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否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63),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0).结果 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ADMA浓度(2.43±0.78)μmol/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组(1.95±0.72)μmol/L(P<0.01).结论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ADMA浓度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特点,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择期行冠脉造影术,任一支冠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的患者26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CC组(70例)和无CCC组(198例)。对冠脉病变特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无CCC组比较,CCC组的吸烟率明显降低(54.5%比35.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23.7%比52.9%)及重度(≥95%)狭窄率(32.3%比100%)明显升高(P0.05或0.01);(2)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基本相等,作为受血支RCA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AD和LCX(48.7%比32.1%比23.1%,P=0.004)。结论:1吸烟抑制侧支循环的形成;2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密切关系,冠脉重度狭窄,病变支数多易形成侧支循环;3右冠闭塞几率较高也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他丁浓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对冠脉侧支形成的影响;同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独立相关(均P<0·01);无侧支循环者cTnI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升高[(0·91±1·13)∶(0·29±0·23)μg/L],LVEF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降低[(43±11)%∶(48±11)%],均P<0·01;两者间VEGF、内皮他丁、hs-CRP及BN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内皮他丁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象:1993~2002年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冠脉至少1支狭窄≥50%)的患者852例。其中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老年患者60例(老年有侧支组),年龄60~83岁,男47例,女13例;非老年患者62例(非老年有侧支组),年龄38~59岁,男57例,女5例。同期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分析19例患者闭塞冠状动脉(冠脉)的影象特点和球囊扩张治疗结果.发现16例并存非闭塞冠脉狭窄,其中12例表现为70%以上的重度狭窄.所有闭塞冠脉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左前降支和右冠脉闭塞均表现为对侧侧支循环,左旋支闭塞者3例为同侧侧支循环,1例为对侧侧支循环.13例闭塞血管经球羹扩张后再通,6例失败,其主要原因为导丝不能通过闭塞部位(5例)和球囊不能跨过闭塞部位(1例).  相似文献   

6.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形成的侧支循环,而某些人却未见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有明确的益处,但这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现有的研究提示,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和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形成的侧支循环,而某些人却未见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有明确的益处,但这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现有的研究提示,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和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 共入选142例就诊我院的首次AMI患者,均在AMI发作1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依照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良好组:侧支循环Ⅱ、Ⅲ级)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不良组:侧支循环0、Ⅰ级),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高血压病等无关。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冠脉病变支数是AMI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有利因素,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Ⅰ对急性心肌梗塞(心梗)犬冠脉侧支循环和心梗范围的影响。方法在18只麻醉开胸犬上阻断冠脉左前降支,建立侧支返流模型。卡托普利组(n=6)和呋喃二氢吡啶Ⅰ组(n=6)在缺血5min后分别滴注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Ⅰ200μg/kg,对照组(n=6)滴注等容积生理盐水。在不同时间点上观察心脏血液动力学指标和侧支循环指标,缺血120min后称重法测定心梗范围。结果两个用药组在用药后心率显著下降。与缺血5min的基础值相比,两个用药组冠脉侧支流量显著增加,侧支系统阻力及外周冠脉阻力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个用药组心梗范围较对照组显著缩小。结论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Ⅰ均能改善急性心梗犬的冠脉侧支循环,并能限制心梗范围。  相似文献   

10.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前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估计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对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程分别为10年和3年),在反搏前后进行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观察冠脉侧支循环的变化。例1于1986年5月31日造影示三支病变,狭窄程度:前降支90%,回旋支99%,右冠脉3处狭窄均为75%,伴少量侧支。经每天1h(共87h)反搏后,在同一医院于1986年9月13日进行第二次造影,前后对比三支狭窄程度无改变,但增加许多网状侧支循环。例2第一次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狭窄程度前降支为75%,回旋支75%,右冠脉90%。立即进行体外反搏94h后,第二次冠脉造影,前后对比狭窄处无明显改变,侧支增加。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为阻塞远端心肌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因此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近年来,对影响冠脉侧支形成的临床和生化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利用增加冠脉侧支循环治疗急性或慢性冠脉阻塞的潜在临床前景。该文简要介绍冠脉侧支循环的心肌保护作用、形成机制、临床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冠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是指同一或不同冠脉血管之间相互吻合的微小血管。这些微小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有重塑和扩张的潜能,为受损心肌提供了另一种血液供应来源。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有保护作用,即减小心肌坏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室扩张,减少室壁瘤的发生等。临床上发现,冠心病人群中侧支生成开放与否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对于引起不同个体之间侧支生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生成的机制,各因素与侧支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冠状动脉并非终动脉 ,其间有许多直径为 2 0~35 0 μm的吻合支 ,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 ,没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当冠脉狭窄或闭塞时这些吻合支开放、逐渐发展成为有功能意义的侧支循环。