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阻塞性黄疸中肝、胆细胞凋亡。方法:结扎Wistar大鼠胆总管建立阻塞性黄疸模型,运用普通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不同时间肝、胆细胞凋亡及解除梗阻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大鼠胆总管结扎术后3天即可见肝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早期随着血清胆红素增高,细胞凋亡数量逐渐增加,后期由于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肝细胞凋亡相对减少;解除梗阻后,细胞凋亡逐渐减少,直至正常。结论:细胞凋亡作为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阻塞性黄疸中肝细胞凋亡,并进一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胆总管建立阻塞性黄疸模型,应用普通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不同时期肝细胞凋亡,及解除梗阻后病理学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生物化学等方法检测血清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三酰甘油浓度;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大鼠胆总管结扎术后3天,即可见肝胆管扩张,细胞凋亡明显增多,早期随着胆红素升高,肝细胞凋亡数量与之呈正相关,后期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肝细胞凋亡相对减少;解除梗阻后,细胞凋亡逐渐减少,直至正常。结扎胆总管后,其血清TNF-α和三酰甘油值相应增高,肝脏开始表达TGF-β1并逐日增多;解除梗阻后,又逐日减少直至正常。结论:细胞凋亡方式存在于阻塞性黄疸肝脏中,与胆红素、TNF-α、TGF-β1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0只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 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总管结扎后 ,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增加 ,结扎 14d后细胞凋亡达高峰 ,凋亡指数 (AI)达 5 8.2 3± 1.5 8,各组AI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阻塞性黄疸过程中 ,bcl 2蛋白表达越强 ,bax蛋白表达越弱 ,AI亦越少。结论 bcl 2和bax蛋白均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组织中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阻塞性黄疸患者肝脏巨噬细胞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的原因,对3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脏Kupffer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20例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胆道梗阻后Kupfer细胞吞噬功能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内毒素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经手术胆道引流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则逐渐降低。随着Kupfer细胞吞噬功能恢复,血浆内毒素进一步降低。由此表明,胆道梗阻后Kupfer细胞吞噬功能变化与血浆内毒素水平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后能量代谢变化的病理特征及其与动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大鼠胆管结扎后1周,在门静脉转流入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观察动物存活率、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活性、肝组织ATP含量及动脉血酮体比值。结果 阻断入肝血流30、60及90分钟后10天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及40%;缺血后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明显受损,在再灌注后24小时,阻断入肝血流30及60分钟两组动物肝脏能量代谢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组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仍维持在显著低水平。结论 胆道梗阻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60分钟以内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逆,动物安全耐受;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引起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动物难以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7.
王剑明  邹声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12):1459-1460,i021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用蛋白激酶(PK)C激动剂帕斯酶埃(PMA)、拮抗剂切勒斯埃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后行流式细胞术(FCM)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扎大鼠胆总管后3、7、14、21d处死大鼠,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d后AI达高峰。PKC表达越强,AI就越高。结论PK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在阻塞性黄疸病人肝脏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阻塞性黄疸病人肝脏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 30例阻塞性黄疸 (OJ)病人和 30例对照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 ,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外周血和胆汁中一氧化氮水平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TNF) ,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肝脏组织坏死面积进行检测。结果  (1)OJ组外周血NO、GPT、TBil、TNF和胆汁中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2 )iNOS在 86 7%的OJ肝脏组织中阳性表达 ,在对照组肝脏组织中不表达 ;(3)肝脏组织坏死面积与iNOS表达强度及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NO参与了阻塞性黄疸病人肝脏损害的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可以启动肝细胞的凋亡程序,且有多种因素参与了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研究其机制对于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阻塞性黄疸鼠脏器损害与胆汁酸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阻塞性黄疸模型鼠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与胆汁酸血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胆道梗阻1-2周,心脏、肝脏和肾脏细胞均有线粒体等超微结构改变,管饲胆酸钠使血清胆汁酸峰浓度接近胆管结扎2周且的平均浓度时,上述脏器的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相似。