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40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行24h食管pH监测,采用放大内镜窄波成像(NBI)模式观察食管下段黏膜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结果80例受检者顺利完成内镜检查。NERD组患者24h食管pH监测阳性率为55%,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放大内镜NBI模式下,NERD组食管IPCL形态改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食管IPCL形态特异性改变有助于NERD的内镜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下段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模式在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患者20例、糜烂性食管炎(EE)患者20例和10名健康志愿者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下段黏膜,再应用NBI模式放大内镜观察食管下段黏膜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结果 NERD组患者24 h食管pH监测阳性率为55%,EE组为95%,NERD组显著低于EE组,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放大内镜NBI模式下健康对照组食管PCL呈茶色规律排列的卷发状、小螺旋状.NERD组85%及EE组100%食管IPCL形态为Ⅱ型,但仍排列规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食管ICPL形态特异性改变有助于GERD的内镜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学检查在GER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对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患者20例、糜烂性食管炎(EE)患者20例和10例健康志愿者行24h食管pH监测,采用白光和放大内镜窄波成像(NBI)模式观察食管下段黏膜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3组受检者顺利完成内镜检查。NERD组患者24h食管pH监测阳性率为55%,EE组为90%,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NERD组低于EE组;放大内镜NBI模式下健康对照组食管IPCL呈茶色规律排列的卷发状、小螺旋状;NERD组85%及EE组100%食管IPCL形态为Ⅱ型,但仍排列规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ICPL形态特异性改变有助于GERD的内镜诊断;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顺利完成内镜检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结合齿状线形态观察评价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方法选取GERD组200例和对照组160例,Gred-Q评分法记录症状,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观察齿状线形态、食管微血管表现,探讨Gred-Q评分法、齿状线形态、食管微血管表现的相关性及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结果 GRED组患者NBI微血管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RED组患者齿状线形态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BI微血管表现与Gerd-Q评分、齿状线形态与Gerd-Q评分、窄带成像内镜下微血管表现与齿状线形态均呈正相关(r=0.780、0.803、0.586,P0.01)。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24 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在鉴别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功能性烧心(FH)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有典型GERD症状且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132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 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分析食管酸暴露时间(AET)、各种反流事件及反流症状相关概率(SAP)。结果根据食管异常AET和SAP,132例患者分为:48例(36%)为病理性酸反流组(NERD pH阳性组),51例(39%)为pH阴性/SAP阳性组(HO组)和33例(25%)pH阴性/SAP阴性组(FH组)。NERD pH阳性组总反流次数、酸反流次数、液体反流次数、AET、食团清除时间较HO组、FH组及对照组显著增加;HO组总反流次数、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AET较FH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NERD pH阳性组和HO组近端反流次数较FH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FH组和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NERD和FH患者24 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有显著差异,可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病例的亚型构成情况.方法:82例连续就诊的NERD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及24 h食管pH监测,将食管24 h pH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等于或超过4%定义为病理性酸反流型,即为pH监测阳性(NERD pH 组);反之为pH监测阴性(NERD pH 组).NERD pH 组再根据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SI)等于或超过50%分为酸敏感食管型(NERD-SI 组),反之为功能性烧心型(NERD-SI 组).结果:82例NERD患者中,病理性酸反流型(NERD pH 组)占29%(24/82),NERD pH 组占71%(58/82).因计算SI需根据烧心症状与反流之间的关系而定,故只能根据检查当日有烧心症状的病例进行计算,检查当日有烧心症状的42例NERD pH 患者,19例为酸敏感食管型(NERD-SI 组),23例为功能性烧心型(NERD-SI 组).结论:在中国人群中,NERD患者可能由性质不同的病理性酸反流型、酸敏感食管型、功能性烧心型3个亚型组成,其中病理性酸反流型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智能分光电子染色(FICE)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EUS)在诊断食管浅表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可疑食管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92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白光放大内镜进行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检查基础上应用FICE放大内镜及小探头EUS,观察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改变及病变深度,并推测病理类型,将两组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ICE放大内镜可清晰观察食管IPCL形态并分型,FICE内镜对食管炎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为82.69%,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符合率为82.22%,重度不典型增生符合率为86.96%,食管癌符合率为1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准确率分别为91.78%和76.02%;灵敏度分别为85.71%和44.44%,前者明显优于后者。FICE内镜发现5处白光内镜漏诊的平坦型病变。结论 FICE模式与普通白光内镜相比,可增强病变的可识别性,能清楚显示病变轮廓和形态,能有效提高活检的准确性,操作方便。FICE联合小探头EUS在食管浅表性病变诊断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酸暴露特点、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以及食管体部压力,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具有典型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78例,经胃镜等系统检查确诊RE 48例,NERD 30例.