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各类血液制品共计401 201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共有129份,按血液袋数计算,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03%。其中,重组全血和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0.32%和0.22%。129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有83例,占64.34%,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有37例,占28.68%。结论对待输血要持谨慎态度,尽量输注成分血;血浆蛋白易产生过敏反应,不能常规用来补充白蛋白,提高免疫力;输注红细胞时,尽量使用去除大部分白细胞的滤白红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院近三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患者的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各种血液成份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82例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115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66例(57.39%);冰冻血浆43例(37.39%);单采血小板6例(5.22%);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中以发热反应55例(47.83%),过敏反应58例(50.43%),其中发热反应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多见,占92.73%,过敏反应中则以输注血浆多见,占67.24%,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占22.41%.结论: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过敏反应为主,其中悬浮红细胞与冰冻血浆是引起输血反应的主要血制品,输注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反应,过敏则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及血液制品,临床上应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降低不良反应措施。方法随机选自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血液制品的输注14880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92例,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结果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2例(0.62%);且均为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反应,冼涤红细胞没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61.96%,高于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3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灭活的血浆52.17%,高于红细胞悬液的29.35%,以及单采的血小板1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种类比较多,临床医护工作者需要加强输血的安全意识,并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控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而保证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92-95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结构及其特点,探讨导致临床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到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输血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87例为研究组,分析临床输血反应结构及其特点,随机选择同期到该院输血但未发生输血反应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就两组对应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输血不良反应结构为:过敏反应占比50.57%;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比48.27%,输血后紫癜占比1.15%;输注成分以血浆/红细胞搭配输注、血浆、血小板、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列前四位。研究组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IgE含量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职业结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患者血液存在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IgE的过表达是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搭配血浆/红细胞、单纯血浆输注及血小板输注是临床输血反应的主要构成;提高对免疫球蛋白IgE的高表达、反复多次输血、免疫性疾病史的患者输血过程的密切监控,或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及职业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制定相关预防措施,降低由于输血所导致的不安全事件产生的概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调查广东中山地区用血量较大的5所医院输注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的病例,共计3275人份,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填写《不良反应调查表》,并通过统计分析《不良反应调查表》计算出输注不同类型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结果3275例患者中共有27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患者共12例,发热患者15例;从血液制品类型方面来看,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1%),洗涤红细胞发生率最低(0.09%)。结论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需引入新的输血技术,并推广自体输血。医师需严格把握不同患者的输血适应证,减少由于人为及技术原因所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回顾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7 818例次,对输血种类、不良反应类型、输血史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7 818例次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43例,发生率为0.6%,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14例次(32.6%),过敏反应为29例次(67.4%),未发现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临床应遵循合理科学用血原则,大力提倡自身输血和新的输血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7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有关,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明显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P<0.01).结论 通过明确病因、了解高发人群,积极治疗和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等预防措施,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临床回报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我院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机制血小板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 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本院2016年7月~2016年12月临床科室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9188例次输血患者中,出现了49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7%。其中32例出现了过敏反应,占65.31%,17例出现了非溶血发热反应,占34.69%,没有出现溶血反应和其他输血反应。(2)悬浮少白红细胞悬液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6%,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3%,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0%,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有无输血史、过敏史有关。(4)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有助于预防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时发热反应的发生。结论:输血存在风险,要正视输血指征,高度重视过敏史、输血史等因素,避免不必要输血,提高输血警惕性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徐敏  王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3-2524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1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两大类。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教育宣传,同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加安全,确保受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且末县人民医院2005~2011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方法查阅发血记录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目前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在输注全血0.96%(1/104)和血浆0.88%(10/1132)的反应发生率最高;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女性和老年男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目前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临床医师按病人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做到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郑州地区183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本地区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为血站采用血液制品精细化管理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17年1~12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至郑州市签订供血合同医院的各类血液制品,收集并查阅同期医院反馈的183例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单,记录血液制品种类和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不同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结果 2017年1~12月共发放血液制品751 490袋,发生输血反应183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 024%(183/751 490),其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 869%(2/107)、0. 052%(89/172 366)、0. 024%(15/62 247)、0. 030%(47/155 337)和0. 005%(7/147 460)。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过敏的患者中,由普通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38例(40. 43%)高于病毒灭活血浆6例(6.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发热的患者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54例(75. 00%)高于去白悬浮红细胞6例(8.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全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和普通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和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黄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14-3815