提示担汁酸滞留是造成阻塞性黄疸全身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阻塞性黄疸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阻塞性黄疸对机体多个脏器系统造成损害,并使相当一部分病人(50%~70%)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并影响手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在肝功能受损状态下能否实现有效的营养支持是临床常面临的一个问题。自1992年以来,我们对49例肿瘤引起...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肝脏移植再灌注细胞凋亡与凋亡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组织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方法:SD大鼠132只,进行原位肝移植,取灌注保存及再灌注后的肝脏组织。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及bcl-2 mRNA、bax mRNA和Fas mRNA。结果:肝移植再灌注后,大鼠肝脏组织标本中凋亡细胞尤其明显。肝脏冷灌注保存180min时,未检测到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但可明显检测到bax和Fas基因的表达。移植再灌注后,可检测到bax和Fas基因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结论:移植再灌注肝组织中,细胞凋亡是早期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可能与凋亡诱导基因bax和Fas的高表达以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1)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激动剂PMA、拮抗剂Chelerythrine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lycochenodeoxycholate,GCDC)作用后行FCM及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2)使用不同浓度果糖(Fructose)作用于肝细胞,100μmol/L的GCDC作用后行FCM及TUNEL检测;(3)结扎大鼠胆总管,有和无果糖喂养后3d、7d、14d、21d处死大鼠,分别用TUNEL技术及SAN2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1)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2)经果糖作用后,100μmol/L的GCDC致肝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减少,且随果糖作用浓度的增加肝细胞凋亡率减少;(3)大鼠胆总管结扎后,无果糖作用时,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d后AI达高峰,PKC蛋白表达越强,AI就越高。有果糖作用时,PKC蛋白在14d、21d表达较无果糖作用时明显减少,凋亡指数较无果糖作用时均明显减少。结论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果糖通过抑制PKC的表达在阻塞性黄疸肝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细胞凋亡是当今细胞生物学,肿瘤学等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在基因水平被多种生物和理化因素诱导而启动,自主地清除恶变细胞.本文就肝脏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诱导和基因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阻塞性黄疸诊断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亮芳 《普外临床》1991,6(1):23-26,4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理。方法(1)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用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帕斯酶埃(PMA)、拮抗剂切勒埃(cheleryhrine)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后行流行细胞术(FCM)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2)分别于结扎大鼠胆总管后3d、7d、14d及21d处死大鼠,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1)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2)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d后AI达高峰。PKC蛋白表达越强,AI就越高。结论 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引流时机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时机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胆道不同时机引流时肝脏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TBIL、ALP、ALT及细胞凋亡增加,结扎7d后肝细胞凋亡达高峰,14 d、21 d有_卜降趋势,胆道引流后,TBIL、ALP、ALT、凋亡指数(AI)迅速下降,早期引流(3天以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晚期(7天以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阻塞性黄疽过程中,bax蛋白表达越强,bcl-2蛋白表达越弱,AI亦越高.结论 早期引流有利于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细胞凋亡率,bcl-2和bax蛋白均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凋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cl-2基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损害中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及阻塞性黄疸实验组术后3、7、14、21d大鼠的肝细胞,分别用RT-PCR检测Bcl-2mRNA的表达。分离对照组及实验组14d组大鼠的肝细胞行原代培养后,使用10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于两组肝细胞24h后,用FCM法测定肝细胞的凋亡比率,用TUNEL技术进行肝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1)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无Bcl-2mRNA表达,实验组术后7、14、21d组大鼠肝细胞均有Bcl-2mRNA表达;(2)GCDC作用两组大鼠肝细胞后,实验组比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01)。结论:在阻塞性黄疸过程中,大鼠肝细胞通过表达Bcl-2基因是抑制胆盐致肝细胞的凋亡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L-精氨酸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O);胆总管结扎组(BDL);胆总管结扎+L-精氨酸组(BDL+L-Arg),每组术后又分设7,14,21d3个时间点检测MPS和枯否细胞(KC)的吞噬功能,并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和NO2^-/NO3^-含量。结果:与SO组比较,BDL组各时间点MPS吞噬功能(P<0.01)和KC吞噬功能(P<0.05)明显减弱。BDL+L-Arg组在胆管结扎7,14d时MPS和KC吞噬功能明显强于BDL组(P<0.05),21d时两组MPS和KC吞噬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SO组相比,BDL+L-Arg组各时间点MPS吞噬功能仍明显降低(P<0.05)。BDL L-Arg组在胆管结扎7,14d时血清转氨酶和肝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BDL组(P<0.05),而NO2^-/NO3^-含量显著高于BDL组(P<0.01)。结论:L-精氨酸有减轻阻塞性黄疸时肝脏损伤和增强MPS,KC吞噬功能的作用,但存在一定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20.
老年阻塞性黄疸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