发生医院感染,共59例次,感染率为7.17%,例次感染率为9.19%,其中单纯监测阶段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为8.96%、11.20%,监测+干预措施阶段为4.91%、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次感染患儿中下呼吸道、皮肤软组织、上呼吸道、血液、口腔、胃肠道感染构成比分别占37.29%、22.03%、13.56%、10.17%、8.47%、8.47%;医院感染率及例次感染率,≤1000g患儿为27.27%、45.45%,1001~1500g患儿为17.53%、24.74%,1501~2500g患儿为6.59%、8.06%,2500g患儿为3.07%、3.07%,不同体质量患儿间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CU内患儿体质量低及体质量超低、出生胎龄较低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在进行感染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感染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NICU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规律,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研究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及部位分布,监测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脐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感染率结果采用平均住院日调整法(ALOS)进行调整。结果2008年6月1日至11月30日间,NICU共收治危重新生儿1 289人次,发生医院感染173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3.4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为4.22‰,ALOS调整感染率为0.33‰。脐/中心静脉插管血管相关性感染率为3.46‰,ALOS调整感染率为0.2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培养出28株病原菌中,G-杆菌占71.43%,G+球菌占17.86%,真菌占10.71%。脐/中心静脉插管血管相关性感染患儿培养出13株病原菌中,G+球菌占61.54%,G-杆菌占23.08%,真菌和G+杆菌各占7.69%。结论NICU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部门,目标性监测较全面监测更准确。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对控制NICU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医院感染现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NICU所有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新生儿1285例、8685个住院日,医院感染发病率4.36%,日感染率6.45%o;呼吸机使用率11.12%,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病率3.11‰;中央导管使用率8.22%,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发病率2.80%o;感染率与出生体重密切相关,下呼吸道为常见感染部位。结论应根据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特点,加强目标性监测工作,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和普通病房不同体重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发现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对2016年、2017年1—11月某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比较NICU与普通病房不同体重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器械使用率和器械相关感染率等。结果 2016—2017年11月共监测新生儿科病例3 872例,监测住院总日数42 427 d,感染例数56例,感染例次数62例,医院感染率1.45%,例次感染率1.60%。NICU医院感染率为5.28%,例次感染率为6.03%;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均为0.46%,NICU和普通病房感染构成比中居第一位的均为败血症,分别占43.75%、50.00%,其次均为下呼吸道感染,各占27.08%、21.43%。不同体重组医院感染率:NICU、普通病房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78、46.65,均P0.0001),新生儿体重越低,医院感染率越高;新生儿呼吸机使用率和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r=0.973,P=0.027),器械使用率越高,医院感染率也越高。梅雨季节真菌败血症每千日感染率高于非梅雨季节(0.53‰vs 0.37‰)。送检标本70份,检出细菌和真菌共45株,检出病原菌均来源于下呼吸道和血液系统,其中下呼吸道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血液系统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对新生儿医院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新生儿的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措施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NICU>48h的所有患儿3 693例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和干预前后N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NICU 3 693例新生儿中共有10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71%,千日感染率为2.4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1.00%,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出生体质量越低,感染率越高,体质量≤1 000g组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高达67.47%和51.04%,总千日感染例率则达6.57‰;干预后各项操作流程合格率达到95.00%以上,手卫生依从性从和正确率则分别从77.52%、69.75%上升至89.33%、91.57%,感染率则有下降趋势。结论开展目标性监测、规范操作流程,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并提升感控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临床的预防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规律,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采用2009年《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研究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及部位分布,制定目标监测方案,建立感染监测日志对2011年3月-2012年2月人住NICU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2011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NICU共收治危重新生儿444人次,发生医院感染27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目感染率、日感染调整率分别为6.08%、10.29‰、4.2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日感染率、日感染调整率为26.32%,68.49%。、20.82‰;平均病情严重程度为3.29%。感染病例培养出8株病原菌中,G-杆菌占62.5%,G+球菌占25.0%,真菌占12.5%。结论:胎龄小、体重低、侵人性操作等是NICU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强调洗手、加强全面消毒等措施,可降低耐药菌及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9省17所医院,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NICU住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共监测 12 998例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43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3.35%,住院总日数为126 125 d,日发病率为3.46‰。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随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增加而下降(χ2=291.55,P<0.001)。不同规模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7,P<0.001),床位数>30张的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和日发病率最高;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以西南地区(10.36%)最高,日发病率以华南地区(10.52‰)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血液为主;感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结论我国NICU不同出生体重组、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应继续加强监测,根据感染特点指导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9省17所医院,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NICU住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共监测12 998例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43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3.35%,住院总日数为126 125 d,日发病率为3.46‰。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随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增加而下降(χ2=291.55,P0.001)。不同规模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7,P0.001),床位数30张的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和日发病率最高;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以西南地区(10.36%)最高,日发病率以华南地区(10.52‰)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血液为主;感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结论我国NICU不同出生体重组、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应继续加强监测,根据感染特点指导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现状、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采用主动监测方法,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对医院2009年2月1日-2010年1月31日所有住院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11.49%,例次感染率12.