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为临床肩井穴针灸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40例成人尸体肩部。结果 :肩井穴直刺进针时 ,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及前锯肌 ;针尖前下方深层为肋及肋间隙、壁胸膜及肺上叶 ;针尖前内方为胸膜顶及肺尖 ;针尖后下方为冈上肌及肩胛骨。针体经皮肤、皮下组织达斜方肌深面的深度为 2 .0 2± 0 .63cm ,达前锯肌表面的深度为 3.82± 0 .79cm ;针体由皮肤穿达肋或肋间隙表面的深度为 5 .2 3± 0 .94cm ;针体经皮肤刺入点达肩胛骨上缘所成的线与刺入点处皮肤成角 67.5± 1 0 .0°(向上的角 )。结论 :针刺肩井穴时 ,进针角度可选择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 ,应避免向前下方或前内下方深刺 ,以免刺破胸膜及肺 ;同时 ,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 2 .5cm(瘦弱的人以不超过 1 .5cm为宜 ) ;进针角度以针体与刺入点处皮肤成角 (向上的角 )小于 67.5± 1 0 .0°为安全角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球后穴的解剖结构,探索其针刺深度和方向,研究球后穴的针刺安全性,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28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颅,其中男性14具,女性14具,采用解剖断面法和解剖层次法进行研究。球后穴位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先用彩色水性笔定位标记并划出切割线,再用尸体切割器沿切割线将头颅切割成水平切面,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腧穴的皮肤点至引起危险的血管和眼球之间的距离。在进行解剖层次分析时,着重观察眼眶内的血管和神经,观测进针层次和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结果:球后穴直刺进针,针尖经过的解剖层次结构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与眶下壁。若针尖斜向内后上方,紧贴眶下壁刺入(26.5±1.7)mm,可遇睫状后长动脉,而到达眼上静脉则要(41.4±1.3)mm,在(40.4±1.5)mm深度即可刺到眼动脉主干及视神经。若针尖斜向内下方,紧贴眶下壁刺入(13.2±1.4)mm,可伤及眶下沟内的眶下动脉。结论:为了安全,建议若球后穴直刺进针达12.0 mm时,针尖应稍斜向内后上方,同时深度不应超过26.0 m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周危险穴位的安全进针法。方法用成人尸体13具研究眼周危险穴位安全进针法。结果①睛明穴若紧贴眶内侧壁进针,深度超过20mm时有刺及筛前动脉的危险;上明穴若向下深刺,超过30mm有刺及眼上静脉的危险;承泣穴若向外上深刺,深度超过30mm时可刺及睫状后动脉,亦不宜紧贴眶下壁行针,超过12mm即可刺及眶下血管导致针刺意外。结论正确掌握眼周危险穴位的解剖结构与安全速针法,可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使针灸在眼科疾病的防治中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针刺睛明穴的安全深度。方法 测量39个成人颅骨双侧睛明穴(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到视神经孔内侧缘中点的直线距离即为睛明穴危险深度,以双侧睛明穴危险深度较小值×80%作为睛明穴安全深度。结果 (1)左侧睛明穴危险深度为(43.03±3.02)mm,右侧睛明穴危险深度为(42.23±3.03)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睛明穴安全深度为(33.78±2.42)mm。结论 睛明穴安全深度为(33.78±2.42)mm,在睛明穴深刺超过39 mm时,有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内的视神经和眼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曲泽穴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方法:选择30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成人,获取其曲泽穴所在平面的CT断层图片,从解剖学角度进行观测。结果:曲泽穴直刺进针时,针体与肱动脉的最短距离为1.21±0.02mm;以130度斜刺进针时,针体与肱动脉的最短距离为1.33±0.03mm。直刺曲泽穴进针层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肱肌;以130度斜刺进针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旋前圆肌、肱肌。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较准确地测量出以不同角度针刺曲泽时,针体与肱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由于针体距离肱动脉较近,初学者在针刺曲泽时应先准确定位肱动脉的位置,避免伤及此动脉。  相似文献   

6.
足三里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到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在骨间膜浅层可刺中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扇形分支.针体穿过胫骨后肌后可触及含有胫神经和胫后血管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论针刺足三里穴的适宜深度为2.22 cm,最大深度为4.42 cm.穴位注射时直刺或略偏胫骨方向,接近与胫骨内侧面平行进针,同时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5 cm较为安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的体表定位点,也是值得临床尝试的有效刺激点.  相似文献   

7.
足三里穴与胫前动脉,腓深神经及胫神经的定位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足三里穴位注射时,避免对胫前动脉,胫神经,腓深神经的损伤,方法:解剖70例成人下肢。结果:足三里穴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针体由皮肤穿达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胫骨后肌的后后需针体深方是含有胫神经,胫后血管的血管神经束。  相似文献   

