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与开胸肺叶切除对比,探讨全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接受肺叶切除的165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VATS组41例,开胸组124例.对比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近期情况.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术前主要合并症、肺功能、手术切除的肺叶、术后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与开胸组相比,手术时间(195±57)min对(224±54)min(P<0.05);术中出血(227±153)ml对(349±158)ml(P<0.05);淋巴结清扫组数4.1±1.3对4.5±1.5(P<0.05);术后胸引流总量(1595±1038)ml对(1828±1074)ml(P<0.05);术后肺炎发生率4.9%对12.1%(P<0.05);1年无瘤生存率Ⅰ A期均为100%,ⅠB期分别为90.0%和91.3%(P>0.05);住院费用(4.6±1.1)万元对(3.5±1.1)万元.结论 两种术式在治疗早期肺癌具有相似的完全性和彻底性,VATS肺叶切除术较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略短,术中出血略少,术后肺炎发生率略低,但平均住院费用略高. 相似文献
2.
cNO-pN2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临床分期N0术后病理分期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16例中术前临床分期N0患者206例,男103例,女103例;年龄29 ~85岁,平均(62.3±11.1)岁。按术后病理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Pn0组(168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Pn2组(38例,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数据。结果 206例中肺叶切除203例,复合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1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1例(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两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肿瘤最大径明显小于Pn2组[(2.6±1.6)cm对(3.7±1.9) cm,P=0.001]。Pn0组肿瘤位于下叶者明显少于Pn2组(31.0%对50.0%,P =0.026)。两组腺癌比例无统计学意义(82.7%对73.7%,P=0.181),但Pn0组低分化癌比例明显低于Pn2组(19.0%对42.1%,P=0.002)。两组中转开胸率(7.1%对7.9%,P=1.000)、手术时间[(196.1±53.7) rmin对(208.6±56.8)min,P=0.202]、术中出血量[(253.2±247.9) ml对(279.0±183.3) ml,P=0.475]、术后引流时间[(7.7±3.2)天对(9.7±6.3)天,P=0.066]、住院时间[(10.6±4.6)天对(13.0±7.6)天,P=0.063]、并发症发生率(12.5%对21.1%,P=0.171)组间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1±1.2)对(3.3±1.1),P=0.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纵隔淋巴结清扫枚数少于Pn2组[(9.9±6.8)对(12.7±8.4)枚,P=0.038]。结论 术前N0分期术后病理N2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单中心连续500例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病例资料和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500例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男267例,女233例;平均年龄62.3岁.肿瘤最大径2.65 cm.初治病例496例,肿瘤放化疗后手术4例.肿瘤位于左肺上叶129例、下叶73例,右肺上叶163例、中叶47例、下叶89例(其中1例左肺下叶和右肺中叶同时性双原发癌).手术方式为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包括至少3组纵隔区域淋巴结),其中单纯肺叶切除480例,复合肺叶切除(肺叶+肺叶或肺叶+肺段切除)13例,解剖性肺段切除3例,全肺切除2例,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式切除1例,同期双侧肺叶切除1例.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死亡1例,为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手术平均198.1 min,术中出血平均214.6 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肺动脉残端渗血5例,4例经再次胸腔镜手术止血,1例经保守治疗好转.术中每例平均清扫淋巴结5.7组,16.9个.中转开胸45例,中转开胸率9.0%.术后带胸管7.8天,术后平均住院10.2天.轻微并发症87例,主要包括持续心律失常等心脏异常32例,漏气超过7天28例,肺部感染或肺不张9例,乳糜胸6例,其他并发症12例.术后病理示腺癌363例,鳞癌85例,腺鳞癌12例,肺泡细胞癌28例,大细胞癌6例,其他6例.术后病理分期示Ⅰ a期161例,Ⅰb期176例,Ⅱa期46例,Ⅱb期14例,Ⅲa期85例,Ⅲb期3例,Ⅳ期15例.全组1年无瘤生存率(DFS)为90.2%,1年总体生存率(OS)为94.3%;3年分别为76.4%和81.3%.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彻底性与开胸术相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全肺切除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施行全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6例,年龄46~ 83岁,平均62.2岁.手术全部通过3个胸腔镜切口完成,不撑开肋间,完全在胸腔镜视野下使用腔镜器械进行解剖性全肺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结果 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病例.平均手术(174.6±52.7)min;无输血病例,术中平均出血(121.8±87.5) ml;每例清扫淋巴结平均(5.2±1.1)组,清扫淋巴结平均(16.0±3.2)个;术后平均胸腔闭式引流(4.2±1.8)天;术后平均住院(13.0±3.1)天.结论 全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行,并未增加全肺切除术围手术期风险,值得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Ⅰ期或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可能通过手术达到治愈,肺外科手术的方式有肺叶切除术及亚肺叶切除术.目前肺叶切除术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术式,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亚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争议也一直存在,对于提高亚肺叶切除的疗效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就亚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癌的疗效以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彻底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14例,其中男108例,女106例;年龄29~85岁,平均(62.5±11.0)岁.按肿瘤直径分为A组(肿瘤最大径≥5 cm,30例)和B组(肿瘤最大径<5 cm,18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变部位、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生存复发数据.结果 共行肺叶切除211例,复合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1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术期B组死亡1例(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A组鳞癌较B组多见(46.7%对13.6%,P<0.001).A组与B组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中转开胸率(16.67%对7.61%,P=0.204)、手术时间[(214.0 ±58.1)min对(198.6±55.1)min,P=0.160]、术中出血量[(283.3±179.7)ml对(248.5±25.7)ml,P=0.559]和并发症发生率(13.33%对14.67%,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彻底性方面,淋巴结清扫站数[(5.0±2.4)对(5.0±1.7),P=0.990]、枚数[(19.1±10.1)对(15.8±8.8),P=0.065],在手术有效性方面局部复发率(3.45%对2.23%,P=0.532)、1年生存率(81.25%对92.63%,P=0.226),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部分肿瘤直径≥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60例(全胸腔镜手术组,其中男83例,女77例;平均年龄60.8岁)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生存数据,并与同期357例(开放手术组,其中男222例,女135例;平均年龄59.5岁)接受常规开放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全胸腔镜手术组患者中转开胸率为5.0%(8/160)。