便携式pH监测仪行食管24 h pH监测,De-Meester积分≥14.72分为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体部(即LES上方3 cm、8 cm、13 cm、18 cm)和食管上括约肌(UES)的压力指标.结果 78例患者中,24 hpH监测阳性在RE组和NERD组分别为33例(68.75%)和17例(5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eMeester积分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1.42±62.05 vs.40.37±62.60,P>0.05);RE组长反流次数显著高于NERD组(8.08±10.17 vs.3.87±6.15,P<0.05),RE组酸暴露与食管炎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两组LES压力及食管体部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UES压力明显低于NERD组(P<0.05).结论 RE患者食管炎严重程度与酸暴露呈正相关.胃酸与食管黏膜接触时间的长短可能是导致食管黏膜炎症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技术(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monitoring combined with pH-metry,MII-pH)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烧心、反流、反酸的患者58例,根据内镜特征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者(NERD组)23例、糜烂性食管炎(EE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0例作为对照。对3组行24hMII-pH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并观察埃索镁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效果。结果 NERD组、EE组总反流、酸反流、弱酸反流次数和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液体反流、混全反流、近端反流次数及近端反流次数所占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1)。EE组较NERD组的酸反流次数和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加,NERD组较EE组的弱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的气体反流次数较NERD组、EE组明显增多(均P<0.01)。所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治疗后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24hMII-pH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发现更多反流事件。  相似文献   

10.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也称作内镜阴性反流病(ENRD)或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50%~70%[1].我国北京、上海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NERD约占GERD的67%[2],其发病机制与酸有明显的相关性.作者通过监测70例NERD患者24 h PH值并与RE患者、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NERD患者酸暴露特点及其对临床诊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雷贝拉唑对非靡烂性反流病(NERD)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8例NERD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24小时食管pH监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予雷贝拉唑10mg、日2次、治疗4周,B组48例、予法莫替丁20 mg、日2次、治疗4周,观察其对NERD临床症状的改善,24小时食管pH的变化及疗效.结果:经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NERD的烧心、反酸、胸痛、反食症状较法莫替丁治疗4周后有明显的改善(P<0.05),24小时食管pH监测显示,pH<4时间百分比、DeMeester评分的变化雷贝拉唑钠组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A组治疗NERD的有效率为88%、较B组治疗的有效率62.5%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雷贝拉唑钠可显著改善NERD的临床症状,对NERD有较佳的治疗效果,是临床治NERD首选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24小时食管PH监测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24h食管pH检测对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携带式24h食管pH分析仪对37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作为疾病组在常态下进行24h食管pH监测,并以2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20名正常成人中平均97.7%的时间食管pH>4,观察6项食管pH测定指标,得出95%的正常值范围:pH<4的总时间百分率为4.97%;pH<4的立位时间百分率为3.82%;pH<4的卧位总时间百分率2.34%,反流持续≥5min的次数<2.57;最长反流持续时间<18.62min,pH<4的反流次数为25.69次。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4h食管pH监测的阳性检出率为94.59%,明显高于食管钡餐X线检查(27.02%)、内镜检查(40.54%)及食管粘膜活检(51.35%)等方法。 结论:24h食管pH监测的指标对鉴别生理性与病理性GER,深入了解GER与食管炎的关系,特别对GERD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食管钡餐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在早期发现Barrett仕食管(BE)中的特殊肠上皮化生(SIM)细胞等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6月~12月间,共25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内镜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NBI模式进行观察,并用NBI模式进行BE黏膜腺管开口分型,于改变最明显处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结果 在对鳞一柱状上皮交界的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观察中,NBI显著优于普通内镜;NBI模式下通过Endo分型,其Ⅳ型、V型腺管开口检出SIM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及94%.结论 NBI可清晰观察BE黏膜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操作转换简单易行,对BE食管进行靶向活检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及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体位对胃食管反流病酸反流模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卧、立位的酸反流模式与食管黏膜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91例以烧心和/或反酸为主诉,病史超过3个月的患者,根据内镜检查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50例)和糜烂性食管炎(EE)组(41例)。对两组患者卧、立位食管pH监测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EE组中A,B级食管炎(32例)和C级食管炎(9例)之间卧、立位食管pH监测指标的异同。【结果】EE组患者卧位食管酸反流次数,长时间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的时间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27(0~246),1(0~11),10(0~102),5.4(0~72);明显高于NERD组的12.5(0~68),0(0~8),5(0~53),2(0~24.7),而立位食管测酸各指标都与NERD组差异无显著性。C级食管炎患者卧位长时间反流次数和卧位最长反流持续时间显著高于A、B级食管炎组。