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肿瘤细胞休眠是指肿瘤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不出现肿瘤细胞群体数目增多的一种状态,可帮助其应对机体环境而存活[1]。临床上,肿瘤细胞休眠是癌症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各种临床治疗下,存活的残余肿瘤细胞会处于休眠状态,并在体内保持多年的非增殖状态,在潜伏期后可能会引起肿瘤复发[2]。自噬活跃在肿瘤细胞中且对肿瘤生长有着双重特点,对于调节肿瘤发生、肿瘤间质相互作用和癌症治疗具有重要作用[3]。此外,自噬介导微环境中某些因子表达和信号通路调控休眠肿瘤细胞的激活或抑制,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4]。而且也有多项研究表明,抑制自噬可能是消除休眠肿瘤细胞和防止肿瘤复发的潜在机制。简言之,自噬在肿瘤细胞休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细胞自噬调控肿瘤细胞休眠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裴生新  张竞  张中  彭玉兰   《四川医学》2022,43(9):928-931
<正>2020年全球癌症报告统计显示,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内最高发的癌症[1]。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控制的关键步骤,早期的检测往往意味着乳腺癌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以及远期预后[2]。现阶段,针对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检查和病理活检[3]。其中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检查较其他方法具有无辐射、快速、价格低廉、便捷等特点,是乳腺肿瘤快速筛查的有效手段。但是在目前的影像诊断中,主要是基于医师的主观评估,缺乏定量诊断的依据。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正>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在近50%的癌症患者及超过70%的晚期癌症患者中癌痛从中度到重度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癌痛是肿瘤姑息治疗中需优先解决的问题[2]。有效的疼痛治疗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库显示,肺癌仍然是导致全球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且大多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总体预后较差[2,3]。胸部CT和肿瘤组织活检是目前肺癌早期筛查、监测病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的主要临床方法[4]。然而目前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胸部CT和组织活检的比例并不高[5]。因此一种新型肿瘤检测方式:液体活组织检查,已成为近几年癌症管理中的关键工具。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全世界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腋窝淋巴结(ALN)的状态对乳腺癌分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也是术后放化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2]。术前对ALN状态的准确评估,对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判断乳腺癌患者ALN状态主要依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或者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但两者均属于有创检查,患者创伤大,恢复周期长,且可能出现并发症[3]。  相似文献   

6.
<正>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GLOBOCAN 2020估计在2020年原发性肺癌(发病率为11.4%)是仅次于乳腺癌(发病率为11.7%)发病率居于第二位的肿瘤,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达18%)[1]。临床研究证明癌症患者易并发血栓[2-3],癌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9倍[4],且VTE的发生会使癌症患者的死亡可能性增加2~6倍,  相似文献   

7.
<正>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s)一词由Warren和Gates[1]首次在文献中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独立的原发性多部位恶性肿瘤[2]。随着现代癌症筛查项目的推广和治疗方法的发展,第一原发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得到提升,加之总体癌症发病率的增加,使得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病率也大大提高[3-5],有研究显示,患者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病终生风险高达33%[6],  相似文献   

8.
<正>疼痛是中晚期胃癌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1]。国际疼痛学会(IASP)关于疼痛的定义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2]。目前研究认为,癌性疼痛是肿瘤细胞与宿主免疫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第2位、死亡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4%,死亡率约为18%,其中约90%肺癌患者死亡原因为远处转移[1]。现代医学认为,肺癌转移与肿瘤微环境动态改变密切相关[2],通过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可改善肿瘤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功能,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3]。研究[4]表明,扶正类中药在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和预防肿瘤转移方面的疗效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杨翼帆  王森锐  陈晓明 《循证医学》2022,(6):329-331+335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由于HCC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初诊即被诊断为晚期,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是晚期HCC重要的治疗方式[2],局部治疗中最受关注的是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相似文献   