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113.0 min vs.125.0 min,P=0.039);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4.3)d vs.(9.1±4.6)d,P=0.425]。全胸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15/160)和10.1%(36/357),围术期死亡率为0.6%(1/160)和2.0%(7/357)。两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组数[(2.4±1.5)组vs.(2.4±1.7)组,P=0.743]和平均淋巴结清扫数[(9.8±6.3)枚vs.(10.1±6.4)枚,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手术组总体5年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81.5%vs.67.8%,P=0.001)。进一步按不同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全胸腔镜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86.0%,pⅠb期84.5%,pⅢa期58.8%;开放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92.9%,pⅠb期76.4%,pⅢa期25.3%。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在技术上安全可行,其淋巴结清扫可达到开放手术的范围,远期疗效优于开放手术,但亟待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全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术后化疗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6月102例行肺叶切除并术后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和开胸组,总结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和化疗的完成情况.结果 VATS组45例,开胸组57例;两组病人年龄,术前肺功能、合并症,术后分期、肿瘤大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TS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略少.与开胸组比较,VATS组完成3个或3个以上疗程的术后化疗的病人比例(86.7%对70.2%,P=0.048)、按期全剂量、全疗程完成化疗病人比例(48.9%对29.8%,P=0.049)均高于开胸组,因化疗不耐受而减量化疗比例低于开胸组(0对10.5%,P=0.033).两组间术后开始化疗的时间、化疗毒性反应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有更好的化疗依从性,按计划完成化疗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50例行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显,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Zhang Y Jiang GN Wang Q Zhu YM Ding JA Chen C Chen XF Wang H Xie BX Li WT Tong WP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7):1285-1288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与开胸手术(OT)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急性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入组标准筛选病例,随机分组后手术,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手术前后IL-6、IL-8和IL-10的血浆浓度.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最终入选病例271例,其中VATS组133例,OT组138例;男性132例,女性139例;年龄19~70岁,平均(56±8)岁.结果 在术后住院时间[(8.2±2.5)d比(9.8±6.2)d,P=0.03]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3%比21.7%,P=0.02)上,VATS组优于OT组.VATS组患者的IL-6血浆浓度在术后第1天[(35±25)%比(65±43)%,P=0.00]、术后第3天[(14±22)%比(55±44)%,P=0.00]以及IL-10血浆浓度在术后第1天的升幅[(25±20)%比(43±35)%,P=0.00]低于OT组.结论 相比于OT,VATS治疗早期NSCLC具有术后炎症反应轻、免疫抑制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早期(T1N0M0)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对早期(T1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分析109例早期(T1N0M0)NSCLC病例的手术效果,其中楔形切除术51例(开胸组21例,胸腔镜组30例),肺叶切除术58例;包括各治疗组间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后复发率、生存率及肺功能的评估。结果:各治疗组间肿瘤的组织类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后期肺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楔形切除组年龄偏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高,肺功能较差,与肺叶切除组相比,平均住院日明显减少,局部复发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生存率各组相似(开胸楔形切除组95%,胸腔镜楔形切除组95%,肺叶切除组91%),5年生存率开胸楔形切除组58%,胸腔镜楔形切除组65%,肺叶切除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对有心肺功能损害的早期NSCLC病人,楔形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治疗;但由于局部复发率较高,只要病人心肺功能耐受,仍应首选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外科治疗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影响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因素,并分析经手术治疗不同亚组病人的生存率差异。方法 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146例手术治疗的ⅢA期N2 NSCLC病人的可能影响预后因素: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手术方式、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及个数、术后辅助治疗等,并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 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ⅢA期N2 NSCLC病人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9.86%和14.5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位置、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及个数是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大小、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和肿瘤位置影响预后。右肺下叶肿瘤单组或单个N2转移,预后最好。结论 纵隔N2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个数和组数是影响术后生存率主要因素。手术前未发现N2转移(mN2),有1组N2转移(N2h),N2转移数少于4个者手术治疗效果好。右肺下叶肿瘤发生单组N2淋巴结转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意义。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9例,其中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1例,开胸手术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手术时间[(185±52)min vs.(103±36)min]、引流管放置时间[(3.5±0.9)d vs.(4.7±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197±63)ml vs.(186±5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前白蛋白值胸腔镜组[(238.7±40.7)mg/L]明显高于开胸组[(156.3±51.8)mg/L](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具有患者术后创伤小,带管时间短,急性期反应较低等优点,可作为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4.