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6.67%,其次为皮肤和软组织,占15.88%;体重越低,新生儿器械使用率及医院感染率越高;随着呼吸机使用率增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也相应增高。结论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监测,开展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新生儿病房的6699例患儿进行监测.结果 4年共监测新生儿6699例,发生医院感染146例,感染率2.18%;监测以新生儿病房搬迁前医院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0.00%,其次为皮肤黏膜占19.18%,口腔占10.27%,胃肠道占7.54%,其他占13.01%;新生儿医院感染易感因素主要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有侵入性操作及使用抗菌药物有关.结论 空气及环境污染致呼吸道感染率高是医院感染特点;低体重儿、住院天数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医院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某院2002年1~12月NICU所有住院患儿进行主动(前瞻)监测。结果 共出院新生儿1790人,其中130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7.26%;感染部位构成比排序为:下呼吸道29.23%,皮肤26.92%,上呼吸道25.38%,胃肠道12.31%,口腔4.62%,其他1.54%。结论 NICU医院感染率高;各种侵袭性操作、败血症、早产儿活力不足、低体重出生、住院时间长、抗感染药物应用不合理等是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9324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4.8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占47.03%;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3.59%,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革兰阳性球菌占40.75%,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链球菌属;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侵入性操作、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短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85、2.854、2.341,均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呼吸系统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医院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N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医院感染率、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分布等,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123例患者中有3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4.39%;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15.74%、6.74%、1.76%;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GCS(3~4分)(OR=24.016,P=0.001)、气管切开(OR=5.438,P=0.041)和使用呼吸机>7 d(OR=8.549,P=0.023)是N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NICU医院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多部位医院感染12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分析多部位医院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前瞻性监控与分析。结果2004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为1 645例,其中多部位感染123例,占7.4%;123例共发生267例次感染,其中2个部位105例、3个部位17例、4个部位1例,平均为2.17例次;以下呼吸道部位感染最多见,占35.58%;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血液、手术切口等,分别占24.34%、14.23%、8.99%、6.74%;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54.49%,而革兰阳性球菌(G 球菌)与真菌各占29.64%及15.57%;相关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多器官损伤、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交叉感染等;其严重后果为病程延长、病死率增高、费用增大。结论多部位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测对象,预防与及时发现、控制多部位感染,可有效减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掌握新生儿病室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率。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2月新生儿病室住院病例708例,设为对照组,收集2012年1-12月住院病例1 299例,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在新生儿入院时常规采集咽拭子和痰标本,筛查多重耐药定植菌,对定植患儿及时采取接触隔离,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的环节管理,比较两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新生儿医院感染率2011年与2012年比较,虽然2012年住院新生儿大幅增加,但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菌定植分布,观察组1 299例,送检1 278例,送检率98%。检出多重耐药定植菌11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占51.2%,大肠埃希菌占41.1%,标本采集主要来源于咽拭子和痰标本。观察组和对照组定植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5%和17.6%,两组比较χ2值为4.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病室常规进行多重耐药定植菌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定植患儿,早期接触隔离,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和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为其感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48 h的患儿开展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插管相关感染的一系列综合(Bundle)预防控制措施,对监测结果及插管相关性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在监测的498例重症新生儿7629个住院日中,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0,90%,患儿日感染率为7.08‰;血管插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23.69%和18.06%,未发生血管插管相关性感染,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日发生率为2.9%;感染率与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常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患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采取控制措施可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品管圈(QCC)对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5-8月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未实施QCC活动的新生儿80例及新生儿工作室人员1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9-12月该院实施QCC活动的新生儿80例及新生儿工作室人员1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工作人员不规范行为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7.50%,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工作室人员不良行为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规范操作,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4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明确院内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部位,对比感染患儿与未感染患儿的相关资料,明确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感染患儿中,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22例(55.0%)、革兰阳性菌15例(37.5%)、真菌3例(7.5%)。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则对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9例(72.5%)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其次为血液6例(15.0%)、消化道3例(7.5%)、皮肤2例(5.0%)。胎龄32周、体质量2.5 kg、Apgar评分5分、合并基础疾病、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使用呼吸机、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超过1周等均为新生儿住院期间的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其中使用呼吸机、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体质量2.5 kg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医护人员需加强无菌观念,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呼吸机使用,以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