11.
<正>头颈部恶性肿瘤已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常见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8%左右[1],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2],且其5年生存率约40%~50%[3]。因为人体头颈独特的解剖结构及其对电离辐射的高度敏感性,故以放射性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种疾病首选治疗手段[4]。在放疗过程中,放射线在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正>恶性肿瘤的主要致死原因是肿瘤细胞在人体内过度生长并产生细胞侵袭,如何有效控制肿瘤细胞迁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也是现今研究的热点[1]。肿瘤细胞分泌多种活性因子,致使血液高凝产生血栓,为侵袭转移提供条件[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高凝状态的本质是血瘀证,这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也是导致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3]。中医理论认为,肿瘤的基本病因是正气亏损、气血运行不畅。《医林改错》提到“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医学十二种》指出“噎膈之证,  相似文献   

13.
<正>癌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2016年约有406.5万新发癌症病例,约有241.3万人死于癌症[2]。癌痛,作为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普遍存在于癌症患者的每个阶段,已经成为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关键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癌症患者随着生命周期的延长,癌痛发生率、频率、程度及控制癌痛的难度不断增加,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有59%遭受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达64%,其中75%~90%经历了重度癌痛[3]。癌痛包括背景疼痛及癌性爆发痛(break through cancer pain,BTcP)。背景性疼痛(基础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性钝痛,为癌痛主要类型,随病程进展加重,传统的镇痛策略通常可以控制。癌性爆发痛是一种突破背景疼痛治疗方案的极度疼痛,在基础性疼痛充分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疼痛呈间歇性,发作较快(数分钟)且持续时间较短(3~60min,发作频次每天3~4次,疼痛强度多为中至重度,VAS评分7~10分)。癌性爆发痛分为2种类型:一种为事件性癌性爆发痛(又名诱...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显示,女性乳腺癌(11.7%)已超越肺癌(11.4%)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 type,H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2 negative,HER2-)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约占乳腺癌的70%[2]。HR+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内分泌治疗,其中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氟维司群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  相似文献   

15.
<正>甘露糖是一种六碳单糖,在癌症生物学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甘露糖可作为细胞能量的供给来源,参与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合成和修饰[1],但其在癌细胞中的代谢路径与正常细胞不同,可影响癌细胞的生长和存活[2]。甘露糖可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应答来影响肿瘤微环境,进而影响癌症的发展;同时还能通过特定的敏感性途径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3],因此通过添加甘露糖来干扰癌细胞的代谢,可作为一种治疗癌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作用于H+-K+-ATP酶,主要用于抑制基础以及应激等原因导致的胃酸分泌,还可与抗菌药物合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1],近年来在呼吸系统和肿瘤方面的疗效也得到关注[2-3]。  相似文献   

17.
<正>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s)是指从原发或转移的实体肿瘤上脱落后,存在于人体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总称[1]。CTCs作为临床上肿瘤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对其所携带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性质和数量的检测对肿瘤治疗、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和复发监测具有重要意义[2]。  相似文献   

18.
<正>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最常见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占癌症总发病率的2%~5%,主要分布于印度及斯里兰卡,是男性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OSCC被认为是一种侵袭性癌症,其 5 年总生存率不足 60%,在晚期阶段则更低[2]。  相似文献   

19.
<正>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六位[1],可发生于唇、舌、鼻咽、口腔、甲状腺和喉等多个部位[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口腔癌的发病率最高,且由于口腔癌起病隐匿,早期发现和诊断率低,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3]。目前,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由于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化学治疗仍然是大多数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肿瘤相关新型治疗方法不断取得突破,许多肿瘤患者从中受益,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但癌症仍是当前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死亡率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1]。在中国,癌症作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2]。肿瘤免疫疗法是当前肿瘤治疗和药物开发的最新热点,其通过改善T细胞耗竭、增加T细胞浸润以及T细胞杀伤功能重新驱动肿瘤组织内固有免疫细胞杀伤功能,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