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I期肺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30例术前诊断为I期肺癌的患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男19例,女11例,年龄36岁-78岁,平均63.1岁。结果:无手术死亡。2例(6.67%)术后输血,发生并发症4例(13.3%)。随访时间12月-45月,平均28.7月,生存率83.3%(25/30),其中I期患生存率为90.9%(20/22)。结论:对于I期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长期疗效与常规开胸手术相仿,而且具有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分期Ⅰ期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意外发现微小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术前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cT1-2N0M0,Ⅰ期),而术中或术后意外发现微小纵隔淋巴结转移(pT1-2N2M0,Ⅲa期)患者263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接受肺叶切除术+系统淋巴结清扫根治性治疗.其中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3例(腔镜组),男性37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8±11)岁.同期接受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为200例(开胸组),男性13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59±11)岁.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近、远期预后.结果 全部263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4.9±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腔镜组平均生存时间(40.3±2.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7个月;开胸组平均生存时间(33.1±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全部患者1、2、3年生存率为92.0%、57.4%、29.3%,腔镜组1、2、3年生存率为92.1%、82.5%、41.3%,开胸组1、2、3年生存率为92.0%、49.5%、2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P=0.018).结论 VATS肺叶切除治疗微小N2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患者经过术前严格的评估,手术中出现意料之外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通过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后没有必要中转开胸完成手术.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early and late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minimal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N2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disease unexpectedly detec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who underwen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lobectomy for clinical stage I.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medical records of 263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between January 2004 and December 2007, who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 stage was cT1-2N0M0, stage Ⅰ) before the surgery, but were found to have mini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disease (clinical stage was pTI-2N2M0, stage Ⅲa) unexpectedly detec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All patients underwent lobectomy and systematic lymph nodes dissection as radical treatments. Among them, 63 patients underwen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 lobectomy,including 37 male patients (58. 7%) with a mean age of (58 ± 11) years old. Two hundred patients underwent open thoracotomy lobectomy, including 132 male patients (66%) with a mean age of (59 ± 11) years ol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clinical features, early and late outcomes of patients in these two groups.Results A total of 263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time (34. 9 ± 1.2) months (median 31 months),63 cases in VATS lobectomy group 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time (40. 3± 2. 2) months (median 37 months), 200 cases in open pulmonary lobectomy group 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time (33.1 ±1.3)months (median 29 months). The 1 -, 2-, 3-year over survival rate of all the patients was 92.0%, 57.4%,29. 3%. The 1-, 2-, 3-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in VATS lobectomy group was 92. 1%, 82. 5%,41.3%. The 1,2,3 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in thoracotomy lobectomy group was 92. 0%, 49. 5%,25.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is factor (x2 =5.58, P =0.01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切除方式在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淋巴结切除方式的不同,将1998年1月至2002年5月115例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清扫组)和纵隔淋巴结采样组(采样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并发症、N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清扫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5.98±3.05)个,采样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6.48±2.16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清扫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采样组.两组在淋巴结分期的改变、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直径>2 cm时,清扫组与采样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2%和54.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1%和51.3%,清扫组均高于采样组(P<0.05);当肿瘤直径≤2 cm时,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病理类型方面,大细胞癌和腺鳞癌5年总生存率低于腺癌和鳞状细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结论 对于术中确定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纵隔淋巴结采样术可以相对减小创伤;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更有助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