【结论】卧位酸反流与食管黏膜损伤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窄带成像内镜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的患者依次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及靛胭脂染色放大方法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评价各捡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于改变最显著部位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58例胃溃疡患者中,良性溃疡37例,恶性溃疡21例.在观察溃疡轮廓方面,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NBI最清晰;对于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的形态观察,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NBI具有绝对优势.YBI模式下,胃小凹形态分为6种类型,恶性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多为Ⅵ型,此型与胃癌病理学诊断符合率达94.8%,敏感性90.5%、特异性97.3%.NBI放大内镜下86.5%(32/37)的良性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走形规则,85.7%(18/21)的恶性胃溃疡周边黏膜可观察到不规则走形的微血管.结论 NBI,电子染色,操作简便,对胃溃疡轮廓显示清晰,放大后更可清晰观察到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有助于提高胃癌的靶向活检准确率,时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程度、食管动力学变化及酸暴露三者相互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患者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8岁,分为NERD组12例和RE组53例,RE组按洛杉矶分级标准分为A、B、C、D组,选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及24 h动态食管pH值监测。结果 B~D组LESP显著低于对照组和NERD组(P<0.05),RE各组食管括约肌上10 cm压力、食管收缩幅度、无效食管运动发生率与对照组和NER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ESP、食管收缩幅度与食管损伤程度均呈负相关(r=-0.41,-0.48,P<0.05)。 NERD组和RE各组24 h动态食管pH值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DeMeester评分、酸暴露率和反流周期数均显著低于NERD组(P<0.05),A组合计反流时间、食管酸清除时间、最长反流时间与NERD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DeMeester评分与食管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0.56,P<0.05)。酸暴露组食管收缩幅度和无效食管运动发生率与非酸暴露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ERD食管黏膜损伤与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推进性蠕动功能障碍及酸暴露有关,食管推进性蠕动功能障碍是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食管pH监测在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而内镜检查阴性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无上消化道症状的1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行食管24h pH监测检查,分析比较其结果。结果42例内镜阴性者经食管24h pH值监测检出36例(85.71%)符合GERD诊断标准,有反流症状患者酸反流次数、酸长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pH值〈4 总百分比、pH值〈4 立位百分比、pH值〈 4卧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95、6.38、6.12、7.34、7.86、6.06,P均〈0.05)。老年患者24h pH监测GERD栓出率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X^2=6.36,P〈0.05)。结论食管24h pH值监测是诊断内镜检查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老年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将75例GERD患者根据病理特征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组(EE组),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组(BE组)以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组(NERD组),另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人员血清VIP、IL-8及TNF-α水平,比较不同类型GERD患者24小时食管pH指标。结果不同类型GERD患者血清VIP、IL-8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EE组患者血清VIP、IL-8及TNF-α水平均高于BE组、NERD组(P<0.05)。EE组患者DeMeester评分、最长反流时间、重度酸暴露比、总反流次数及无效食管运动比例均大于BE组和NERD组(P<0.05);而BE组患者DeMeester评分、最长反流时间以及总反流次数又明显大于NERD组(P<0.05)。结论 VIP及炎症因子在GERD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血清VIP、IL-8、TNF-α及24h食管pH进行检测有助于GERD类型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GERD患者72例,其中糜烂性食管炎(EE)39例(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33例(N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均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对比三组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积分(DCI)及pH<4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结果E组、N组CFV、DCI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CFV、DCI较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N组上下电极pH<4次数较对照组高,最长反流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上下电极pH<4次数较N组高,最长反流时间较N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提示酸反流、食管动力障碍为GERD重要发病机制,且EE患者酸反流、食管动力障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X线定时吞钡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在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0例主诉胸痛和(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消化内科及微创普外科、胸外科就诊。将200例受试病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24h食管pH监测,研究组在24h食管pH监测的基础上行X线定时吞钡检查。比较两组对于胃食管酸反流、食道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和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诊断结果。结果:200例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胃食管酸反流93例,食道裂孔疝18例,贲门失弛缓症23例,弥漫性食管痉挛66例。24h食管pH监测方法和24h食管pH监测联合X线定时吞钡检查方法对于胃食管酸反流、食道裂孔疝以及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贲门失弛缓症,24h食管pH监测方法和24h食管pH监测联合X线定时吞钡检查方法结果显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24h食管pH监测对于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胃食管酸反流有较好的诊断作用,X线定时吞钡检查联合24h食管pH监测对于贲门失弛缓症有较好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