8.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9.
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 DD  Wang HB  Gu H  Lou XF  Yuan L  Jiang SH 《中国针灸》2010,30(12):1003-1006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穴区可见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浅部位于皮肤与指浅屈肌间,为含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及浅血管的结缔组织;中部位于指浅、指深屈肌间,为含正中神经及其掌支和动脉的结缔组织;深部位于旋前方肌、骨间膜间,为含骨间前神经和动脉的结缔组织.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指浅屈肌浅面的深度为(6.68±0.64)mm,由皮肤穿及指深屈肌浅面的深度为(12.37±0.87)mm,由皮肤穿及旋前方肌浅面的深度为(17.83±11 00)mm,由皮肤穿达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的深度为(30.87±1.85)mm,同身寸为(2.20±0.14)cm;针体均经过正中神经干的尺侧,深层均可触及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结论:内关穴直刺3分(6.68 mm)、5分(12.37 mm)和1.4寸(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富集部的血管神经而发挥针刺效应.穴位注射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对正中神经干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刺的深度多由施术者的经验决定,几乎没什么客观性。本次讨论不同针刺深度对肌紧张产生的影响,并用弹性压测定试验观察弹性系数和黏性系数的变化。 方法:以10名健康成人(男性7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29.8±8.7岁)为对象。分为ABC三组,A组:仅刺入皮肤的浅刺;B组:进针时至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最接近眼球的3个穴位即晴明、上明和承泣穴,从组织解剖关系,进针手法,并发症及如何妥善处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疗效,妥善处治医源性并发症,尤其是避免误伤眼球.  相似文献   

12.
眼三针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7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宏  靳瑞  张家维  詹宇坚 《新中医》2002,34(7):42-43
目的:观察眼三针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以针刺眼三针(睛明、承泣、上明)为主,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74例(117眼)。结果:显效24眼(20.5%),进步68眼(58.1%),无效25眼(21.4%),总有效率78.6%;观察表明,疗效与病程有关(P<0.005)、疗效与疗程有关(P<0.05)。结论:眼三针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肯定,其机理与疏通目络气血、宣通目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雪梅  高彦平  黄泳 《中国针灸》2005,25(11):781-783
目的:探讨翳风穴的解剖层次和针刺深度,为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鲜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其中男尸10具,女尸5具.采用层次解剖法,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翳风穴前为下颌髁突后缘,后为胸锁乳突肌腱膜及乳突前缘,向下直刺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腮腺后缘、颞下窝静脉丛,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分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枕动脉、上颌动静脉分支、翼静脉丛、颈动脉鞘和面神经、下颌神经.平均危险深度为(35.52±6.31)mm.结论:翳风穴周围有较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临床操作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14.
●Acupoints: Shenshu (BL 23) and Sanyinjiao (SP 6) ●Manipulation: The patient was required to take a prone position. Shenshu (BL 23) was 1.5 cun lateral to the point which was below the spinous process of the second lumbar vertebra. After the skin was sterilized routinely, a filiform needle of 0.45 mm in diameter was perpendicularly inserted into skin and to a depth of 2.5 - 3 cun and the needling sensation should be required to radiate to the perineum.  相似文献   

15.
肩井穴的解剖结构与其针刺安全深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肩井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安全深度。方法 :随机抽样取 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 ,其中男尸 2 4具 ,女尸 3 3具 ,采用解剖断面法和解剖层次法进行研究。结果 :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外侧、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壁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是 55.96mm。结论 :为了安全 ,建议向下直刺的深度应控制在3 9 .1 7mm之内  相似文献   

16.
李志道教授经过50余年临床实践研究,结合解剖学相关知识,发现委中、承山二穴在针刺深度与传统认识有所不同。其中,委中穴在刺入0. 5~0. 8寸,承山穴在刺入2. 0~3. 0寸时最易达到循经得气的效果,通过调整针尖方向还可较准确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且针感与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相吻合。该针感在某些疾病,尤其神经压迫相关症状的治疗中疗效明显,且优于传统教材所述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17.
水针刀与电针肺俞穴治疗过敏性鼻炎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水针刀松解肺俞穴、电针齐刺肺俞穴治疗,从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对比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水针刀松解肺俞穴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有无优越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别给予水针刀、电针齐刺肺俞穴治疗,均每隔5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6个月后回访,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对比两组的疗效及安仝性。结果与结论水针刀疗法对过敏性鼻炎治愈率达69%,总有效率达97%,其疗效明显优于电针齐剌疗法,能纠正免疫功能失渊,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眼针联合头皮针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头皮针,"华佗牌"毫针(25×40mm),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额中带、额旁1带前1/3、中1/3、后1/3各三穴并接力刺,快速斜刺进针,针与头皮呈25°~45°夹角,进针深度20mm,留针30min,1次/d。治疗组50例眼针,参照彭静山《眼针疗法》取穴:双侧上焦区、肾区、肝区、同时进行观眼视病,加取脉络形状、颜色最明显经区;取沿皮横刺法:应用于眶外,找准经区界限,穴位均距离眼眶2mm,在选好的经区,向应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达皮下组织中,不可再深;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把眼睑紧压在手指下面,右手拇食二指持针迅速准确刺入;刺入后不行提插拾转手法,如不得气可刮针柄;留针30min,1次/d;头皮针治疗同治疗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头痛指数、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28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头皮针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风池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风池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方法 :随机抽样取 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 ,其中男尸 2 4具 ,女尸 3 3具 ,采用解剖断面法和解剖层次法进行研究。结果 :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 :皮肤、浅筋膜、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针刺的平均危险深度是 49.71mm。结论 :为了安全 ,建议风池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 3 4.80mm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