目的: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确保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反馈至我站的121例输血反应,对输血反应的类型及不同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84例输血患者中,12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53%;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血浆及低温沉淀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42例(1.01%)、11例(1.77%)、65例(2.23%)、3例(1.62%);12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75例有输血史,占总输血不良反应例数的61.9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多由血浆制品引起,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输血史是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疾病的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济源地区2013—2016年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6年济源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其中47例过敏性输血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该地区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结果济源市4 a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32%(88/27 447),过敏性输血反应占53.4%(47/88),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7%(47/27 447);引起过敏输血反应的血液成分主要是血浆,去白细胞红细胞次之,洗涤红细胞最低;其中有输血史占72.3%(34/47),女性中74.1%(20/27)的患者有妊娠史;复核血型血清学结果符合率100%(88/88);对过敏性输血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后治愈率为100%(47/47)。结论济源地区2013—2016年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病率较低;发生过敏反应与输注血浆的量相关,提倡成分输血;多次输血及妊娠在过敏输血反应中占重要地位;谨慎选择血浆制品,输注红细胞宜选择洗涤红细胞,有过敏史者可提前应用药物预防并注意严密观察输血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输血模式。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6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共59 202人次,共收到临床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133例,年龄集中在21~60岁,其中男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8%,女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有输血史(63.9%),48例无输血史(36.1%),输血史明显影响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以骨科最多,其次为心脏外科,然后是急诊科、烧伤科、血液科、耳鼻喉科、产科等。总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2%,其中过敏反应125例(93.98%),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6.02%)。在133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中,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94例(70.68%),输注红细胞25例(18.80%),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13例(9.77%),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例(0.7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ABO血型分布为A=B>O>A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是过敏反应,患者大多有输血史,年龄主要集中在21~60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以骨科最多,其次为心脏外科等。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做到精准个体化输血,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输血安全与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7月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415例,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中科室占比情况以及血液成分、血液制品构成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其中过敏反应70.1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40%,溶血反应0.48%。各血液成分中,血浆所占比例最高(40.24%),洗涤红细胞最低(0.72%)。各科室中,外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62%),且各科室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血液制品中,浓缩血小板最高(4.14%),洗涤红细胞最低(0.24%),且各血液制品间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发热最常见,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输血,准确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知识,认真执行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7.
巢敏 《当代医学》2014,(24):29-30
目的 了解成份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来源及特点,为临床医生选择输血成份及不良反应处理提高意见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汨罗市人民医院各科室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244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这些患者的输血报告回执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在这2446例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有27例患者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对这些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成份血输注中,输注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15%(2/93);输注浓缩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为1.09%(24/2188);输血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1.05%(1/95)。在不良反应发生上,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发生率分别为59.3%、33.3%。结论 输注成份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浓缩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低;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主要引起过敏反应,浓缩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反应;临床上需要严格掌握成份输血适应证,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预防血液病患者发生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效果。方法临床观察研究组63例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患者和对照组52例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发生NHFTR情况。结果研究组63例共输血226例次,发生NHFTR2例次,占0.9%;对照组52例输血205例次,发生NHFTR49例次,占23.8%;二者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可有效地减少NHFTR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成份输血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因素。方法本院输血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发放的成份血对其中的2283人份成分血和造成的43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对出现不良反应的进行统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283人份成分血中,根据临床反馈资料共有43人份出现43例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其中包括21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22例过敏反应,分别占48.84%、51.16%;未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在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远高于其余血液制品,紧随其后的则为单采血小板及血浆,亦同样高于余下血液制品,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多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要高于输血次数少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于血液制品与输血适应证的认识,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率的总结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和原因。方法:对本院2007年-2012年6168例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168人次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116例,输血反应率为1.88%,主要由血浆引起;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输血反应率偏高(P0.05)。结论:临床应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