及时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可以代偿性提供血流、防止心肌梗死(MI)及猝死。本文综述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1 影响因素1.1 机械因素 :过去研究认为 ,冠脉侧支循环能否建立主要取决于跨吻合段两侧的压力阶差、狭窄的部位、支数和供血动脉的状况等要素。通畅的冠状动脉压力与主动脉相同 ,吻合支两端的压力梯度接近零 ,侧支循环不…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糖尿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的关系,将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脉血管支径狭窄≥75%的265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再以55岁为界分成4个亚组,进行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冠脉开放率糖尿病组(45.7%)低于非糖尿病组(69.2%),P<0.05,其中<55岁糖尿病组(69.2%)高于非糖尿病组(38.9%),P<0.01;≥55岁糖尿病组(40.4%)低于非糖尿病组(67.2%)P<0.01。提示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发展程度与糖尿病有关。整体上,糖尿病是冠脉侧支循环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在不同年龄段有很大差别,其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55岁者,而<55岁者的抑制作用不但不明显,而且表现为侧支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冠脉狭窄≥90%和(或)闭塞病变血管造影进行分析。结果:79例严重冠脉病变有68例见侧支循环,其中右冠病变47例,伴侧支循环44例,占93.61%(44/47),前降支病变51例,伴侧支循环29例,占56.86%(29/51),回旋支病变26例,伴侧支循环20例,占76.92%(20/26),合并糖尿病39例,37例伴侧支循环,非糖尿病40例,31例伴侧支循环(P<0.05),合并高血压组49例,46例伴侧支循环,非高血压组30例,22例伴侧支循环(P<0.01)。结论:严重冠脉慢性病变多数建立侧支循环,以右冠病变显著,糖尿病(或)高血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酐正常范围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对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心内科导管室2013-05至2014-04行冠脉造影结果示严重血管狭窄(狭窄程度≥95%)且肌酐正常的患者194例。根据造影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Rentrop分级0~1级,共1 13例)和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Rentrop分级2~3级,共81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血肌酐值、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等,通过肾脏疾病膳食改良(MDRD)研究公式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在血清肌酐正常的范围内,eGFR水平在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低[(78.7±20.5)ml/(min·1.73 m~2)vs(89.6±3.2)ml/(min·1.73 m~2),P=0.012],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的空腹血糖值[(7.5±3.4)mmol/L vs(6.7±2.8)mmol/L,P=0.00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7±0.8)/mg/L vs(2.3±0.6)mg/L,P=0.029]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高,Gensini评分(7.7±3.9 vs 9.1±5.0,P=0.004)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OR:0.19,95%CI:0.14~0.22,P=0.027)、hs-CRP(OR:1.58,95%CI:1.24~2.44,P=0.028)、Gensini评分(OR:0.98,95%CI:0.97~0.99,P0.00 1)、空腹血糖(OR:1.21,95%CI:1.06~1.41,P=0.002)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肌酐正常范围内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闭塞性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冠脉造影证实 1~ 2支冠脉亚闭塞或完全闭塞病人共 68例 ,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将其分为A组 (3 1例 ,侧支循环 0~ 1级 )和B组 (3 7例 ,侧支循环 2~ 3级 ) ,对 2组病人部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A组病人中吸烟史、心肌梗死及糖尿病史、室壁运动异常者及室壁瘤形成率、ST段降低 (∑ST)者及平均心率均高于B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而A组病人中原发性高血压史、心绞痛史、定期使用肝素和长期用 β受体阻滞剂者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却低于B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结论 :①吸烟及糖尿病对侧支循环的形成不利 ,应强调戒烟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②肝素有利于侧支血管形成 ,对于不能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病人尤为必要 ;③心率慢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故提倡使用 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18.
91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的特点。方法:选择91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的病人,按CAG结果,分析阳性组总体及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的冠脉病变血管的分布、侧支循环形成的比例及二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的冠脉病变以累及左前降支(LAD)最多,且常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其次为右冠(RCA)、左回旋支(LCX),而对角支(Dig)及左主干(LM)累及最少;(2)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病变部位有关,其中RCA病变形成侧支循环比例最高,其次为LCX和LAD。此外,虽然随病变冠脉支数增加侧支循环建立的比例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见;(2)右冠病变最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CTO)多支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方法选择2003—2008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40例既往无心肌梗死的CTO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和侧支不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中左优势冠脉即回旋支粗大占67.8%,B组中左优势冠脉仅占25.0%(P0.05),A组近端病变患者明显多于B组(P0.01),心绞痛病程(3个月)在A组中占96.4%,在B组中占66.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揭示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良好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近端部位闭塞及左优势冠脉类型易于在CTO多支病变中建立侧支循环,心绞痛病程(3个月)时侧支循环明显增多,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核素心肌显像在定位及判断冠状动脉(冠脉)异常部位及程度中的作用,对34例心肌梗塞患者在1个月内分别进行了99m锝-MIBI(MB)静息定量心肌显像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当心肌区段的MB摄取值小于左室峰计数区段的50%时,88%的可能性为狭窄大于90%的冠脉所支配,而局部MB摄取在正常范围时,82%为狭窄小于50%的冠脉所支配;在阻塞冠脉支配区,有侧支循环存在的心肌区段MB摄取值明显高于无侧支供血的心肌;MB静息定量心肌显像对明确异常的冠脉(狭窄>50%)检测灵敏性为87%,特异性为90%。提示:MB定量心肌显像能较好地鉴别严重狭窄或阻塞冠脉支配区心肌,并有效判断局部侧支循环及存活心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